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应急处置

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应急处置

ID:76281058

大小:2.48 MB

页数:53页

时间:2024-02-04

上传者:笑似︶ㄣ無奈
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应急处置_第1页
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应急处置_第2页
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应急处置_第3页
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应急处置_第4页
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应急处置_第5页
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应急处置_第6页
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应急处置_第7页
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应急处置_第8页
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应急处置_第9页
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应急处置_第10页
资源描述:

《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应急处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密级:分类号_______UDC:编号: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公共管理硕士)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应急处置硕士研究生:国超群指导教师:王斯副教授学科、专业:公共管理硕士(MPA)论文主审人:康伟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年3月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D本人郑重声明:本论文的所有工作,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方法、数据和文献的引用已在文中指出=除文中己注有关观点,并与参考文献相对应。对本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公开发表的作品成果。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字):'寒I年曰期:年J月//曰&/P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学校保护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制送交论文的复印件。本人允许哈尔滨工程大学将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内容一律注明作者第一。同时本人保证毕业后结合学位论文研宄课题再撰写的论文署名单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涉密学位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本论文12□解密后)由哈尔滨工(□在授予学位后即可□在授予学位个月后程大学送交有关部门进行保存、汇编等.作者(签字):导师(签字〕:|\曰期、年/:!月"曰月々曰^丨7 分类号:密级:UDC:编号: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公共管理硕士)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应急处置硕士研究生:国超群指导教师:王斯副教授学位级别: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名称:公共管理硕士(MPA)所在单位:经济管理学院论文提交日期:2017年9月论文答辩日期:2017年11月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ClassifiedIndex:U.D.C:ADissertationfortheProfessionalDegreeofMaster(MPA)EmergencytreatmentofsuddendeathduetoillnessinacollegestudentCandidate:GuoChaoqunSupervisor:WangSiAcademicDegreeAppliedfor: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Specialty: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DateofSubmission:September2017DateofOralExamination:November2017University: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 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应急处置摘要高校突发事件社会关注度高、涉及面广、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大,造成人身财产损害、校园环境破坏,社会影响较恶劣,对高校乃至社会的安全维稳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通过对校园内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研究,掌握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相关理论并指导实践,找出学校管理中的问题,做好突发事件的防范,构建综合治理的联动机制,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采取合理措施消灭和弱化滋生突发事件的苗头和隐患,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构建和谐平安校园。本篇论文选取高校实际发生的学生因病猝死案例,详细描述了该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围绕案例中涉及的利益主体、主要的矛盾冲突、学校平衡和化解矛盾冲突的举措三方面分析了案例中的困境,从突发事件预警、突发事件应对及处置、突发事件恢复等阶段分析了案例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家庭、学校三个角度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建议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健全体制、信息公开、快速反应、依法治理、维护稳定的原则来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提出了建立健全预防机制与体系、应对与处置机制与体系、恢复机制与体系以做好突发事件预警、应对与处置、恢复等工作的对策,为提高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和处置水平献上了绵薄之力。关键词:高校;猝死事件;突发事件处置 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应急处置AbstractUniversityemergencysocialawarenesshigh,widerange,fasttransmissionandharmfulness,personalpropertydamage,campusenvironmentdamage,socialinfluenceisrelativelypoor,andevensocialsecuritystabilitywork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putforwardtheserioustestandchallenge.Basedontheresearchofthestudent'sdeathoncampus,tomasterrelevanttheoryandguidethepracticeofuniversitycrisismanagement,pointouttheproblemsinschoolmanagement,completesthecrisisprevention,theconstructionofacomprehensivecontrollinkagemechanism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toestablishandperfectthemechanismofemergencydisposalandtakereasonablemeasurestoeliminateandweakenthebreedinggroundforemergencysignsandhiddendangers,maintaincampussecurityandstability,theconstructionofaharmoniouscampussafeandsound.Thispaperselectedcaseschoolsactuallyhappenedsuddendeath,detailingthecrisisdisposal,surroundingthecaseinvolvingtheinterestsofthesubject,themainconflictandbalanceanddissolvethecontradictionofschoolthreeaspectsanalyzesthedilemmainthecase,fromthecrisisearlywarning,crisisresponseanddisposal,crisisrecoveryphaseanalyzestheexistingproblems,andincaseofdisposalfromstudents,family,school,societyandanalyzestheexistingproblemsoffourperspectivesofreasons,onthebasisofcaseanalysissuggestedthatuniversitiesshouldadheretothepeople-centered,crisismanagement,informationdisclosure,rapidresponse,governanceaccordingtolaw,theprincipleofmaintainingstabilitytopreventandcopewiththecrisisevents,putforwardtheestablishandimprovecrisismanagementsystem,responsemechanismandsystem,therecoverymechanismandsystemtomakethecrisisearlywarning,responseanddisposalcountermeasures,suchasrecoverywork,toimprovethelevelofuniversitycrisismanagementanddisposalmayrenderthe.Keywords:Universities;suddendeathincidents;Crisisdisposal 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应急处置目录第1章绪论·······························································································································1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1研究背景··························································································································11.1.2研究意义··························································································································11.2国内外研究现状···················································································································31.2.1国外研究现状····················································································································31.2.2国内研究现状····················································································································51.3论文的研究方法···················································································································81.4论文的总体思路···················································································································81.5论文的特色之处···················································································································9第2章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案例·········································································102.1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发生过程·························································································102.2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处置过程·························································································102.3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后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结果·····················································152.3.1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后续出现的问题······································································152.3.2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后续出现问题的处理结果······················································16第3章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案例分析·································································173.1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过程解析·····················································································173.1.1事件处置的演化轨迹分析······························································································173.1.2事件处置的关键节点效果分析······················································································183.2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困境分析·····················································································193.2.1事件处置案例中涉及的利益主体··················································································193.2.2事件处置案例中主要的矛盾冲突··················································································203.2.3学校平衡和化解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案例中矛盾冲突的举措······························213.3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223.3.1突发事件预警阶段:预警机制不健全··········································································223.3.2突发事件应对及处置阶段:信息沟通渠道单一··························································23 