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对构建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思考.doc

[精品]对构建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思考.doc

ID:53171698

大小:5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2

[精品]对构建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思考.doc_第1页
[精品]对构建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思考.doc_第2页
[精品]对构建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思考.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精品]对构建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构建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思考对构建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思考【摘耍】个人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耍内容,对加快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发展、风险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和建议。【关键词】个人信用体系信息安全监督一、我国征信业及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现状我国的征信业及个人信用体系发展起步较晩,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但征信业及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速度较快,并取得一系列成就。《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相继出台。同时,央行在

2、2006年完成个人与企业两大征信系统建设,并实现全国联网运行。截止2012年,这两套系统累计为超过1859.6万户企业、其他组织和8.2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此外,我国已有27所高校开设信用管理专业,专门培养征信管理人才。并且人社部于2005年开设了“信用管理师”的职业资格认定,为征信行业提供人才培训指导和职业资格认定。征信业及个人信用体系发展呈现欣欣向荣之势。二、当前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及风险任何一项新的事物在发展初期都会而临许多问题,征信业和个人信用体系也不外如是。尽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征信业和个人信用体系的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和风险,突出的表现在:首先,征信业和个

3、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外部环境并不理想。尽管目前制定了一系列的关于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法规和规章,但最重要的法律层面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仍迟迟未出。同时,一些法规、规章等条文过粗,缺乏可操作性。与此同时,政府公权力的滥用也让人担心信用管理的公正性,如江苏睢宁将上访纳入信用扣分项0,明显是以政府管理指标取代信用评级指标。此外,社会信用意识的缺乏也是征信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发展受挫的重要原因。其次,征信业和个人信用体系自身建设存在问题和风险。在问题方面,主耍存在信息采集过窄(主耍是信贷信息)、未能实现有限信息共享、信用信息服务产品单一等,而在风险方面,则主要存在个人信息安全风险以及信息失真或虚

4、假信息风险等。最后,征信管理人才建设滞后于征信业发展需求。尽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加快征信管理人才建设,但仍滞后于征信业的发展需求,据估计我国信用管理人才缺口近百万。一方面,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高校过少,直接影响信用管理人才的供给。另一方而,对于信用管理人员并未建立其强制性的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和后期培训制度,也导致信用管理人员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三、加强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一)完善征信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外部环境建设首先,国家应加快个人信用立法建设,尽快从法律层面解决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上位法“缺席”的情况,完善个人信用建设的法律体系。同时,应出台配套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

5、,并细化细则条文内容,增强条文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其次,国家应尽快建立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价标准和相关评价流程,规范个人信用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评价、使用、存储等相关活动。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上,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处于公立的监督者的地位,而避免公权力干预下的行为扭曲。最后,应加强征信和个人信用体系宣传。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民众的支持和配合,应在宣传中突出信用管理为客户增加价值的内容及强调信息安全保护的防范措施,打消民众的顾虑,增强民众的配合程度,提高全社会信用自我管理的意识。(二)创新信用管理,丰富信用服务产品和内容首先,应完善信用管理的整体框架和体系,在现有信用管理市场的基础上

6、,建立起信用登记、信用调查、信用评级、信用咨询、信用监督、信用保险等多层次的信用市场体系,多方位满足市场需求。在个人信用上,应逐渐从商业信贷信用发展到社会综合信用。其次,丰富信息服务产品,加快信息资源共享。目前个人信用信息服务还主要局限在个人消费、信贷等方面,未来应在扩大信用信息采集的基础上,丰富个人信息服务产品,如提供个人信用咨询、信用规划、信用风险管理服务等。最后,加快新技术应用,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在信息安全管理上,应按照相应标准科学制定出信息搜集、整理、存储、使用等信息提供和使用者的权限范围,严格高等级信息权限的授予与管理。同吋,企业自身应提高职业道徳意识和规范信息管理流

7、程,职能部门也应加强监督和管理。(三)加快征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首先,教育部应会同央行、财政部、银监会等职能部门,在研究和吸取国外相关大学专业设置的基础上,科学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信用管理人才培养标准,先行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高校根据市场情况开设信用管理等相关专业,加强人才供给。培养过程屮可考虑同部分银行信用管理部门建立实训基地。其次,建立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发展征信管理培训市场。人社部应会同财务部、央行等职能部门加快出台相关执业资格考试和相关后续管理和培训教育制度,完善对征信管理人才市场的监管,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