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制度考察(共11页)

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制度考察(共11页)

ID:63834528

大小:22.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9-13

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制度考察(共11页)_第1页
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制度考察(共11页)_第2页
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制度考察(共11页)_第3页
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制度考察(共11页)_第4页
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制度考察(共11页)_第5页
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制度考察(共11页)_第6页
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制度考察(共11页)_第7页
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制度考察(共11页)_第8页
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制度考察(共11页)_第9页
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制度考察(共11页)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制度考察(共11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制度考察[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摘要]个人所得税是我国税收流失是严重的税率。从制度因素考察,主要包括:分类所得税模式、征管权归属、税基的确定、税率的设计、征管方式等方面。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税收流失;制度考察;课税模式;征管方式   个人所得税是世界上最难征管、最易流失的税种。在发达国家,应收未收的税款占全部应收税款一般在10%以上。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育还不完善,个人所得税流失更为严重。我国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制度上存在的漏洞和问题是其最根本和主要的原因。   一、从分类课税模式上看   目

2、前世界上个人所得税的课税模式分为三大类:分类所得税模式、综合所得课税模式和混合所得课税模式。 第11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特点是对不同性质的所得项目设计不同的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采取源泉一次课征的办法计算征收,年终不再进行汇算清缴。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特点是将纳税人全年不同性质的各项所得加总求和,减去各项法定宽免额和扣除额后,按统一的一套累进税率课征。混合所得课税模式,分早期和现代两种形式:早期的混合所得课税模式是对分类课税和综合课税的重叠使用,即在分类课征的基础上,再对总收入进行一个附加税的课征。现代税制发展中的混合所得课税模式是对某些特定所得项目分类单独课税,

3、对某些所得项目合并综合课税,是对分类课税和综合课税的并列使用。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是根据1993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将个人所得税的应税项目划分为11大项,并采用10套税率;有些采用按月征收;有些采用按月预缴,年终汇算清缴;有些则采用按次征收方式。这是典型的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特征。   我国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很高,经济分割较为严重,再加上长时期地实行低工资制度,个人所得税法对于民众而言是一种陌生的新法规。这些社会的、经济的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个人纳税观念淡薄,再加上征管手段的落后,使得分类所得课税模式成为个人所得税法

4、的立法者“明智”的选择。但它目前至少存在着这几方面的突出问题:   1.缺乏公平性,易诱发偷、逃税款的行为产生 第11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假如有甲、乙二人,他们的月收入都是4000元,不同的是甲的收入为工资,乙的收入为一次性劳务报酬。根据税法规定,他们的税负结果是甲为355元,乙为640元。若乙的收入中一半为工资另一半为劳务报酬,则乙的税负变为335元。又若乙的劳务报酬收入为两次且均超过800元,则乙的税负为480元;而其中一次低于800元,则该次所得税于征税,但其税负却高于480元,应在480元-640元之间。若乙的劳务报酬为5次且均不超过8

5、00元,则可以成功地避税。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相同收入额的纳税人会由于他们取得收入的类型(项目)不同,或来源于同类型的收入次数不同而承担不同的税负,此乃横向不公平。同样可以通过例子说明,不同收入的纳税人,由于他们取得收入的类型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扣除额、税率、优惠政策,甚至同类型收入由于次数不同也会使这些因素改变,而出现高收入者税负轻,低收入者税负重的现象。此乃纵向不公平。另外,不同类型(项目)所得的计征时间规定不同,分为月、次和年,不能反映纳税人的支付能力,使课税带有随意性,有可能出现支付能力相同(年所得额相同)而税负不同,或支付能力低者税负高于支付能力高者的不正常情况。使得指出的是,公平

6、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相向作用,即由于现行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具有严重的不公平性,使得人们从心理上反感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造成一些税负高的纳税人想方设法偷、逃税款,以求减轻税负,甚至不纳税。 第11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2.征管效率低   我国现行的分类所得税模式,由于应税所得的确定涉及到按月、按次或按年度计算扣除额的问题,又涉及到税率不同的问题,这就要求既要严格区分所得的性质以便归类,又要解决同类收入中“次”的确定问题。实践中税务机关被迫消耗大量精力去认定个人收入的各项应税所得项目,但仍存在收入项目定性不准确或难以定性问题,使得由此发生的税务争议逐年上升,每年积案上千余项,使

7、征纳双方的经济效率大大降低。分类所得课税模式比综合所得课税模式在管理上的确不占多大优势。假如说实行分类所得课税模式是出于可以方便源泉扣缴,避免纳税人履行纳税申报义务的不自觉方面考虑的话,那么这种考虑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源泉扣缴和纳税人自行申报年底报表是现代对所得课税的两种互相补充的基本方法、方式,任何课税模式都必须运行。而由于我国的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所得课税模式,在扣除方面的非个人化和由此产生的应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