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3.3.3突发事件修复阶段:未建立突发事件修复长效机制··················································243.4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过程中的问题产生原因分析·····················································243.4.1学生角度:学生身体健康情况是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243.4.2家庭角度:家属的疏忽促使了突发事件的产生··························································243.4.3学校角度:管理上的漏洞加快了突发事件的产生······················································253.5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得到的经验教训总结·································································263.5.1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263.5.2健全突发事件预防机制··································································································263.5.3有效控制突发事件的发展······························································································273.5.4依法处置突发事件··········································································································273.5.5突发事件处置情况及时公开··························································································273.5.6促进高校和谐发展··········································································································283.6高校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的对策建议·············································································283.6.1建立健全预防机制与体系,做好突发事件预警工作··················································283.6.2建立健全应对、处置机制与体系,做好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置工作··························323.6.3建立健全恢复机制与体系,做好突发事件事后的恢复工作······································34结论·········································································································································38参考文献···································································································································39致谢···········································································································································44个人简介···································································································································45 第1章绪论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高等教育已经迈入了大众化的阶段,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在不断地扩大,一方面提高了中国的整体国民素质,但是另一方面也使得人员素质变得参差不齐,加大了高等学校管理的复杂性,使高校处于一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高校大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年龄介于19-25岁之间,具备了成年人应有的一切特征,成为了高校生活的主体。但是他们缺乏一定的社会生活经历,对社会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事物的认识往往过于感性,对一些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能马上给出正确的判断。特别是作为年经人对一些突发事件缺乏认识,甚至有些事情从来没有听说过,所以当面对突发事件时,要想得出合适的判断十分困难。面对残酷的现实,如果高校学生在突发事件面前不能有足够的社会经验与冷静睿智的心态,必定会被此类事件打败,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有人会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近些年,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各种疾病和自然灾害也比过去发生的更加频繁,而急病事件是高校突发事件中出现最为频繁的事件之一,且急病事件死亡率高。死亡对死者来说是生命旅程的戛然而止,但对生者而言却是另一段艰难旅程的开始,特别是急病身亡,会给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带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对校方而言,也是一次精力、财力及危机公关能力的重大考验。急病事件的发生,如果控制不好或处置不当,容易引发严重的社会后果。为此,高校处理突发事件得当与否,不仅关系着学校的声誉与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事件发生会产生哪些后果?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一突发事件?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干预?由此可见,建立一套完善的、可行的突发事件预警及干预机制对于高校、社会势在必行。1.1.2研究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加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关键时期,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直接影响高校的安全稳定。大学生连着千家万户,保持大学生在社会大环境、校园小环境、切身热点及自身发展中的适应性,会对维护高校稳定、社会稳定产生积极影响。1 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通过研究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案例,做到早预警、早准备,可以降低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保证了高效、有序地开展应急管理工作,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和扩大。高校突发事件处置对于高校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高校在突发事件管理方面的基础相当薄弱。不少高校没有足够的危机意识,也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举措,更没有健全的突发事件管理机制与体系,仅仅停留在事发应对、事后处置的被动局面。因此,加强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研究十分必要、意义深远,具体可以从社会、高校、个人三个方面来体现:1、对社会——加强高校突发事件管理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文化、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将推动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个大的形势要求必须加强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工作。以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研究成果提高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相反,如果高校不重视突发事件管理工作,将会对高校的安全、稳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这些影响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势必会阻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2、对高校——加强高校突发事件管理有利于高校自身的长远发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能否得到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关键在于管理者能否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预防机制,能否将先进的理念、得当的措施贯穿于整个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通过对校园内学生猝死事件的研究,掌握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相关理论并指导实践,找出该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问题,做好突发事件的防范、应对及处置、恢复等工作,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突发事件干预机制,有助于提高高校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对于高校而言,各种突发事件得以妥善处置是做好教学、培训等各项工作的前提,是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3、对个人——加强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研究有利于提升学生化解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素质关系着祖国未来的兴衰存亡,培养他们应对突发事件、化解突发事件的意识和水平势在必行。但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人的呵护和宠爱中成长,并且他们都出生于和平稳定的时期,成长于物质条件稳步提升的好时代。他们的成长过程很少经历困难和挫折,他们在心理、生理上普遍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虽然大学生校园内猝死这一突发事件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关的突发管理研究和著作有所增多,但仍缺乏系统的、实践性强的突发事件应急2 第1章绪论管理体系,理论与实践并没有完全结合,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有义务也有责任做好突发事件管理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增强在校学生应对和化解突发事件的意识和水平。本文将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出发,立足于应急观念和应急意识,通过某高校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案例分析,深入探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在吸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新理论和新方法,对高校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预防、检测、控制和善后,对于促进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学者艾伦·森特(AllenH.Center)、斯科特·卡特里普(ScottM.Cutlip)共同编撰了《有效的公共关系》(1952年)这一公共关系学领域的权威著作,这是国外研究“危机”、“危机事件”的起源。他们从公共关系层面分析了美国高校在[1]上世纪出现的财务危机、需求提升、成本增加等问题,并制订了行之有效的对策。国外针对大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菲利普·库姆斯(Coombs.P.H.)编著了《世界教育危机——80年代的观点》。该书从宏观层面分析了世界高等教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所面临的危机,同时将“教育增长必然能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的观念认为是世界教育所面临的主要危机之一[2]。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在研究分析危机管理理论的同时,也研究了高校在实施危机应对的策略,有效的实现了对实践的指导。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勒纳(Lerner)所著的《校园危机反应实战指南》,该手册被称之“综合反应校园危机的计划”,其以发生在美国校园内的故意伤害、暴力、自杀等突发事件为对象,研究了相关的对策并进行教育培训,其中明确提到:该指南的目的只是为了对发生突发事件后需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指导,更为关键的是学校应强化教育与引导,使高校学生具有更为健康的思想,并进行对策的制定以实现对校园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3]。《危机管理》作为罗伯特·希斯(Robrt.Heath)最有代表性的著作,第一次阐述了以危机管理为对象的三阶段消减模式,即最大限度的在准备、反应与恢复阶段消减危机事件所起到的破坏作用,亦可称之为4R模式[4]。在“911”事件与SARS危机发生以后,部分发达国家对于研究高校突发事件愈加关注,并相应的通过制度与立法完善其管理。“林恩(Lynn)在其所著的《预警反应》中3 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提到,校园突发事件被国外大学进行了相应的区分,并实现了突发事件分级制度的构建,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来对等级不同的突发事件进行处理。乔纳森(Jonathan)在其所著的《迈阿密大学危机管理团队:本科危机管理团队》中提到,危机管理的关键内容是构建管理队伍,从而实现突发事件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的有效保障”[5]。文献研究中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Grayson(2006)[6]、Kadison和DiGeronimo(2004)[7]认为,实践中高校辅导中心不仅要应对校园严重的心理健康事件,还要承担由于各方压力介入对突发事件的事态控制及事后处理的相关工作;Grayson(2006)[6]指出,从校园社区的角度看,对高校而言,阻止导致故意伤害和谋杀这些突发事件是高校最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如何找出潜在的行凶者;Zdziarski和Dunkel(2007)[8]、Sherwood和Mckelfresh(2007)[9]研究表明,对于校园暴力等突发事件,虽然每一个系统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都包含突发管理计划、突发评估小组、突发响应小组等内容,但由于具体执行方式、实施人员不同,加之地域、环境、文化以及政治因素的约束,各种应急预案实际上具有较大差别;Moore等(2009)[10]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突发事件,认为信息系统性的交互作用遵循从微观系统扩展到外围系统,然后再到宏观系统的规律,现代高校沟通交流的渠道较多,事件易于形成并扩大到外围系统;Robinson(2011)[11]针对应急管理协作中学区伙伴的选择问题,依据2005年德克萨斯州飓风事件中的学区情况统计,证明学区选择合作伙伴较大程度上基于战略的差异性;Studer、Baker等(2009)[12]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管理者认为校园辅导员应该在突发事件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承担起主导角色,但Wiger和Harowski(2003)[13]则认为当校园突发事件发生时,承担主要角色的管理层要做大量决策,而这些已超越了辅导员所受的训练及工作范畴。在应对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具体实施方面,国外一些校园采用了学者提出的各种干预策略,例如,创建一个关爱校园社区(SmithandSandhu[14]),为学生在心理和情感方面提供咨询服务(CornellandSheras[15])等。有些校园甚至通过安排警察,并设置金属探测器应对暴力突发事件,但Crepeau-Hobsonetal.(2005)[16]认为,虽然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很重要,但某些措施不但没有降低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率,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可能引发更激进的行为。Rebecca、Herbert等(2013)[17]认为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策略应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一般预防措施是在不确定人群中降低风险,例如减少威胁行为;识别更多的直观信息,例如确定可能实施暴力的人。另外,事件发生时,学校要有突发应对计划并快速响应,将危害程度降低到最小。