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析】陶渊明《饮酒》深度解析

【唐诗解析】陶渊明《饮酒》深度解析

ID:82002166

大小:2.90 MB

页数:62页

时间:2022-07-02

上传者:读书郎
【唐诗解析】陶渊明《饮酒》深度解析_第1页
【唐诗解析】陶渊明《饮酒》深度解析_第2页
【唐诗解析】陶渊明《饮酒》深度解析_第3页
【唐诗解析】陶渊明《饮酒》深度解析_第4页
【唐诗解析】陶渊明《饮酒》深度解析_第5页
【唐诗解析】陶渊明《饮酒》深度解析_第6页
【唐诗解析】陶渊明《饮酒》深度解析_第7页
【唐诗解析】陶渊明《饮酒》深度解析_第8页
【唐诗解析】陶渊明《饮酒》深度解析_第9页
【唐诗解析】陶渊明《饮酒》深度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唐诗解析】陶渊明《饮酒》深度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唐诗解析】名师讲解《中学唐诗》《饮酒》精讲全国特级教师江新欢博士教授2022-6-13

1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2陶渊明

3走近作者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曾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他的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田园生活被他用诗高度纯洁化和美化,变成了痛苦的现实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他的诗表现了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4田园诗派是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代表的、通过描写田园自然风光以表达恬淡情怀的诗歌流派。一般地说,田园诗人都以自然风光、田园景色及乡村生活为诗歌的表现对象,抒发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回归自然和恬静古朴生活的向往,并由此折射出诗人不慕名利的旷达心境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懑心情。在艺术手法上,崇尚平淡充实,追求朴素自然。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5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背景介绍其中的第五首。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陶渊明在晚年还写出了著名的散文《桃花源记并诗》,营造了一个乌托邦社会。

6本诗结构: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前四句,写“心远地自偏”的道理。此四句平中见奇,貌似实写,却是虚写,由虚处见意,实是写自己的心里感受和处世的哲理。第二层为中间四句,描写了幽静雅致的自然景物及悠然自得的心神情态,寄托了深厚的意蕴,创造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第三层为最后两句,以含而不露的手法,提示“真意”,点题作结。

7诗歌主题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8课文研讨: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9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伪和诈饰,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2.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而无车马喧”呢?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103.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这里说的“车马”指的是达官贵人的高轩,“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诗人归隐田园,虽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这样的烦忧,所以说“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实际上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处闹市若幽谷。

114.“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人的自然本性。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12理解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诗词中的意象,不胜枚举,比如“菊花”是一个关乎“隐逸者”的意象;“杨柳”是一个关乎离别的意象;“白云”是关乎“思友”的意象;“明月”是一个“思乡”、“思人”的意象;“杜鹃”,因其叫声凄厉,又其声如言“不如归去”,最终成为一个关乎“思归”的意象。

13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体会、咀嚼。

14陶渊明在这首诗中表现的“真意”即自然之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抽象“自然”。在这里,山水田园的描写不仅仅是当作表现诗人心灵“自然”的背景而存在;两者在诗中是浑融混一的。这种“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乃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它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殊艺术效果。

15当堂小练习:v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1、2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3、4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5-8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16唐•杜甫

17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18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19

20

21▲读准下面的字,并理解它的含义溅(jiàn)——溅落抵(dǐ)——值搔(sāo)——挠浑(hún)——简直胜(shēng)——能够承受簪(zān)——一种束发的首饰

22释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京城虽然沦陷了,但山河依旧在,长安城春意盎然,草木仍然茂盛如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时事,看着繁华春花,也不禁伤心落泪,怨恨离别,纵使听见春鸟鸣叫,也令人心里懦懦不安。

2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接连三月不熄,此时一封家书就可抵上万金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头上的白发严重脱落,简直就要插不上玉簪了。

24讲授新课【诗歌注释】白烽感国头火时破搔连花山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更三溅河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短月泪在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浑家恨城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欲书别春不抵鸟草身在异乡音讯难得,家信抵值万金。胜万惊木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簪金心深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25▲合作探究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6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

27诗歌主旨:国都残破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挂念,这首诗能反映当时的民心,使读者有更深的体会。

28李贺

29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0一、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昌谷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有“诗鬼称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浪中漫唐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31二、写作背景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

3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黑云压城城欲摧”,点明了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想要把城墙摧垮。极力渲染了大军压境的紧张气氛。诗人运用比喻和夸张,描写鏖战之前敌我双方的军威和声势。同时,这“黑云”与“金鳞”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

3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3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河边,寒风卷动着红旗。浓霜湿透了鼓皮,低沉的鼓声在四周回荡。

35“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半卷红旗”的作用。“半卷红旗”是从侧面描写战况的景象,诗人写这个景象是要表现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起”字能否改为“响”?试具体分析用哪个更好。不能。“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一联,表现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声音低回沉重。“响”字着重强调声音的大小,而“起”字更具有动态,鼓面不起,声音就沉重低回。

3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诗中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立志报效国家的壮志。

38请说说作者引用“黄金台”这个典故的用意。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时值青年的诗人已经立下了报效国家的壮志。

39•首联写景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40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半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主题:这首诗描写并歌颂了守城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

41请谈一谈这首诗的色彩表现艺术。这首诗可以说是用奇异的色彩组成的,黑云、甲光、金鳞、燕脂、夜紫、红旗、玉龙,一系列变幻莫测的光和色组成了这幅战场的图画。这不仅从色彩上描绘出鲜明如画的战场景物和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也加浓加重了战场悲壮的色调,有力地烘托出人物壮怀激烈的爱国感情。

42杜牧

43(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名相杜佑孙。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

44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5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6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积沙中还没有锈蚀,拿来磨光洗净还能认出他属于过去的朝代。折戟:折断的铁戟。戟,古代兵器。销:锈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47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倘若东风不给周瑜火攻曹军的方便,那么大乔和小乔这两个绝代美人,就会被曹操抓走锁进铜雀台。东风:赤壁之战以火攻,时值东南风大作,火乘风势,尽烧北船。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48品析•诗的前两句借折戟这一历史遗物•引发对前朝人物的和事件的慨叹•,这是交代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提出假使不是“东风”帮了周瑜的忙,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式将完全改观。诗人在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机遇的同时,也在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施展。

49诗作主题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的帮助,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其观点不同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吐露心中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50未销蚀的铁戟兴感之由表现英雄无用武是前朝之物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若非东风之便感慨咏叹告诫统治者不要历史将会改写有侥幸心理【简析】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51

52作者简介1084年~1155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李清照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53品读全词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yīn)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54诗意解析天空,云涛叠涌连着流动的晓雾晨曦,银河在斜转星星点点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如千帆荡移。仿佛间梦魂飘飞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琼楼玉宇。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来天帝缥缈的话语,天帝殷勤传话善相邀。殷勤问:问:你想要归向何处?归宿何处请相告。我回答说:人生的路太漫长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昏日落已近低迷,苦心学诗可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叹志事难酬徒自由惊骇世人的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诗句。只愿乘九万里雄风如大道。长空九万里,大鹏鹏远飞高举。长风啊不要匆匆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停住,请一气鼓荡将我的一叶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轻舟吹往蓬莱仙山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55精读赏析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1.天接云涛连海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

56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看到了天帝。

57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

58二,作者既然有这样的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59作者为什么梦想回三山去?是否由于消积的游仙思想在做怪?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寂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

60课堂小结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是苏辛派,不类《漱玉集》语

61最美不过中国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