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教案)海水的运动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教案)海水的运动

ID:82312501

大小:698.74 KB

页数:5页

时间:2023-11-13

上传者:138****9411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教案)海水的运动_第1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教案)海水的运动_第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教案)海水的运动_第3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教案)海水的运动_第4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教案)海水的运动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教案)海水的运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海水的运动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海浪、潮汐,洋流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主要以文字叙述、景观图像、案例分析、探究活动等进行呈现,以文字叙述为主,一一列举海浪、潮汐及洋流的概念及运动规律。二、课标解读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及运动对人类的影响”。本条“标准”的知识技能是海水运动对人类的影响,行为动词是“运用图表等资料”,突出对学生运用图表等资料获取地理信息能力培养。掌握海水性质及其运动类型是重要的知识铺垫,为进一步正确揭示海水运动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及人地协调观)。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海浪、潮汐和洋流及其运动规律2.掌握海浪、潮汐和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成因3.增强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及读图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导学法,分层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海浪、潮汐、洋流概念进行学习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对比分析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海浪活动、潮汐规律、洋流影响等知识开展小组讨论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全球性观念,学会在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时把握区域的个体差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海水运动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海浪、潮汐和洋流及其运动规律。2.难点:掌握海浪、潮汐和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成因。5/5

1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一)读图分析法:学生读图、析图。(二)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三)情境法教学: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2.学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引入: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发起诺曼底登陆战役,此战役设计多兵种的合作,海军、陆军、空降部队行动要求各不一致,最终指挥部选择在6月6号(农历闰四月十六日)作为登陆日。阅读课本,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思考,并回答1.登陆日为什么选这一天呢?2.海水水位变化是如何变化的,有着什么样的秘密?阅读课本内文段,使学生对海水运动有初步印象。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探究一、海浪[学情预设]:学生对海浪的构成及成因分析时可能出现偏差,所以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材料,注意合理引导读图,引导读图的问题设计要有明显的对比度,给学生留有充足的信息提取时间,对海浪构成及成因形成深刻印象。简单介绍海水运动包括海浪、潮汐、洋流一、海浪的概念及特点思考:海浪有什么特点?在学习中,你发现了哪些关键词?读课本图文材料圈出关键信息:①海浪的构成②海浪的成因归纳探究:指导学生阅读概念后,寻找关键词,并在课本用标记落实。让学生在材料中找出海浪的形成过程及特性。通过观察视频及材培养学生的文字信息的归纳与判定能力。通过情景读图、信息整理、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学以致用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思5/5

2(1)海浪是由波的方向、波峰、波谷构成。(2)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风力越大,浪的能量越大(“风平浪静”便是这个缘故)。(3)由此设问:海浪能量越大会产生什么现象呢?除了风还有什么因素会产生海浪?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4)总结海浪:海浪就是海里的波浪。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浪高越高,能量越大。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这种巨浪称为海啸。风暴潮: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称为风暴潮。二、人类如何减缓海浪活动所带来危害结合课本案例活动“1953年荷兰遭受风暴潮袭击”,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做法料分析并归纳海浪、海啸,风暴潮概念及联系,引导学生对所得的信息进得分析整理。在分析如何缓解海浪活动危害时学生自主探究。考和综合分析能力。探究二、潮汐[学情预设]:学生对问题式探究会存在知识储备不足,分析能力较弱的问题,所以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材料,及时提示,让学生始终保持最近发展区内,同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合作的优势,让组员携手攻克难题。一、潮汐的概念、周期、成因概念: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成因:由月球、太阳对地球引力有关周期:一日两次海水涨落,白天为潮,晚上为汐,合称潮汐二、诺曼底登陆日背后的地理大揭秘潮汐规律: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前后,潮汐最为明显。其中农历十五前后正是月圆之时。归纳探究:人类利用潮汐规律的活动,观看图文资料1.潮汐发电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找出潮汐概念、周期、成因。分析出诺曼底登陆日背后的地理知识——潮汐规律。观看图文资料,掌握人类利用潮汐规律活动。阅读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归纳知识能力学生在汇报学习成果时,根据学生的答案来板图,有助于教师对课堂进程适5/5

32.潮间带采集、养殖活动3.沿海港口建设、航运一、钱塘江大潮的天时地利找出大潮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总结分析大潮的成因天时:中秋十五潮汐规律明显,东南风大地利:喇叭状钱塘江口,入海江水量大本P60案例,找出大潮形成过程,归纳其中关键词。时调控。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探究三:洋流1.洋流的概念及分类思考:洋流是什么?在学习中,你发现了哪些关键词?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作洋流。关键词:大规模海水常年稳定一定方向流动寒、暖流概念的总结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学情预设]:由于课本的洋流分布图是一个平面的空间概念,用来归纳寒暖流的概念,只能体现大多数洋流的流动方向,归纳的概念不甚完整,因此教师提醒学生,让学生从相对温度的角度上归纳洋流的概念,培养学生辨证的看待问题。2.知识应用:等温线地图上判定寒、暖流读某海区纬线和等温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海区为半球。如果等温线数值分别是24℃,26℃,28℃,则A所在的等温线数值为__℃。学生阅读概念后,寻找关键词,并在课本用标记落实。阅读课本P62页案例及图3.38,找出纽芬兰渔场形成原因。阅读PPT上展示的世界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尝试分析洋流的其他影响。引导学生理清寒暖流的区别,并学以致用,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实践升华到理论。创设学习新情景,解决生活问题,感受成功喜悦。5/5

4(2)从性质上看:A可能为流。3.洋流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洋流的影响:(1)纽芬兰渔场的兴盛之谜(2)泰坦尼克号沉没缘由5/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