总的来说,在研究突发事件管理方面,国外的论述极大的领先于国内著述,已实现4 第1章绪论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转变,并进行了基于数学计量的几种突发事件仿真系统与处理模型的构建,例如:芬克(Fink)提出的的四阶段生命周期模型和米特洛夫(Mitroff)提出的五阶段模型[18],这两类模型在处理高校突发事件时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其所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同时也取得了显著效果。然而因国情的差异,高等教育体系不尽相同,因此其研究层面与方向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由于欧美的文化特征与我国存在较大的不同,所以国外相关理论无法实现对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全面指导。1.2.2国内研究现状[19]就国内而言,周贝隆是最早关注校园突发事件并对其进行研究的学者,上世纪[19]90年代,他以“中国教育的危机”为题目进行了相关理念的阐述,被认为是我国研究高校突发事件的第一人。随着非典疫情在2003年的突然爆发,突发事件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受到学者与高校管理者的关注,以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为对象的相关研究逐步出现,进而产生了大量的有关于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论述。学校实务工作者与公共专家是国内最早研究分析高校突发事件的人员。学校实务工作者以自身工作实际为依照,进行了“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措施”等的制定,通过不断探索获取了一定的经验,而公共专家通常则是通过公共角度对各类学校进行研究。[20]在《浅谈高校危机管理》中,吴建勋概述了当前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存在的问题,详实的研究了发生于近几年的高校突发事件,并探讨了当前高校突发事件管理所涉及的部分关键内容,有效的引导了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发展。[21]在《关于搞好大学生日常危机管理的思考》中,倪莹等借助自身所具有的相关方面的丰富经验,用四个保障概括了高校的突发事件管理,其中核心为人员保障、基础为组织保障、依托为环境保障、关键为制度保障。[22]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研究》中,丁阳喜等人全方位的考察了当代中国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特征与类型等因素,并探究了西方国家所采用的突发管理模式,同时分析了我国在采取应急手段处置高校突发事件时的基本原则、基本程序、法律体系等内容,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应急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使高校在进行突发事件应对时的能力得以提升。[23]在《校园危机管理策略创新:当代高校稳定的现实选择》中,简敏采取实证的方式分析了高校发生的典型突发事件案例,对校园突发事件管理相关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探究,以实现安全的校园环境为目标,从教育、机制、法制、理念、手段、组织等方面5 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对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相关措施进行了更新,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构建了涵盖互动、合作、参与的“多元共治理”模式,提出了应该就培养大学生应急能力的相关方案进行普及的建议。[24]在《校园突发事件的预警与应对策略》中,钟土洤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概述,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管理的失位、缺乏完善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学生心理状态的特殊性等方面对发生校园突发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预防校园突发事件可以通过学生预警意识的增强、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专题培训力度的提升等措施的施行来实现,并提议在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后可以通过发布信息、正视挑战、强化领导、因案施策等措施予以有效应对。[25]在《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内涵、问题及对策》中,张琴对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当前所面临的政府缺乏足够的力度对高校突发事件管理进行监管与引导、学校突发事件管理缺乏完善、学生主体存在复杂的内外部因素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高校应在“以人为本”原则的指导下有效的预防学生主体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提升政府对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关注度、进行突发制度的进一步构建与完善等改进措施。[26]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中,彭祥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进行了详实的说明:依照事件的性质可以进行自然灾害类、政治类、公共卫生类、治安类的区分,依照事件的诱因可以进行灾变类、环境压力类、传染性疾病类、人为因素类、重大事件类、人际关系类、管理类的区分,依照事件的危害性可以进行学校信誉损害、财产损失类、精神损害类、秩序损害类的区分,同时还存在偶发型、常见型、轻微型、一般型、重大型、不确定型、确定型、群体型、个体型等不同的区分。[27]在《高校学生干部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中,魏涛等人对突发事件中学生干部应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并就高校学生干部在进行突发事件的应对所需具备的素质进行了探讨,叙述了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高校学生干部所需承担的职责。[28]在《学生危机预警中高校辅导员作用与突发对策探索》中,张英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类型进行了阐述,其中涵盖:严重心理问题或重大疾病所引发的身心健康突发事件,恋爱、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生活等适应与发展性突发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日常行为突发事件及意外事故突发事件,并就学生突发事件中辅导员所应具有的素质进行了探讨。[29]在《关于构建高校学生管理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的思考》中,刘鑫鑫等人提出为了更为有效地应对学生管理突发事件,高校应进行突发心理干预机制、突发预警机制、突6 第1章绪论发理论研究机制、舆情发布机制及突发事件管理与修复机制的构建与健全等建议。[30]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全过程应急管理体系研究》中,付昌义提到在突发事件的发生、潜伏、持续、消失四个时期内,通常高校管理部门所展现出的是应对方面存在的缺失,所以以新媒体传播理论与突发事件管理理论为考量对高校在新媒体环境下改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以高校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学生突发事件的特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领导机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适用范围、应急处理规范、处置原则等内容为参照制定了应急管理预案。[31]在《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伤亡事故学校民事责任探讨》中,周新文等人对高职学生伤亡事故的类型进行了介绍,并对其用民事性质与刑事性质来进行区分,对学生伤亡事故中高校所应承担的责任与免责事由进行了强调,同时建议高校应对校园学生与保卫管理予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予以关注、对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内容予以贯彻、对硬件防护设施予以提升,并提出:在学校免责的情况下,学校也应当给予一定的人道救助,然而人道性救助要以具体案情为依照进行考量,选取与其相适应的标准;如果学生家属存在过多的无理要求,学校应以法律为参照或采取法律途径与家属进行沟通,而不是无原则的妥协。[32]在《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猝死问题的思考》中,张应杰立足社会学角度,对最近几年各地大学生猝死案例进行了原因剖析,从社会环境、人类遗传、大学生自身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出发,提出了下述建议:相关职能部门比如药监局等需加大工作进度;政府应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高校应重视应急管理与大学生体检等相关工作;计生部门应贯彻落实婚检排查。[33]在《依法治校进程中的高校校园危机管理探析》中,杨林认为当前防治观念有误、缺乏完善权利救济制度与管理体制以及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在高校异常突出,提出高校应通过系列措施来强化其校园危机管理中的法治建设。具体包括:构建权力救济制度;加大法治教育的力度;依法制定突发防治措施;健全依法治校有关制度体系;设立校园警察等。到目前为止,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难题,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形式多样,发生的原因也非常多,每次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多或少给学校和学生带来伤害,在我国政府突发事件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广大高校工作者更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吸取政府突发事件管理和企业突发事件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特色之路。7 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1.3论文的研究方法以某高校学生猝死事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国家颁布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和高校具体实践为基础,通过采用查阅文献资料、案例分析、访谈相关人员等,研究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意见建议,探讨如何建立完善合理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体系。1、文献研究法。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关键词,分别使用“高校”、“高校学生”、“学生猝死”、“突发事件处置”等为关键词,查阅了学校图书馆和中国知网、万方等网络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材料,搜集了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学习、研究和分析。2、案例分析法。本文以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笔者工作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将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公共关系理论与高校具体实践相结合,展开对学生突发事件管理体系的研究,采取规范分析的方法阐述突发事件干预机制,提出指导性强的对策和建议。1.4论文的总体思路本文分为如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的绪论部分;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学生因病猝死处置过程描述;第三部为第三章,学生因病猝死处置过程分析。第一章绪论阐述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总体思路和特色之处等内容。第二章案例描述描述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发生和处置过程,阐明事件处置后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处理结果。第三章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突发事件演化轨迹和关键节点效果解析了事件处置过程,结合案例中涉及的利益主体和主要的矛盾冲突分析了突发事件的处置困境,从突发事件的预警、应对及处置、修复三个阶段阐述了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学生、家庭、学校三个角度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阐述了高校突发事件处置的经验教训,提出了高校防范和处置的对策建议。8 第1章绪论1.5论文的特色之处论文中选取的案例典型、真实,由于直面学生工作第一线,能够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反馈,掌握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情况,能够直观的了解政策所产生的效果以及各项建议,获取的数据具有较强的一手价值。论文结合案例进行较为细致的阐述和分析,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使高校应急管理研究更能有效地运用在实际高校管理中。案例中提到的高校是一所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校,不同的管理模式在一所学校并存,相关研究效果政策在国内高校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和可操作性。9 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案例2.1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发生过程杨X,男,X高校2014级学生。据该生班级同学反映,近两个月以来,该生胃部常有不适,明显感觉该生比以前瘦了。在班级辅导员的劝说下,本班同学曾陪同他到黑龙江省医院就诊,医生了解情况后给他开了些胃药及消炎药,并要求他坚持服用。从班级辅导员处了解:五一小长假期间,杨X父母带领杨X到医院(杨X生源地一普通医院)就诊,向医生介绍了杨X近期身体状况,特意和医生强调他最近体重下降,医生建议按时吃药,平时多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小长假后杨X返校。2016年5月11日早,杨X感觉胃部不适,致电辅导员王X请假说想在寝室躺一会儿。中午下课后学生谷X回寝时见杨X趴在床上,杨X听到声音后抬头看了谷X一眼便又趴下,谷X知道他不舒服,没有打扰他,拿好东西便悄悄离开寝室。5月11日18时左右,X高校2号公寓楼318寝室学生谷X、朱X、邢X、曲X课后回到寝室,发现学生杨X还趴在床上,寝室内物品没有被动过的痕迹,谷X对他们几个说:“这家伙可真能睡,估计连饭都没吃,本来胃就不好,快叫他起来吃点东西吧。”然而叫他却没有动静。四个学生感到紧张、害怕,谁也没敢动杨X,商量后到邻寝找来本班学生崔X,一同将杨X翻过身后,发现了一大滩血迹,杨X已没有呼吸。五个学生吓得大喊,稍作镇定后分别报告学生处值班老师及辅导员老师王X,并拨打120。2.2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处置过程学生处值班老师路X得知此事后立即赶到现场安抚学生情绪,学生会主要干部随即到达,配合路老师维持现场秩序。路老师第一时间向学院总值班、学生处处长汇报情况。18:30,急救车到,经急救人员证实杨X已死亡。辅导员王X此刻到达学院。18:38,学院总值班李X紧急拨打110报警。18:43,辖区派出所民警到校将现场封锁,并通知香坊区公安分局刑侦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技术勘查取证。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分管学生工作副院长、法律顾问及学生处、卫生所、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接到通知后陆续到校。5月12日凌晨1-3点,学生家长及亲属22人陆续到校。经与家属协商,学生尸体被送往殡仪馆。10 第2章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案例凌晨3:10,杨X死亡事件通报协商会在学院三楼会议室召开,死亡学生家属、公安机关人员、学院各级负责人参加会议。会上,公安机关人员介绍了死亡现场情况;家属情绪非常激动,认为学生死在学院寝室,学院应该负全部责任;学院领导表示:很能理解家属的心情,将承担家属到校的路费、在处理学生后事期间的所有费用,但责任问题还需进一步鉴定,待家属情绪稳定后再进一步商榷处理办法。会后学院派车送家属到宾馆休息,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学校医护人员及学生处、辅导员老师等陪同前往。早8:00,学院召开中层干部会,通报学生杨X因病猝死事件,成立了杨X猝死事件处置工作小组,组长由主管学生工作副院长周X担任,副组长由学生处处长、保卫处处长、办公室主任、党群工作部主任、卫生所所长、招就办主任担任,办公室设在学生处,由办公室负责家属的住宿、伙食安排,院长对处置小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家属到校谈判时组长、副组长及法律顾问必须全部到位,组长要及时向院长、党委书记汇报事件进展情况,每晚学院至少应有两名中层干部陪同死亡学生家属,其他各部门必须配合处置工作小组开展工作。