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医家痰病观之浅析

历代医家痰病观之浅析

ID:6774493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25

历代医家痰病观之浅析_第1页
历代医家痰病观之浅析_第2页
历代医家痰病观之浅析_第3页
历代医家痰病观之浅析_第4页
历代医家痰病观之浅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历代医家痰病观之浅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历代医家痰病观之浅析赵雨田中医认为痰为诸病之源,有“百病多由痰作祟”,又有“怪病多痰”之说,而历代医家对痰的学术观众说纷纭,在治痰上也各有心得,每使后学眩目。余谓诸家之论,各有发挥,但必综合观之始全,现就其痰病观作一总括分析:1仲景之痰病观:当以温药和之痰饮一名,实始于《金匮要略》。仲景论痰饮基本上继承了《内经》的思想,从脾不“散精”、肺不能“通调水道”、膀胱(肾)不能化气行水,故而“水精”不布、“五经”不行,停积而为痰饮主论,进一步阐述了其病因病机。如《痰饮咳嗽病》篇中说:“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仲景于痰饮

2、形成之机理独发中焦之论,足见其在痰饮的形成中尤其重视脾胃的运化功能。又如《水气病》篇指出:“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既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总之,仲景认为,痰饮是肺脾肾气化失司,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影响水液的正常敷布与排泄,以致水饮停积而形成的。而且三脏之中脾胃运化失司首当其要。在治疗上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大法。认为痰饮为阴邪,有形而易伤阳气,遇寒则凝,得阳始运始散,但用药当平和,补阳要防其过于燥化而致胃热上冲其面,故投药当用“温“而不用“热”。痰饮为患,不能速生,亦难以速去,病势

3、缠绵,病程较长,治疗除非急证一般不急不徐,“和之”以取效。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饮分而言之有四,合而言之总为痰饮而已,或伏于脑隔,或留于胃肠,或积于两胁,或泛溢于四肢,或影响五脏。而仲景从一源而立法,示人以规矩:“以温药和之”5。在具体运用中又无不处处体现辨证论治的灵活性。根据饮邪之盛衰、标本之缓急,急则治其标,随饮之所处因其势而利导之;缓则治其本,因脾肾之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法;标本俱急则同治,或温或和或和而用温,温则振奋阳气,通调水道,化气行水,而重在脾肾以治本,和则“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随证用药,权宜之计以治标,冀其阳气得复,水

4、饮得躅阴阳调和,气体水行。金匮要略对于痰饮论述甚详,其理、法、方、药之完善,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痰钦病的辨证治疗。2丹溪之痰病观:百病多兼痰丹溪取百家之长,承前贤之说,对于痰证的病因病机特点进行论述,临证识“痰”独具慧眼。首先立论“百病多有兼痰”,对痰的论述逐渐突破了《金匮要略》中所说的痰饮范围,开始蕴育着广义“痰”的概念,指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所不到。”认为“痰来去无定,聚散无常,五脏六腑莫不为患,或贮于肺,或贮于胃,或凝滞于心膈,或聚于肠间,或客于经络四肢等等”,根据此理论,丹溪临证诊病多从痰沦治。在治疗上,朱丹溪独辟门径,倡“顺气为先,治

5、脾为本”。自仲景后,痰病论治历代医家多遵“以温药和之”的原则,认为痰饮为阴邪,每多挟寒,非温不化。而丹溪提出治痰“顺气为先,分导次之”的创见,所谓“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在其所制祛痰诸方中,多配伍辛温行气之品。并且根据脾为生痰之源,“盖脾为后天之本,脾运不健,则津液不化,聚而成痰”,提出“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主张以二陈汤为准绳,灵活运用,而治一身之痰证。这些是他在痰证治疗中的创造性的经验,同时也是后来医家学习和治疗痰证的重要理论之一。因此临床上他临证加减或温阳化痰或扶正化痰,亦可消积行气、开郁化痰等,真乃曲尽

6、其妙,从而看出他这种非见痰而治痰,辨证治根源,以治气为先的治疗原则。更突出的,朱丹溪对于痰瘀关系较前人更为注重,首先提出了“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的论点,并提出“5痰瘀并存,痰瘀同治”的理论,也就是治痰要活血,血活则痰化,因为气血流畅则津液并行,无痰以生,气滞则血瘀痰结,气虚则血涩少而痰凝,血瘀气滞则络阻,津液不能行,血少脉道不通,迁缓流塞,律液不能布化畅通,从而瘀积。所以说“善治痰者,必先治气,同时也要治血”,从而开创了痰瘀致病之说,这一认识对后世医家治疗中风的影响很大。此外还提出湿热生痰之说,“痰火生异证”等。总之,丹溪治痰,巧思妙

7、悟,匠心独具,倡百病兼痰,创窠囊之说、痰瘀并施,确是自树一格,为后世取法者殊多,诚为临床治痰之大家,对后世痰病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3张景岳之痰病观:治痰不必治痰张景岳十分推祟此说,主张治痰当知求本。他治痰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五脏为核心,针对病证的寒热虚实而辨证立法、组方用药,将医理药理融汇贯通,体现了“见痰休治痰,而治生痰之源”的中医辨证观和治疗学特色。张氏基于“痰必因病而生,非病之因痰而致”的学术观,认为痰之为物,本非人身所固有,痰涎是标,脏腑功能失常是其本。故认为“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则不消痰而痰自消”‘故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

8、。因此强调治疗痰病不可简单地祛痰,而应重视调整脏腑的功能,使五脏安和,则痰涎不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