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版20考化学复习方案阶段测试02物质的化学变化试题

北京专版20考化学复习方案阶段测试02物质的化学变化试题

ID:75889936

大小:1.01 MB

页数:6页

时间:2021-12-20

北京专版20考化学复习方案阶段测试02物质的化学变化试题_第1页
北京专版20考化学复习方案阶段测试02物质的化学变化试题_第2页
北京专版20考化学复习方案阶段测试02物质的化学变化试题_第3页
北京专版20考化学复习方案阶段测试02物质的化学变化试题_第4页
北京专版20考化学复习方案阶段测试02物质的化学变化试题_第5页
北京专版20考化学复习方案阶段测试02物质的化学变化试题_第6页
资源描述:

《北京专版20考化学复习方案阶段测试02物质的化学变化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阶段测试(二) 物质的化学变化(考试时间:35分钟 满分:45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l-35.5卷Ⅰ 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盐酸挥发B.食物变质C.海水晒盐D.干冰升华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切割金属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D.氮气用作保护气3.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化学家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对空气成分的研究和质量守恒定律研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图14.工业常用电解熔融Al2O3的方法冶炼铝,化学方

2、程式为2Al2O34Al+3O2↑,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5.硝酸铜[Cu(NO3)2]受热分解会产生一种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A.NO2B.N2C.NH3D.SO26.下列描述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氢气难溶于水B.铁在潮湿环境中易生锈C.浓氨水易挥发D.钨丝难熔化7.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CO+O2CO2↑B.H2CO3H2O+CO2↑C.Cu+H2SO4CuSO4+H2↑D.Na2CO3+HClNaCl+H2O+CO2↑8.在一定条件下,5gA物质和7gB

3、物质恰好完全反应,只生成C、D两种物质。若生成6gC,则生成D的质量是(  )A.5gB.6gC.7gD.4g9.下列关于H2+Cl22HCl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表示氢气和氯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氢B.参加反应的氢气与氯气的质量比为1∶71C.参加反应的氯气与生成的氯化氢的分子个数比为1∶2D.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10.科学家发现,利用催化剂可有效消除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图2A.属于置换反应B.可减少甲醛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C.其中催化剂可以加快甲醛的消除D.化学方程式为:CH2O+

4、O2CO2+H2O11.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见下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物质质量/g82812反应后物质质量/g416x2A.反应后x的值为8B.参加反应的甲、丁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2∶5C.该反应为化合反应D.丙一定为该反应的催化剂612.化学小组探究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时O2和CO含量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3所示,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图3A.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B.蜡烛发生了不充分燃烧C.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卷Ⅱ

5、 非选择题(共33分)【生活现象解释】13.(2分)常见的锅有陶瓷锅、铁锅、铜锅等。(1)铁锅清洗后如未擦干,容易产生红色铁锈,该过程中发生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铜锅加热后,锅底容易产生一层黑色的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4.(3分)二氧化硫是一种大气污染物,也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对含二氧化硫的工业废气进行无害化处理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和保护绿水青山的重要措施。(1)向含二氧化硫的工业废气中喷洒石灰浆[Ca(OH)2]可有效吸收二氧化硫,生成CaS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SO3可用于制备石膏。 

6、(2)用主要成分为碳酸钠的工业废液,吸收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可得到Na2SO3,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反应过程中溶液组成变化如图4所示。图4①吸收初期(通入废气体积小于V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不断通入废气,最终产物是      。 【科普阅读理解】15.(5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史实在线——水的组成的发现历程  古人认为,水是一种元素,不可再分。1766年,英国的科学家卡文迪许发现将金属锌加入到硫酸中,会产生一种无色气体,这种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发生威力巨大的爆炸,他将这种气体叫作“可燃空气”。同一时期,英国的科学家普

7、利斯特里,也在研究这种“可燃空气”。这种气体密度只有空气的111。普利斯特里多次将这种猛烈的爆炸当作魔术在当时的欧洲贵族聚会上进行表演,直到某一次爆炸表演结束后,他发现玻璃容器的内壁有白雾。随后通过多次反复实验,确认这种白雾就是水。1775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验证空气不是一种元素,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其中氧气约占15。1776年,瑞典科学家舍勒加热硝酸钾获得了比较纯净的氧气。1781年,卡文迪许改进了原来的实验方案,他用纯净的氧气代替空气,发现“可燃空气”在纯氧中可以安静燃烧,发出蓝色火焰。他还发现1体积氧气和2体积“可燃空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物只有水,没

8、有别的物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