党委书记责成学生工作处务必做好杨X同学的心理疏导工作,强调:可通过聘请心理医生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此事件,提高心理自愈能力,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此项工作要由安排专人负责,必须给于高度重视。会后,学院向国家电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教育厅、香坊区公安分局国保大队上报学生死亡事件。上午十时左右,死亡学生杨X父母及姑姑到校,杨X猝死事件处置工作小组与家属进行第一次谈判。组长、副组长、法律顾问出席谈判会。杨X母亲情绪激动,哭诉:“孩子还那么年轻,我们把孩子送到你们这儿,现在出了这样的事儿,你们让我们怎么活?”组长说:“我们都是当父母的,养个孩子不容易,谁也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儿,你们的心情我们非常理解。家长,你们看看这样行不行,等你们情绪好一些时把你们的想法告诉我们,咱们再商量。”家长们逐渐平静了下来,杨X父亲说:“这十九年我们付出了全部来培养他,可是这么年轻就没了,我们实在是心痛啊……”又哭了起来,几分钟后,父亲补充说:“你们要给予我们补偿,毕竟孩子死在你们学校里,你们是有责任的,我们要20万精神赔偿。”组长回答说:“你们提的要求我们能理解,不过这个数目实在太高,我们不能接受。今天我们请来了法律顾问李X,等你们情绪好一些让他介绍一下责任界定的问题。”法律顾问李X谈到:“杨X死亡当晚,120、公安人员立刻到校,经鉴定,杨X的突然死亡是因自身原因引起。经向杨X辅导员和班级同学取证,近两个11 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多月,杨X经常因胃部不适向辅导员请假,辅导员多次劝杨X到医院就诊,同学也曾陪杨X到医院看病,事发当天上午,杨X以胃部不适为由向辅导员请假,辅导员准假后杨X在寝室趴着休息。下午下课后,同寝四名学生与隔壁寝一名学生发现杨X死亡,并发现大滩血迹与枕头处。目前,学生意外伤害的责任划定主要按照2002年教育部第12号令出台的《学生意外伤害处理办法》来进行划定。其中第九条第七款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第十条第三款规定: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知学校的,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学生或者学生监护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学生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态,学校不知道或者难于知道的,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为明确责任,学院提出尸检,请家属发表意见。”杨母一听尸检,站起来喊道:“尸检,不可能,孩子死在你们学校你们已经就没理了,现在还要把我儿子解剖,想都别想。”组长见杨母情绪十分激动,没有再坚持下去,姑姑说:“今天先谈到这吧,我们回去商量商量。”办公室主任派车将家属们送回宾馆休息,并安排好午餐。13:00,死亡学生杨X哥哥得知弟弟死亡消息后从南方赶到家属们休息的宾馆。14:00左右,杨X家属全部聚在一个屋里。学院派去的陪护人员担心出什么事,一直在门外徘徊,听到了屋内的谈话声:“弟弟死在学校,学校有责任,但咱们做家长的也有责任啊,妈,您这几个月不是把我每月给你们打的5000元生活费都给弟弟了吗?你还和我说最近弟弟身体不好,需要给他买补品,那是不是你们早就知道他的胃不好啊,那你们为什么不到大医院给他好好检查检查啊?”“五一我们领他去医院(杨X生源地一普通医院)了,特意和医生强调他最近有些瘦了,可是医生说没什么事,按时吃药就行,平时多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你说我们哪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啊,都是学校的责任,他们要赔偿我们。”“我们和学校说了,想要20万作为赔偿,那个姓周的院长说他做不了主,不过他提出了尸检的建议。”“尸检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儿子死了还不能保留一个完整的身体,儿啊,苦命的儿啊……”“对,咱们不能同意尸检,要是尸检了,查出孩子是因为胃的毛病没的,事先咱还知道这个情况,那咱们就别想要那么多钱了”“都这个时候了,咱们不想着怎么让我的弟弟安息,你们竟然在这吵吵些没用的”,“什么没用,你这孩子怎么说话呢,我养了杨X这十几年付出了多少,今天就这么走了,谁能知道我这做母亲的心情,我管学校要些钱补偿我不行吗?”“人家学校凭什么给你这么12 第2章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案例多钱,凭什么?人家提出尸检是正常的,学生死在学校不光是咱家长难过,学校也不好受,多丢人啊,这么大的事儿人家不得调查清楚啊,人家能那么轻易就给你20万吗?再说了,咱们这一大家人在这住、在这吃,人家还得天天派人陪着你们、伺候你们,人家学校说啥没?不和你们吵吵了,我要去看我弟弟”。一男子冲出了屋。“明天他们学校不是开运动会吗,咱们先不去打扰他们,后天正好赶上周末,咱们就在这好好呆着,耗耗学校的精力,谁让他们管理这么松懈,竟让一个大小伙子就这么没了。”16:30,学校正常下班,杨X猝死事件处置工作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李X、招就办主任郭X来到宾馆看望家属。郭X与杨X父亲聊到:“听说今天下午杨X哥哥到了,这事儿一出,唉,孩子连班都上不好,肯定耽误挣了不少钱,我回校一定把这事儿跟领导汇报一下,让学校多给一些补助。不过,我们学校也不容易啊,院长这几天白头发多了好几根,我们学校建校50多年了,第一次发生这样的事件,我们一定妥善处理,不能让学校无故蒙羞。”父亲似乎听出了郭X的话外音,回答道:“孩子已经没了,如果再让孩子体无完肤,我和他妈也不想活了。”郭X动情地说:“是啊,孩子已经够可怜的了,我们也不想……学校的老师们今天听说了这样的事情,很多人都想过来看看你们,我们怕耽误你们休息,他们特意派我过来转达一下他们的心意。家长,出了这样的事儿,咱们心理都不好受,尤其是杨X他们寝室那几个孩子,现在已经送到医院精神科住院了,孩子们吓坏了。”父亲握了握郭X的手,深情地说“谢谢你们了,你们也不容易,快回屋休息休息吧。孩子他妈情绪不太稳定,我去陪陪她。”17:30,家属们吃过晚饭回屋休息。未见杨X母亲身影,学校办公室主任李X看望,只见杨X母亲躺在床上,脸色非常难看,询问后得知心脏不舒服,迅速联系车陪同杨X母亲到医大一院检查。医生建议住院观察几天,病人血压很高,心脏脉搏不是很稳定。5月13日,学院召开师生员工春季田径运动会,除杨X班级(学校准予该班全体学生放假三天)及两名中层干部(医院陪护杨母)未到外,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在校班级学生参加运动会。5月14日上午10时,学院院领导、部分处室负责人、杨X辅导员到医院探望杨X母亲。学院两名中层干部陪护。5月15日,杨X母亲在医院治疗,杨父,大儿子在医院看护,学院两名中层干部陪护。其余家属在宾馆休息,学院两名中层干部陪同。5月16日周一早8:30,杨父从医大一院赶回宾馆,找来杨X姑舅等人商议到学校洽谈一事,杨父说:“孩子没四天了,不能再拖了,一会儿咱几个去学校跟他们再谈谈13 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吧,这几天在医院,和孩子妈也商量了,咱们不能同意尸检,得给孩子一个完整的躯体,20万要是扛不住咱们也不能把人家学校逼急了,这几天学校把咱们一大家子人照顾的也挺周到的,尤其孩子他妈住院这几天,学校可以说无微不至,咱们也换个角度想想,要是人家学校对咱不管不顾,咱们不也得受着啊,咱扪心自问其实人家学校真没啥责任,该提醒的人家也提醒了,该上医院看病人家也陪着了,都是咱们做家人的心粗,五一放假咱们就应该让孩子住院观察,其实那时候孩子已经不是很舒服了,瘦了那么多……”杨父跪下痛哭,家人在旁安慰。9:30,学院学生处梁X陪同杨X父亲、姑姑、舅舅等一行四人来到学校,杨X猝死事件处置工作小组组长、副组长在三楼会议室接待,这是处置工作小组成员与杨X家属的第二次正式见面。组长周X关切地问道:“孩子妈妈怎么样了?你们这几天休息的怎么样,这里的饭菜能不能吃惯?”杨父连连点头回答说:“都挺好的,让你们费心了。今天我们来就是想和你们好好商量商量孩子的后事问题,上次您提到尸检的问题,回去后我们商量了一下,我们想给孩子留一个完整的身体,就不尸检了。”杨父又说:“这几天你们的照顾让我们十分感动,不过这些也无法抹去我们地伤痛,孩子妈的血压到现在还没降下来,我们也不敢轻易让她出院,害怕再有个三长两短。”组长肯定地回答:“杨母住院时间的事儿咱们就按医生要求的做,费用我们会负责到底的,这也是笔不小的开支啊。至于尸检的事儿,我们校方还是坚持,否则双方责任无法说清,如果尸检结果证明杨X死亡是因为学校的原因引起的,我们会承担全部责任。”杨父心知:孩子的死不是因为学校的原因引起的,这也是他们坚持不尸检的理由,如果尸检结果出来,他们可能一分钱赔偿金都拿不到。既不想尸检,又想拿到20万元赔偿金,还要学校承担那么多费用,杨父内心有些动摇了。这时,杨父接到了杨X哥哥的电话,借机与家人商量赔偿问题,十分钟过后,家属重新回到会议室,杨父明确表态:“刚才和家人商量了一下,我们的决定是除我们这些天的食宿费用、杨母的住院费用及杨X后事处理的所有费用外,我们将精神赔偿费降至10万元,毕竟孩子在你们学校出了这种事儿,你们知道孩子病情没有及时通知我们家属,否则也不会变成这样……我们培养了孩子这么多年,幸亏我们家不是独苗,否则你们可让我们怎么活啊。”组长听完杨父的决定,周X意识到家属的诉求已接近底线,再耗下去对于学校来说会损失更大,以向上汇报为由结束谈判,并表示将于当晚前给家属答复。10:30,全体学院领导齐聚三楼会议室,听取组长周X与杨X家属的第二次会面内容,杨X猝死事件处置工作小组副组长、法律顾问参加会议。经过商议,最后达成共识:14 第2章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案例学院除承担杨X家属在校期间的所有费用及杨X后事处理的费用外,向杨X家属给予精神补偿8万元。14:00,副组长招就办主任郭X代表学院到医院看望杨母,并将学院的研究决定转达给杨X家属。郭X嘘寒问暖一阵后,避开杨母与杨父和杨X哥哥说道:“我们和领导汇报了你们上午提的要求,孩子在我们学校寝室出事,学校责任难逃其就,学院表示愿意承担8万元的精神赔偿费。这几天你们一大家子人的开销和杨母的住院费用,学校已经支付了4万多元的费用啊。”这时,郭X电话响了起来,杨X哥哥示意杨父进屋,并把刚才郭X的谈话内容转告给了杨母,三人商量了起来,最后杨X哥哥决定道:“不管最后捐款数目打没打到你们的心理要求,就这样吧,得饶人处且饶人。”17:00,院长责成杨X猝死事件处置工作小组组长周X、副组长李X、张X将8万元精神补偿费送至杨X家属手上。(案中案已删除)5月17日早8:00,杨父、杨X哥哥、姑舅一行四人来到学校,与杨X猝死事件处置工作小组组长、副组长第三次正式见面。杨父表示:“经与家人们商量,我们同意将杨X遗体与近日火化,但要等杨母出院,医生建议杨母再住院观察两天,希望学院继续承担杨母这两天的费用和杨X的火化费用。”周X回答道:“请你们放心,这些费用我们会负责的。这两天你们好好休息,保重好身体。”法律顾问发表意见:“从你们双方的谈话中,我认为你们双方已达成共识,按照相关程序,家属和学校需签订《杨X因病猝死事件处置协议书》。”十几分钟过后,在法律顾问的监督下,双方在《杨X因病猝死事件处置协议书》上签字。会后,院长、党委书记、组长周X陪同家属到医院看望了杨母。5月18、19日,学院每天安排两名中层干部在医院陪护照顾杨母。5月19日早7:00,学院全体院领导,部分中层干部、学生处全体成员、杨X辅导员及班级同学前往东华苑,送杨X最后一程。13:00,杨X猝死事件处置工作小组全体成员护送杨X家属乘上回家的火车。5月20日早8:30,学院召开专题会议分析了此次事件的起因、过程、责任,总结了经验教训,并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在学生中开展了法制教育、安全防范教育。2.3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后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结果2.3.1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后续出现的问题1、杨X同寝室、同班级学生心理需要疏导学生死在寝室对于寝室同学、班级同学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他们的心理承受15 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能力较弱,无法快速投入到正常学习和生活中。尤其是寝室同学,他们已经不敢再回寝室学习、生活。2、部分学生家长对学校管理提出质疑杨X事件发生后,部分家长通过亲自到校、电话询问、网络联系等方式与辅导员、学生处相关人员沟通孩子在校生活是否安全、学校学生管理是否严谨等,家长表达出了对学校的不信任。2.3.2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后续出现问题的处理结果1、杨X因病猝死事件发生后,学生处为杨X同寝室学生调换了寝室;在学校的授权下,杨X班级辅导员带领杨X同寝室学生到医院检查并治疗;学校聘请相关院校心理学专家给全院师生员工授课,并对杨X班级同学进行了专门的心理疏导。2、学校增设了专职年级辅导员,由学生处负责日常管理、培训。16 第3章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案例分析第3章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案例分析3.1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过程解析3.1.1事件处置的演化轨迹分析控制点3突发程度控制点2事件发展临界线控制点1时间潜伏期发展期爆发期恢复期图3.1案例突发演化轨迹图根据上一章中突发事件处置过程展现出的特性,制作了一个图表,用于分析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处置过程。1、图表中的横坐标代表的是杨X猝死事件处置过程的进度,该事件产生的影响所持续的时间长短与离远点的距离远近成正比。某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在发展期、爆发期的作用性最突出,在潜伏期、消亡期的作用性较弱。图表中的纵坐标代表的是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对高校影响的大小,该事件产生的危害性大小与离原点的距离远近成正比,坐标线离原点越远,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给高校造成的危害性越大。2、图表中的临界线以上代表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对高校的危害性已经展现出来,且已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突发事件管理应在这时参与其中。临界线以下代表学生因病猝死事件还位于潜伏期,并没有展现出来。此时突发事件管理正处在突发事件预警阶段。17 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3、学生因病猝死的处置过程体现出了突发事件从产生到消亡的潜伏期、发展期、爆发期、恢复期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中得以全面、准确展现。4、在某高校学生猝死事件的自然演化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突发事件管理的效果,必须实施得力的突发事件管理措施,并且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快速、合理。否则,突发事件就会按照正常轨迹演变,最终导致突发事件的全面爆发。此刻,在曲线的顶点处将产生一个拐点,突发事件程度在这个拐点处影响最大。突发事件爆发后,突发事件影响程度逐步降低。5、学生因病猝死处置过程四个阶段的分界线与突发事件自然演化的曲线的交点称为突发事件管理的控制点,图表共形成了3个控制点。第1、2个控制点是人为干预和应急管理的最佳时期,如果人为干预和应急管理得当,突发事件就会如曲线图所示下降,突发事件影响程度逐步降低。但在第3个控制点,人为干预的效果已经达不到预期效果,突发事件影响程度无法控制,突发事态愈演愈烈,这个控制点产生的突发事件影响作用是最明显的。突发事件完全爆发后,曲线逐步滑落。为此,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如能将第1、2个控制点紧紧抓住,突发事件产生的危害将会被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在第1个控制点产生的危害小于在第2个控制点产生的危害。6、通过分析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的整个过程,我们发现了在突发事件的四个阶段,突发事件是一直存在的,突发事件产生的危害也不可能全部消失。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了突发事件从潜伏到发展、从爆发到恢复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在突发事件的整个演变过程中,会出现几次可以控制的时间点,尤其是第1、2个控制点对于突发事件处置的效果最为明显。通过对杨X猝死事件处置的过程分析,我们得到结论:无论何种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都会在相应时期出现一个关键的控制点,只要找准并有力控制关键的控制点,突发事件产生的危害就会被有效遏制。3.1.2事件处置的关键节点效果分析关键控制节点1:学校未能建立有效的应急处置预案,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事件开始是因为学生猝死在寝室而引起的,但由于校方在应急预警上存在不足,突发应急处置准备工作准备不充分,这两方面导致与学生家属的首次协商未能占据主动,此时是突发事件控制的第一个关键点,校方没有很好地把握住。如果在学生家属到校前,学校已经在事件应急准备阶段进行了充分地准备,包括法律方面的准备和应急处置人员的配备,虽然不能消除突发事件,但是至少可以占据主动位置。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关键点18 第3章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案例分析校方虽没有占据主动,但法律顾问提出“尸检”为下一次谈判占据主动埋下了伏笔。关键控制节点2:在事件的应急响应阶段,学校相关部门有效抓住了最佳决策时机。在这个阶段,学校积极同家属进行谈判,充分考虑到家属诉求,满足了家属的部分赔偿要求,同时,积极向家属提供各种方便和人道主义救助,避免了双方的对立,为有可能成功的化解突发事件奠定了基础。关键控制节点3:学校以师生员工捐款的名义满足了家属的赔偿诉求,家属方同意尽快将杨X遗体火化,双方消除了突发事件。3.2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困境分析3.2.1事件处置案例中涉及的利益主体1、学院学院自建校以来,从未发生过学生因病伤亡事件,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某高校的名声。该事件发生后,从学校处置的过程可以看出:学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减轻该事件对学院的负面影响,不影响学院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影响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2、学生处学生处是学院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部门。学生在校期间由于管理上的疏漏发生的所有问题,学生处要负主要责任。学生在校期间请病假超过1天,学生处相关人员须在假条上签字,表示同意并知晓,因此,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发生学生处应负有一定责任。3、电力系死亡学生系电力系发电专业学生,他的辅导员为电力系教师,他的突然猝死对这个系部影响较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第一监护人是班级辅导员,辅导员是学生家长与学院沟通的桥梁,学生在校期间的异常表现辅导员有义务第一时间告知学生家长及学院相关部门。4、学生家属学生的猝死对其家属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作为父母,得知孩子因病猝死消息后悲痛万分,十几年的养育却换来不幸的消息,他们要求学院给与赔偿。他们的这一诉求情理上是可以理解的。5、猝死学生班级同学学生猝死在学生寝室,寝室同学、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了教职员工及学生19 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家属的关注,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尤为关键。尤其是同寝室学生,他们目睹了学生死在寝室的状态,内心充满恐惧,内心将埋下阴影。6、猝死学生班级同学家属学生猝死事件发生后,他的班级同学心理上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这些同学的家属十分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期间,学生家长除希望看到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找到合适的工作外,就是希望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3.2.2事件处置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冲突1、学院与学生家属的矛盾学生家属的赔偿诉求高于学院的赔偿底线,法律顾问提出的尸检建议学院与家属意见不统一。家属最初提出的赔偿金额,学院未同意,针对是否尸检的事宜家属拖延了时间,学院与家属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提出诉求和意愿,双方希望最后的结果能够让彼此满意,这一矛盾致使事件处置时间过长。2、学院与学生的矛盾学生在校期间生病,学院已责成辅导员做好日常监管,如准假到医院治疗、严重者可办理休学等。学生身体不适已久,班级辅导员与同学多次劝其到医院就诊,然而学生并没有将自己的病情认真对待,猝死事件发生后,学院认为已尽到应尽的义务。3、学院与系部的矛盾学生猝死事件发生后,学院认为学生所在系部应负有没有做好对学生监管义务的责任,学生辅导员认为自己已尽到责任。电力系是学院最重要的系部,他们对学生既要重视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生理健康。4、学院与学生班级同学家长的矛盾学生猝死事件的发生除对学院及学生家属带来影响外,对学生班级同学的影响也是存在的,这些学生的家长担心: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发生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学院不可忽视对这些同学的心理疏导。5、学院与“舆论”的矛盾学院发生学生猝死事件后,虽第一时间将事件通报,但也规避不了广大师生员工的言论。这些言论具有两面性,网络传播速度又方便快捷,如负面新闻过多,势必会影响学院的声誉。为此,学院在学生猝死事件的处置过程中,要积极公布事件进程,做好思想引领,传播正能量。20 第3章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案例分析3.2.3学校平衡和化解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案例中矛盾冲突的举措1、用“真诚之心”与家属沟通学院与家属经历了三次谈判。谈判中,处置小组成员的高情商及换位思考让家属感觉到学院的诚意,他们没有高高在上,没有推卸责任,而是与家属真诚交流,第一时间掌握家属的诉求与意愿,能解决的当场答复,不能解决的以最快速度向院长、书记汇报。学院的真诚换来了家属敞开心扉地与学院交流,学院的换位思考减轻了家属对学院的恨意与敌意。在突发事件面前,真诚比虚伪、推脱更容易化解矛盾,学院的“真诚之心”为矛盾的化解起到了很好地润滑作用。2、用“全局高度”树立学院形象学生猝死事件的发生是某学院自建校以来发生的第一例突发事件。在突发面前,学院第一时间报警、及时召开突发事件通报会、迅速成立突发事件处置小组、积极聘请心理医生对学生班级同学进行心理疏导、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事件发展情况。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学院第一时间知晓家属诉求,杨母生病后第一时间送往医院治疗。突发处置结束后,学院第一时间总结经验教训。3、用“法律知识”摆事实讲道理学院法律顾问跟踪了事件从发生到结束的全过程,使学院与家属知晓双方均负有责任。在应负的责任面前,学院没有选择沉默,承担了家属的食宿、学生母亲的治疗费及学生后事处理的所有费用;家属通过听取法律顾问关于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意见后,虽有些心服口不服,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该承担的责任就该承担,最后降低了最初的赔偿标准。4、用“人道主义”做好保障学院在整个学生猝死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将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家属到校后,学院办公室第一时间安顿好家属的食宿;学生母亲身体不适时,学院陪同其到医院检查治疗,每天有学院中层干部负责陪同照料;学生遗体火化时,学院领导、相关中层干部到场;每次谈判学院会站在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学院的这些做法为解决矛盾奠定了基础,也是这次事件得以圆满解决的必备条件。5、用“敢于担当”彰显风貌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发生后,学院迅速成立处置小组,选派相关部门负责人、相关教职工各司其职,学院领导、中层干部、相关部门教职员工勇于担当、尽心尽力为学院排忧解难。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热爱往往体现在企业遇到突发事件和困难时,某高校教职21 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员工在突发事件面前没有退缩,而是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积极应对、凝心聚力,他们所体现出来的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奉献付出的良好风貌为矛盾的解决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3.3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3.3.1突发事件预警阶段:预警机制不健全1、忽视预警机制的组织结构建设突发事件在初期阶段还没有达到爆发关键点,这一时期是解决突发事件的最好时机。在学生猝死事件处置案例中,高校未制定行之有效的预警措施,虽然学生死亡不是由于高校的错误导致,但由于缺乏突发事件的预警,又没有及时制定措施,这对突发事件的后续处置问题增加了巨大压力。学生宿舍发生学生突然死亡事件,教师和学生认为学生工作部门应是处理此事件的主要部门。在事件处置过程中,该高校成立了杨X猝死事件处置工作小组,但是人员都是临时从各科室抽调的,事件处理完成后,小组随即解散,因此,教师和学生不了解具体的组织和人员。这个漏洞使突发事件管理匆忙,被动。该高校由于缺乏突发事件预警、处置具体部门或管理明确的组织结构,导致突发警示和处置过程往往出现领导不明确的现象,影响到突发事件处置的效率,错过了解决事件的最佳时机。所以建立一个突发事件预警和处理机制非常必要。此外,该高校设立的临时应急处置队伍中,存在人员权力和责任不明晰的缺点,因为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更不要说责任追究机制,所以很多人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都会逃避责任,从而影响到整个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处置效率,很有可能错过处置突发事件的最佳机会。另一方面,即使是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建立了突发事件处理应急小组,但由于每位成员不清楚自己拥有多大权力,遇到难题就要向上报告一切事宜,很难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不利于快速有效地解决突发事件。2、预警机制的制度建设有待完善杨X猝死事件处置工作小组成员开展工作时靠经验和阅历来判断事情的发展方向,走一步看一步,缺少系统的、规范的整体预案,即使有可操作性也较差,并没有给予小组成员必要的指导和方向的掌控。上文谈到了该高校缺乏有效的组织架构来管理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处理,有了合理的组织架构也不能处理好突发事件的预警,因为它需要用制度来进行规范,需要通过制度将各部门串联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和联动。忽视制度建设,没有专门的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将会导致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出现无章可循、无据可依的恐慌状态,从而延误、错过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突发事件无22 第3章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案例分析法得到迅速控制。还有一点值得强调的是,该高校正是由于缺少老师和学生、学校和家长之间有效表达诉求的制度,小问题才演变成了突发事件,因此,高校建立一套完善的沟通、倾听制度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3、突发事件防范的思想工作有待加强该高校发生的学生猝死事件,暴露了很多教师和学生突发预警意识不强的缺陷。居安思危和防忠于未然的思想是校园突发事件预警工作的立足点,如果这种意识缺失,那么校园突发事件的预警就如纸上谈兵。该学院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教育工作显得比较片面,发生了学生伤亡事件,就只对学生身心健康进行教育,那么交通安全、活动安全等其他方面的安全教育却存在缺失,因此缺乏一个全面综合的突发事件宣传教育的方案和体系。虽然大学校园的内部环境相对稳定和纯净,但对于高校来讲,学生学习能力弱,他们思想较活跃,学院领导和相关管理人员更不能缺乏突发事件忧患意识,应该对学生潜在的突发事件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从案例中不难看出,杨X身体不适已久,辅导员、学生管理人员认为已经相当重视,并要求其到医院就诊治疗,自以为是觉得这件事情转化为突发事件的概率是很小的,对待这件事情的处理流于表面,没有做好预防等工作。3.3.2突发事件应对及处置阶段:信息沟通渠道单一1、辅导员和学生干部队伍作用发挥不明显辅导员敏锐性不够,学生因身体不适请假,辅导员应给与高度重视,及时了解病情,必要时第一时间告知家长并通知家长到校,当面与家长商量后续处理事宜,明确责任。没有充分地发挥学生干部这支最具发言权的队伍,对于辅导员来说,学生干部绝不仅仅指的是班委会、团支部成员,班级的学生会成员、寝室长等都应该充分发挥作用,他们离学生最近,他们最了解学生动态,这些干部可发挥重要作用。2、突发事件处置相关信息并没有完全公开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发生后,该高校的领导层只是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汇报了突发事件处置进展情况,而广大师生员工并不知晓具体的处置细节和进展情况等,有的教职员工、学生不了解真实情况,相互间传递的消息也不准确,这会导致信息传递的不通畅,甚至会产生很多负面信息,从而严重影响突发事件处置的时效性,使得突发事件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处理和解决。23 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3.3.3突发事件修复阶段:未建立突发事件修复长效机制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工作的结束,并不代表整个学生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结束。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对学校和师生员工所造成的影响还需通过建立应急恢复系统予以解决,这也是高校应急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突发事件处置结束后,学校组织各部门进行了总结,但是总结的成果并未实际应用到学校各项政策的修订中,也没有建立学生突发事件原因分析、处理结论和责任追究的运行机制,对在解决事件中各类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暴露的问题也没有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只是单纯的解决现有问题,没有为再一次出现类似问题提供完善的突发事件干预体系。此外,该高校对心理干预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相关专业人员。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发生后,很多师生心理上会受到影响。虽然学院提出从校外聘请心理医生的建议,但落实的不够扎实,学校主要依靠的还是辅导员进行心理干预,然而他们作为兼职辅导员,既没有充裕的时间给予这些学生关注,也不具备专业素质去进行干预和治疗,一旦学生存在心理健康上的隐患,很容易引发严重的事件。而且现在辅导员在学生工作当中也存在问题:一是辅导员不愿意深入到学生教室、寝室中,主动去获得学生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二是辅导员全部是兼职,他们身上还肩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任务,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3.4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过程中的问题产生原因分析3.4.1学生角度:学生身体健康情况是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学生猝死的根本原因是长期的胃部不适引起的胃部出血引发,学生没有足够重视自己的病情,没有遵照医生给出的建议按时吃药、养病等,也没有将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告知父母及家人,致使学校、家属、同学不了解学生病情的严重与否,归根结底,此次突发事件爆发根源在于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这一内部因素。有的急病发病急、时间短、死亡率很高,对年轻、阅历少的大学生来讲,缺乏安全意识和突发意识,在面对疾病等事件时认为自己年轻并未给予关注,很难做出清晰、正确、果断的判断,导致突发来临时手足无措,人的力量显得非常渺小。3.4.2家庭角度:家属的疏忽促使了突发事件的产生死亡学生家属在学生猝死前已知晓他身体不适,曾陪同他到生源地医院就诊,但并未对病情予以足够重视,也未叮嘱学校辅导员及同寝室学生对他加以照料。由此可见,学生家属的疏忽大意也导致了猝死事件的发生。24 第3章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案例分析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学生本人和家属共同的责任。多数父母在子女上大学后,觉得他们已经长大成人,思想已经成熟,把注意力转移到对子女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生理、心理的变化关注不够,缺乏必要的沟通。3.4.3学校角度:管理上的漏洞加快了突发事件的产生在突发事件爆发的初始阶段,如果学校重视杨X的病情,及早通知家长陪读或提出休学建议,是存在“化危为机”的契机的,只是在关键节点上,学校没有适时把握住机会,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1、忧患意识缺失该高校没有建立合理的突发预警系统,主要原因在与学院领导没有意识到突发预警机制的重要性,主要原因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处理突发事件预警工作的部门是临时性的,而不是长期管理机制,处理事件的工作人员也是临时从其他部门抽调的,其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最主要的是学校的主要领导未能将处理突发事件放在与教学和学生就业等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处理突发事件预警工作中导致部门间配合不密切、办事效率低等现象。第二,学校领导虽意识到了预警突发事件的重要性,但却只停留在口头上和会议中,并没有将预警机制中的忧患意识融入到日常的工作当中,缺乏监督日常突发隐患的能力,以至于突发事件预防只能停留在表面。第三,学校领导不在意其他高校所发生的突发事件,但正是这种不注重交流、学习的态度,疏忽了自己学校与其他高校类似突发事件的隐患排查工作,导致遇到突发事件时手足无措、手忙脚乱。2、对突发事件预警的投入不足由于学校领导不重视突发预警机制的建设,与之相关的资金投入也会很少甚至没有,资金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硬件条件的投资和改善。如安防设备、信息平台的购进,对有可能对师生安全造成损害的器材和设备定期检查和维修的费用,用于定期开展的食品安全卫生大检查活动的费用等。该高校的管理方式是:将这些工作归口到学校保卫处进行处理,但是每年拨给保卫处的经费仅仅够维持最低的人力成本的要求,对于上述这些改进措施的资金投入,保卫处也只能是有心无力。二是软环境的建设和提升。心理干预和思想教育工作对于高校预警机制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而这两项工作需要资金支持,比如聘请专职或是兼职的心理咨询专家对师生展25 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开思想教育工作,以提高他们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发生的意识和能力。这所学校的财务预算中并没有列出这样一项经费预算,另人担忧、遗憾。3、师资力量薄弱辅导员是应对校园突发事件坚实的基层力量,辅导员与大学生相处的时间越长,越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身体状况,越能及时排除突发事件隐患。然而该高校辅导员全部为兼职,很多学生反映一学期除了班会时间根本见不到辅导员的身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校领导不重视辅导员队伍储备和建设。此外,这个学校辅导员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他们的实际能力、心理素质、抗压素质一般,导致许多辅导员到岗后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环境,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老师甚至比学生还慌乱,这样的情况不利于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置。3.5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得到的经验教训总结3.5.1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必须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任何时候都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和人身安全,这是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案例中,我们看到从家属食宿安排及陪同、杨母住院期间关怀与照顾、学生后事的处理等方面,学校都将“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关怀展现,这种正能量为此次突发事件得以成功解决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该高校经历了此次突发事件后,更是把确保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一切工作首位,将确保校园安全稳定运行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首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充分预期不利因素,加强安全风险控制,完善“重大社会、校园活动安全防范”及“长假期间安全防范”等预案。其次,依法依归,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最后,加强校园设备设施安全排查,逐级落实安全稳定防控责任。3.5.2健全突发事件预防机制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爆发范围、突发影响等是没有办法准确预测的。因此,高校在做好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外,还要将突发事件管理这项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决不能突发事件来了才管理,没有突发事件就无管理。目前,该高校通过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剖析出消防、教学、寝室、餐饮、防疫、交通、环境、施工、信息、廉政等10项安全工作内容,逐项分工落实安全监管责任,调26 第3章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案例分析整了安全工作委员会、消防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明确了安全工作职责,但还缺乏一套完整的突发事件预防机制。学校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创建科学、全面、有效的突发事件预防机制,并绘制完整的突发事件管理流程图,面向全院教职工开展培训、演习。3.5.3有效控制突发事件的发展学生突发事件具有影响大、扩散性强的特征,如果学生突发事件不能够得到及时地控制,后果将不堪设想。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发生后,学院领导积极采取措施,召开专门会议、成立专门小组处置事件,并及时安置家属食宿,迅速控制局面,大大减少了此次突发事件带来的直接损失。3.5.4依法处置突发事件当前,我国已经拥有应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具有指导意义的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这项法律为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提供了基础的法律保障:从内容上看,划分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种主要的突发事件,这也是学校突发的四个主要类型,高校应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到重点预防和应对的突发事件类型;从程序上看,划分了预防、检测与预警、处置、事后重建等阶段,明确了高校在突发处理上的阶段划分和各阶段的主要职责。教育部颁发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针对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处理程序等进行了具体的规定,有利于各学校规范有效的预防和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并提出了利用保险来帮助学校分担责任的机制。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发生后,学校第一时间报警,并请来法律顾问,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相关问题,保证学校和家属的合法权益。只是校方提出尸检建议,家属未同意,但最后仍达成共识,顺利化解突发。3.5.5突发事件处置情况及时公开目前,该高校的学生是备受呵护、敏感脆弱的90后群体,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为人处世的方式较以往学生有很大转变。首先是他们沉迷于网络,内心空虚无助;其次是这些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本位主义思想严重,他们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再次,这些“90”后的学生们在进入大学校园前多数时间都在学习,没有独自面对过挫折、困难,他们的内心不是很强大,遇到难事、伤害特别容易冲动,这为突发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不过,从他们的日常表现可以发现他们善于表现自己,如果能够采取得当的方式对他们加以引导,在对与错、好与坏之间他们是能够做出正确选择并冷静面对的。27 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在突发事件中,广大师生员工最希望获得及时、可靠的信息,希望看到学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此在突发事件处置中,学校要善于利用各种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发布突发事件处理的正确信息,做到与媒体、师生、家长积极有效地沟通,确保他们对突发事件的态势保持清醒的认识,这将有利于形成团结一致、行动一致的整体局面,稳定和控制突发事件中人们的情绪,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与恶化。3.5.6促进高校和谐发展高校的办学目标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确保学校的和谐稳定。大学生如果不稳定,学校也谈不上稳定更不要说发展了。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发生后,确保学校稳定是学校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学校形成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及时做好家属的接待和疏导工作,同时做好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此外,学校要继续加强电信诈骗、校园网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让学生远离各类金融陷阱和圈套;继续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发生;关注学生群体心理变化,防治个别学生出现突发事件。3.6高校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的对策建议3.6.1建立健全预防机制与体系,做好突发事件预警工作3.6.1.1增强高校师生的忧患意识和化解突发事件的能力高校师生员工具备较强的忧患意识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必然能大幅度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率。因而,不断增强高校师生员工的忧患意识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是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基础。高校可从理论到实践,递进式的推进此项工作。一是运用广播站、宣传栏等宣传媒介,通过召开安全会议、举办“校园安全月活动”、印发《大学生安全手册》等,向师生员工传播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让师生了解突发事件的定义、类型、成因、易发领域及基本的自我保护常识等,从而在理论层面加深对突发事件的认识,进而树立突发事件意识。二是结合过往突发事件,在师生员工中开展“以案说法”教育,落实《大学生安全教育》授课计划,组织春秋两季灭火疏散演练,提高安全逃生技能,使广大师生员工在突发事件面前能够做好自我防护。三是开展突发事件处置模拟演练,在演练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到针对不同突发事件形式进行妥善处置的最有效方式,增强高校各级管理者的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使管理者28 第3章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案例分析在突发事件处置时能够反应及时、决策正确、处理得当。3.6.1.2组建突发事件管理机制实现突发事件有效管理的主要因素就是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的设置,对于高校而言,该机制的建立将会成为突发事件管理的核心所在,不仅仅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包括了各个层面问题的处理,具体如下:一是决策层。该层面主要成员为高校领导,承担的工作包括了组织和举办党委会议、校长办公室会议等等,然后在会议当中做出相应的决策。对于突发事件管理而言,任何的决策都有可能产生对局势的影响,因此作为决策层的成员应当具备比较稳健稳重的态度,遇到事情应当沉着冷静,要能够掌握全局。二是执行层。该层面主要成员包括了保卫处、学生处等,承担的工作包括了按照决策层所做出的决定,进而执行决策,整个过程中各个部门需要充分尽到各自的职责,相互配合,从而保证行动的顺利实施。对于突发事件应当迅速的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扩大。该层属于突发事件管理中的关键部位,执行力的强弱将会影响到突发事件处理效果的好坏。所以作为执行层应当具有灵敏快捷的反应速度,严格按照决策层实施行动。三是辅助层。该层面成员主要包括了学校的多个部门,如信息部、后勤部、卫生部、学生会、团委等。辅助层虽然不会直接参与到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当中,但是在处理当中依然会起到很重要的辅助作用,如为突发事件处理提供必要的财务资源、医疗救助、疾病防控、心理干预、法律服务、志愿者服务等。整个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信息部需要能够迅速的掌握各种信息,并且将信息及时进行公布,使得更快的受到外部的反馈,从而迅速做出调整和处理。由此可见,在当前突发事件管理制度当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的完善非常重要。需要建立专业的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来解决突发事件。作为专业的机制,应当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包括收集舆情、关注网络、沟通交流、走访基层等等,认真的听取基层的声音,及时掌握师生的动态和情况,在这样的基础上,要能够积极做好各项常规工作。此外还需要将各种工作的开展及时的通报给学校决策层,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就需要在相应的指挥或领导小组指挥下开展相应的工作。3.6.1.3制定科学可行的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管理当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预防,最主要目的就是控制和减小突发事件产生的恶劣影响。然而由于复杂的环境,使得突发事件根本不可能避免,突发事件往往具有着不可预测性。所以需要做好应急预案处理。29 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1、应急预案应具备的特征一是完整性。作为处理突发事件最为重要的部分,应急预案通常具有着指导性的角色和地位,所以要在充分考虑突发事件的各个层面基础上采取下一步行为,保证应急预案的整体性。二是普遍性。需要看到应急预案再怎么完善也会存在着一些漏洞情况。所以制定突发应急预案的过程中应当从根本上考虑突发问题,找到本质的规律,尤其是从共同点以及相似点出发,最终做好对突发事件的普遍性处理。不过同时也不能够忽视针对性,应当根据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分预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三是可行性。对于应急预案的最后制定者来说,应当充分考虑现实可能性,需要充分借鉴以往的经验和案例,从而推进工作的有序开展,不能够脱离实际,盲目进行。四是人本性。坚持以人为本是应急预案必须具有的核心原则。高校在应急预案制定时,要做到预案设计的任何环节都围绕确保师生的生命健康这一中心思想进行,然后还需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基础设施等。2、应急预案应包括的内容对于应急预案的内容部分,应当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明确应急预案的启动条件。首先是明确适用范围,适用范围的规定需要按照高校突发事件定义的基本情况进行。通常来说,正常高校当中,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之下,外界或者自身存在着的不确定性都会导致引发一系列的突发事件出现,这些事件都有可能造成学校生命、健康、财产等损失,因此需要学校管理者能够迅速的做出相应措施和方案加以解决。对此,就需要从人员伤亡情况、人数参与情况、财产损失情况、负面影响情况出发,切实明确其适用范围。如果事件达到了一定的标准,那么就需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同时为了能够提升应急预案的灵活性,最大程度降低成本,在适用范围当中应当进行分级制,一般可以划分为轻度、一般、严重、重大等四类。也可较形象分为A、B、C、D级或1、2、3、4级或红、橙、黄、蓝色等。在应急预案的后续部分,应当从不同等级情况上出发,采用相应的应对措施,包括部门、人员、方案等。第二,明确应急预案的参与人员和部门。也就是要明确在突发事件处理当中应参与的人员、部门及其所起到的作用和工作职责,这些人员以及部门通常是突发事件管理小组当中的成员。通过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到,突发事件管理小组成员存在着灵活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参与部门、人员上,应当掌握比较详细的信息和资料,做到通讯通畅,从而更有利于应急预案的启动。30 第3章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案例分析第三,明确应急预案中的职能分工。确定参与人员以及部门所需要承担的工作和职责。除了决策层、执行层、辅助层之外,还需对每个层面进一步划分,将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这样能够保证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充分调动全员力量参与其中,从而有利于协同管理。需要看到,一个完整的应急预案,往往囊括了整个流程,包括了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恢复、反思等。所以说,不只是要明确各个部门、人员的职责分工,还需要在四个不同阶段当中明确各自的职能。第四,预测、估量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所需要的经费开支。无疑在整个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需要资金的大力支持,这就需要对这部分开支进行合理预测,明确资金使用的大概方向,以便学校相关部门能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3.6.1.4关注学生身心健康近年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校可将学生身心健康纳入体育教学中,通过运动干预改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一是将运动干预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大学生运动干预有别于其他人群,普通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很多,中国应试教育导致大部分学生在高考前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化课学习上,很多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体育锻炼。进入大学后,学生的身心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但是多数学生不能也不会进行体育锻炼,大学体育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把运动干预纳入到体育教学中,形成特色的大学体育课,才能广泛促进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运动干预的目的是通过有效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种短时间、有针对性的体育运动手段能够有效地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但是全面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能力仅仅依靠这种运动干预远远不够,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提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体育教师、学校及学生自己共同努力才能扭转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已经成为社会和学校的共识,只有学生从内心热爱体育锻炼,并能长期坚持进行才能真正改善整个国民的体质健康水平。三是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健康一般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不能算健康的学生。学生心理健康虽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也不少,但在高校尚未给与具体实施和全面指导。运动干预在改善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应通过不同的运动形式和手段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尽情地释放内心压力,缓解平时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和烦恼,促进学生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31 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3.6.2建立健全应对、处置机制与体系,做好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置工作3.6.2.1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置的目标预防再怎么完善也不可能完全将突发事件消除掉,只能够降低其发生的概率。所以,如果一旦出现了突发事件,学校就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应对突发事件,迅速的控制事态的发展,使得突发事件损失降低到最低。3.6.2.2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置的基本流程1、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如果突发事件发生,那么学校就需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作为管理小组就需要成为指挥中心,然后通过突发事件管理办公室组织开展整体的协调和运筹工作,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处理和解决。同时应当赶赴现场进行现场指挥。如果属于重大突发事件,那么学校的决策层也应当能够及时达到现场,参与指挥和指导。2、尽快控制现场局势到达现场之后,应当及时对各个负责部门以及负责人的工作进行明确,要在最短的时间当中实现对事件的及时处理,最快的对事态进行控制和管理,这样才能够防止事态的持续扩大。3、获取正确、有价值的信息应当迅速的了解和收集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这样才能够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合理性,也才能够有助于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突发事件。所以说获得正确的信息是突发事件处理的重要条件和前提。具体来说信息的收集可以划分为三阶段:第一,寻找信息源,就是定位能够提供信息的对象。第二,要能够从信息源上获得相关的突发事件信息,包括地点、时间、原因、对象、参与人数、伤亡情况、财务损失情况等。第三,对基本信息进行相应的梳理,从而对事件进行初步的预测。将预测和结果及时的通报给决策层,然后迅速让决策层了解当前的情况,从而为提供解决方案打好基础。4、迅速制定科学决策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置来说,作为决策层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和措施,从而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是处理突发事件的最为关键的部分。关于决策的过程问题,罗伯特·希斯在其编著的《危机管理》一书中进行了分析。他指出,科学决策应当能够划分为八个具体的过程:第一,对问题进行确定;第二,对标准进行确定;第三,对评估方式、标准进行确定;第四,对备选方案进行指定;第五,32 第3章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案例分析对备选方案开展相应的分析;第六,从备选方案当中找出最好的方案;第七,将最好的方案付出实施;第八,对决策程序以及决策之后所带来的结果进行评估[4]。从这个划分情况来看,大体上可以将决策过程总结为三步骤:第一,对信息进行研究与分析,找到事件的根源;第二,针对根源采取合理的解决方案;第三,对执行方案的人员和部门进行规定,采用合理的方法应对、处置突发。5、全力以赴执行决策执行层接受到决策层的相关指示后,严格按照决策层做出的规定付诸实施。作为执行层应当全力以赴的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从而迅速的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突发的化解措施因突发事件类型的不同而不同,不过存在着下述相同点:第一,首先考虑人的安全健康。尽可能的保护相关人员,可能被伤害的人员以及参与突发处理的人员。第二,严格禁止过激言行出现,要尽可能的降低出现二次刺激问题的概率,应当平易近人、平心静气的解决问题,逐步的化解突发。第三,应当树立大局意识。突发处理过程中应当抓住主要矛盾,对症下药,尽可能的减少处理时间。第四,坚持依法处置原则。法律面前任何人必须无条件遵从。3.6.2.3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置的信息发布与沟通1、信息发布与沟通的主体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信息发布者与沟通人员所处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反应与表现将会直接影响到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联系。因此信息发布者与沟通人员应当具有以下几点素质:其一,应当拥有良好的形象;其二,应当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其三,应当具有友善的态度;其四,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其五,应当拥有比较强的心理素质。2、信息发布与沟通的对象做好沟通的前提是明确对象,只有充分了解沟通对象,才能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从而使得处理突发过程中,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具体需要明确的对象有:其一,参与突发事件处理的内部人员。要能够将信息及时的传递给突发处理的参与人员,使得他们能够掌握当前突发的情况,从而严格按照执行方案采取相应措施,这样一来将会有助于提升内部沟通,增强沟通能力。其二,因病师生。师生是主体部分,对此学校应当能够保持至少在两个时间点上实现对师生公布突发信息的情况。第一个时间点为:在突发出现之后最短的时间当中,应33 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向师生公布相应的信息,提醒师生做好防范,减少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正确信息的及时公布能够极大的鼓舞师生与学校一起度过难关;第二个时间点为:对突发事件出现的根源已经充分掌握,对此校方已经充分掌握了解决突发事件的方式,这时应当让师生能够了解当前突发事件处理的进展情况,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这样一来,将会有助于打破各种不实报道,从而安抚师生。其三,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应当能够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通过及时向媒体公布相应情况和进展,进而避免出现各种不实报道,从而挽回学校形象。其四,上级部门。学校应当将突发事件的处置情况第一时间汇报给上级部门,以获得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其五,学生家长。向家长公布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是学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3、信息发布与沟通的途径如今,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丰富。为此学校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多元化的信息媒介和载体。当前比较火爆的网络、QQ、广播、报刊、微信等等,都需要考虑在内,利用这些渠道实现对信息的传播和覆盖,从而达到相应的信息公布效果。3.6.2.4发挥学生干部的辅助地位学生是高校重点的保护对象,也是管理对象。所以在突发事件处理当中学生仅仅处于被动的服从地位,并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该高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并没有任何一个与突发事件相联系的社团,也没有任何社团中的规章制度与突发事件内容相结合的。对于高校来说,应建立相应的突发事件课程、制作相关手册、开展突发演练等。尽管这些方式能够有助于提升学生防范突发事件的意识,提升学生的相关技能,但是整体上来看学生能够遇到突发事件时主动参与到处理突发事件的情况还是少之又少的。对此学校应当在社团管理当中融入相应的突发事件管理内容,从而提升学生参与突发事件处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习惯。利用学生会组织结构,来形成相应的应急体系。应当对于一些班干部进行预防突发事件相关能力的培养,使得他们能够具备相应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让他们能够在突发事件处理当中成为领导者、组织者。3.6.3建立健全恢复机制与体系,做好突发事件事后的恢复工作3.6.3.1修复突发带来的破坏恢复阶段,是突发事件处理之后的重要过程。如果经过恢复之后,突发事件处理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那么不仅仅能够有助于实现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推进,还能够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机会。因此做好恢复阶段的工作,对于突发34 第3章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案例分析事件处理来说非常重要。对此高校应当将突发事件处理之后的恢复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同时掌握参与恢复阶段的工作人员、部门情况。突发事件处置过后的恢复包括有形与无形两种。所谓有形恢复包括了对建筑物、设备、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恢复,往往需要相应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就可以实现。无形的恢复则包括了对师生的心理创伤恢复,稳定师生情绪等。一般来说,突发事件一旦产生必然将会对师生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此时师生的心理可能出现诸多问题,如长期消极、恐慌、抑郁、悲观等。这些心理情况通常是很难恢复的,因此需要更长的时间。不过不管多大的难度,都需要尽力去做。做好无形的恢复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步骤做起:第一,学校应当迅速的对相关设施环境进行恢复,保证恢复正常秩序,从而消除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师生能够逐渐摆脱突发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第二,对于师生当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应当充分对其隐私进行保护,然后通过聘请专业的心理专家进行相应的辅导和治愈,对于特别严重的,应当转由精神专科心理医生进行治疗。他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学校也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关心,从而逐渐走出阴影。第三,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能够单纯的以思想政治教育取代,也不能够利用辅导员来取代心理专家。应当通过配置相应的心理教师,同时制定相应的心理课程,建立相应的心理辅导室、心理网站、心理服务热线等,从而推动心理教育的普遍化。该高校极为重视教师的身体条件,定期开展体检,然而在心里方面却缺乏相应的关心。作为成年人,教师虽然具有着比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自身调节的能力,然而不能够就此觉得教师不需要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能够自行的解决任何的心理问题。所以,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开展相关的培训。尤其是在进行招聘以及日常考核当中,不仅要从教师的工作能力、专业技术上考虑,还需要充分对心理方面进行测试。第四,学校除对学生心理健康给与足够重视之外,还应当保持着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首先,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方式,与家长保持着比较紧密的联系和沟通,及时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心理网站,在平台当中介绍相关的心理问题和处理心理问题的方式,还可通过举办家长座谈会,由专业心理专家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再次可以实现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共同分享成功的经验。最后,应当对学生的隐私充分的尊重,对于在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学校应当能够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使得家长能够劝说学生尽快的进行35 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心理治疗。3.6.3.2及时进行总结反思学校恢复阶段的各项工作完成后,突发事件管理工作小组要组织总结会,在总结会上对整个突发事件进行整体性、全方位的分析。该高校尽管在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发生之后,召开了总结会,不过从过程上来看,形式化痕迹严重。总结反思应当从以下六个步骤做起:第一,对事件原因开展深入分析,找到事件存在主观、客观、思想、管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不能够遗漏任何一面。第二,根据原因寻找是否存在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如果存在,则需要对负责人进行相关处理,进行行政处分。如果情节严重,达到了违法的程度,则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对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预防不足问题以及管理不完善的问题,应当及时发现,从而迅速的弥补,以防止再次发生相似事件。第四,对突发事件处理全过程进行审视,包括每一个环节的评价、分析是否存在信息不通畅、反应不迅速、决策不科学、方案落实不到位、部门配合不佳、沟通机制不佳、事后处理效果一般等问题。第五,将相应的评价结果能够运用到今后的体系建设和体制建设当中。先要针对在管理方法、措施、应急预案、分工设计方面等存在的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进行相应的完善,使它们能够满足现实的需要,然后逐步服务于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形成。然后是能够针对在应急预案当中存在着执行不到位、实施部门效果不佳、奖惩制度效果不佳等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不断的优化整个工作流程,对不足问题迅速的加以完善和解决。同时还需要确保参与整个突发事件处理的人员、部门之间能够树立突发事件意识,提升突发事件防范的水平和能力。第六,对突发事件整个处置过程的相关信息做好记录和处置,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地点、事件、伤亡人数、参与人数、原因、应对措施、处置方式、外部环境反应、效果等。对突发事件处理的整个过程整理、归档。然后将其报告上级管理部门,使其能够作为今后突发事件管理的案例和经验参考,从而时刻提醒高校树立突发事件管理意识,逐步完善突发事件管理机制。高校如能将上述步骤的突发事件后续恢复工作部署、落实到位,突发事件的破坏作用和负面影响将会被降到最低限度,同时,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将迈上一36 第3章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处置案例分析个新的台阶。37 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结论近年来,高校面临着各种突发的挑战,建立健全高校突发管理机制与体系已经成为当今高校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本文结合高校发生的学生因病猝死的处置案例,阐述了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处理过程及后续出现的问题等,分析了突发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了高校突发管理应该构建一个事前重视预防、事中处理得当、事后注重恢复的三阶段式体系的建议。对于突发管理研究来说,本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本文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虽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有很多特殊性,但管理者可以通过调查、分析、制定预案等有效控制事态的发展。因此,高校必须结合实际,在工作中创新思维,逐步摸索出相应的管理规律,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减少突发事件隐患,建立并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提升处置突发事件的水平和能力,并加强心理教育、法制建设和队伍建设,促进高校的稳定团结、和谐发展。不足的是,本文虽然遵循理论研究与高校的实例分析相结合,但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研究属于跨学科、综合性研究,该领域发展速度快,每个学校的特点又不尽相同,受作者自身水平的限制,本文只是进行了初步的案例剖析和体系构建的探索,某些理论单一、片面,深度还远远不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有待提高。38 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应急处置参考文献[1]卡特里普、森特.有效的公共关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菲力普▪库姆斯.世界教育突发——80年代的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96-197[3]S.DePartmentofEdueation.PractiealInformationOnCrisisPlanning:AGuideForSchoolSAndCommunities.2003:2-5[4]罗伯特▪希斯.突发管理[M].王成,宋炳辉,金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5]刘宁.公共突发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26-32[6]PaulA.Grayson.CollegeMentalHealthPractice[M].Taylor&FrancisGroup,2006[7]RichardKadison,TheresaFoyDiGeronimo.CollegeoftheOverwhelmed:TheCampusMentalHealthCrisisandWhattodoaboutit[M].SanFrancisco:Jossey-Bass,2004[8]EugeneL.Zdziarski,NorbertW.Dunkel.CampusCrisisManagement:AComprehensiveGuidetoPlanning,Prevention,ResponseandRecovery[M].SanFrancisco:Jossey-Bass,2007[9]Sherwood,G.P.,McKelfresh,D.CrisisManagementTeams.InE.L.Zdziarski.N.W.Dunkel,J.M.Rollo.CampusCrisisManagement:AComprehensiveGuidetoPlanning,Prevention,ResponseandRecovery[M].SanFrancisco:Jossey-Bass,2007[10]MooreS,WallingtonT.DiversityofCurrentEcologicalThinking:ImplicationsforEnvironmentalManagement[J].EnvironManage,2009,(43):17-27[11]ScottERobinson.SchoolDistrictPartnerChoiceinEmergencyManagementCollaboration[J].Risk,Hazards&CrisisinPublicPolicy,2011,02(02):1-17[12]Studer,J.R.,Baker,C.,&,Camp,E.ThePerceptionsoftheRolesofProfessionalSchoolCounselorsandSchoolPsychologistsasPerceivedbyEducators[M].ManuscriptSubmittedforPublication,2009[13]Wiger,D.E.,Harowski,K.J.EssentialsofCrisisCounselingandIntervention[M].Hoboken,NJ:JohnWiley&SonsInc.,2003[14]Smith,D.C.,Sandhu,D.S.TowardaPositivePerspectiveonViolencePreventioninSchools:Buildingconnections[J].JournalofCounselingandDevelopment,2004,(82):287-29339 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15]Cornell,D.G.,Sheras,P.L.CommonErrorsimSchoolCrisisResponse:LearningfromOurMistakes[J].PsychologyintheSchools,1998,(35):297-307[16]CrepeauHobson,M.F.,Filaccio,M.,Gottfried,L.ViolencePreventionafterColumbine:ASurveyofHighSchoolMentalHealthProfessionals[J].NationalAssociationofSocialWorkers,2005,(27):157-165[17]RebeccaBondu,HerbertScheithaueretal.SchoolShootings:InternationalReserach,CaseStudents,andConceptsforPrevention[M].SpringerNewYork,2013[18]FinkS.Crisismanagement:Planningfortheinevitable[M].NewYork:AmericanManagementAssoeiation.1986:2-5[19]周贝隆.“突发”禁忌谈到中国的教育突发[J].高等教育研究,1994(4):42-44[20]吴建勋.浅谈高校突发管理[J].生产力研究,2004(6):256[21]刘向兵,倪莹.关于搞好大学生日常突发管理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3,(23).[22]李余华,李黎青,丁阳喜.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研究[M].成都:西南交大出版社,2007.[23]简敏.校园突发管理策略创新:当代高校稳定的现实选择[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24]钟土洤.校园突发事件的预警与应对策略[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2,(6):118-120[25]张琴.我国高校突发管理的内涵、问题及对策[J].理论探索,2012,(12):7-11[26]彭祥.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D].贵阳:贵州财经大学,2013:7-10[27]毕威卿,刘洋,魏涛.高校学生干部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扮演的角色[J].科技信息,2013,(19):184[28]张英.学生突发预警中的高校辅导员作用与突发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24):190-191[29]赵任,刘鑫鑫.关于构建高校学生管理突发处理机制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7):8-9[30]付昌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全过程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教育管理,2014,6:179-180[31]秦红兰,周新文.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伤亡事故学校民事责任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20(1):55-5740 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应急处置[32]张应杰.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猝死问题的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8(6):108-109[33]杨林.依法治校进程中的高校校园突发管理探析[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6,(4):92-95[34]刘向信.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5-7.[35]刘泓泉.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突发事件处理之对策[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5)[36]黄东福.高校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37]陆岸.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构建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38]蔡慧琴.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与辅导员处置能力探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4,35(6):98-100[39]刘立波.高校不稳定事件的新媒体舆情引导机制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4(11)[40]计达,韩辉.校园青少年学生猝死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J].中国医刊,2015,50(12):96-98[41]吴杨.高等院校开放式校园环境对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挑战[J].大学教育,2015,(08)[42]陈龙图.大学生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提升问题探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6)[43]孙圣勇,何静,江秋菊,赵婷婷,王校中.基于政治法律与中外案例的学生安全工作体系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23)[44]刘艳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防范高校突发事件的对策探析[J].南京工程学潮学报,2015,(03).[45]王媛媛.高校学生突发管理与干预体系探索研究[J].科教文汇,2016.[46]康丽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管理与思考——以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园110”联动值班管理为例[J].漯河高校学报,2016,15(4):96-98[47]沈杰然.以心理突发干预视角探究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机制的建设[J].高教学刊,2015,(20):39-40[48]彭世良.浅析多元媒体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对突发处置的影响[J].产学研41 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经济,2014,(4).180-183[49]林玉蓉.浅析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以急病事件为例[J].科教文汇,2014,(289):203-204[50]董存仁.权变管理思想在高校突发管理中的应用和启示——以Z省Y学院“11.12”突发事件处理为例[J].邢台高校学报,2013,30(1):28-30[51]刘卓.高校突发预警与处置系统的设计应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12(6).[52]李力,孙楹.高校管理中学生突发事件处理法制化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1).[53]刘斐.刍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效能的提升途径[J].漯河高校学报,2011,10(4).[54]胡晓轩.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特性、困境和应对机制[J].继续教育研究,2013,(11):93-95[55]彭燕辉、庞勇、董米娟.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与处置研究——基于4R突发管理理论[J].法治与社会,2013,3:199-200[56]张立立.转型期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及处置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57]Brandtatadter,J二Voss,A.,&Rothennund,K.(2004).PecoephonofDangerSyals:IheRoleofControl.ExpenmentalPsychology,51(1).[58]KellyL.Brown,ChristinaScheungrab.Emergencypreparedness:UsingtheInternettoeducatethepublic[J].JournalofEmergencyManagement,2008,6(4):17-23.[59]JeffreyA.Schwartz,Planningforthelastdisaster:Correctionalfacilitiesandemergencypreparedness[J].JournalofEmergencyManagement,2009,7(1):75-79.[60]Mitroff,LL,Diamond,M.a.,HowprepareareAmerica’scollegesanduniversitiesformajorcrisisChange,2006,38(1):187-192.[61]SevereRoed-Larsen,JohnStoop.MajorJournalofEmergencyManagement,2006accidentsdealingwiththeconsequences[J].International3(2/3):168-177.[62]SidneyW.A.Dekker,MagnusJons.Learningfromfailuresinemergencyresponse:Twoempiricalstudies[J].JournalofEmergencyManagement,2008,6(5):64-70.[63]ZUJiahe.TheStatusandApplica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CollegeandUniversityStudentsinHigherEducation[J].TheoreticalFrontinHigherEducation,2005(10):36-41.42 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应急处置43 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致谢时光荏苒,一转眼即将结束硕士学位的学习。感念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给于我学习深造的机会,感念多为教师的传道解惑授业,感恩导师在我论文的选题、写作提升上给与的谆谆教诲。从小到大,我一直特别幸运,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很多恩师,他们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为人处世,在遇到挫折时如何重新振作、继续向前……我的导师王斯老师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她身上展现出的踏实勤勉、严谨耐心的工作态度又一次感染、鼓舞了我,让我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信心百倍的完成我的论文写作。谢谢你们,我一定会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回报各位恩师的栽培!44 某高校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的应急处置个人简介学习简介:2000年9月至2004年7月,就读于哈尔滨商业大学财务管理专业;2015年5月至今,就读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工作简介:2004年7月至2006年3月,任职于哈尔滨电力高校,担任基础部教师;2006年3月至2015年8月,任职于哈尔滨电力高校,担任团委副书记;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任职于哈尔滨电力高校,担任财务处综合会计;2016年10月至今,任职于哈尔滨电力高校,担任财务处副处长。4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