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完整版

皮肤性病学完整版

ID:43659468

大小:263.35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9-10-12

皮肤性病学完整版_第1页
皮肤性病学完整版_第2页
皮肤性病学完整版_第3页
皮肤性病学完整版_第4页
皮肤性病学完整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皮肤性病学完整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皮肤性病学》总论第二章皮肤的结构1.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以及附属器构成,表皮与真皮之间由基底膜带相连接。皮肤中除各种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等外,还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2.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眼睑、外阴、乳房的皮肤最薄,掌趾部位皮肤最厚。3.表皮在组织学上属于复层鳞状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由外胚层分化而来)、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等构成。(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又称树突状细胞)4.表皮细胞80%以上为角质形成细胞,由外胚层分化而来,其特征为在分化过程中可产生角蛋白。角质形成细胞之间与下层结构之间存在一些特殊的连接如桥

2、粒和半桥粒。据分化阶段和特点将其分为五层,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其中透明层仅见于掌跖等表皮较厚的部位)。5.基底层:位于表皮底层,由一层立方形或圆柱状细胞构成。胞质呈嗜碱性,核分裂象较常见。(突出特点)(1)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层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地22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P6)角质形成细胞分类及特点6.棘层:位于基底层上方,由4-8层多角形细胞构成,细胞呈棘刺样形态,表面有许多细小突起,相邻细胞的突起相互连接

3、,形成桥粒。电镜下可见角质小体或Odland小体。(特征)7.颗粒层:位于棘层上方,富含透明角质颗粒,由梭形和扁平细胞构成。细胞核和细胞器溶解,胞质可见透明角质颗粒8.透明层:位于颗粒层与角质层之间,仅见于掌趾等表皮较厚的部位,由2-3层扁平细胞构成9.角质层:角质细胞成熟的最终形态,位于表皮最上层,由5-20层已死亡的扁平细胞构成。细胞正常结构消失,胞质中充满角质蛋白。角质层上部细胞间桥粒消失或形成残体,故易脱落。(没有细胞核,但有丰富的角质蛋白)(1)角化不全/角化不良——角质层细胞出现细胞核——可形成银屑(2)角化过度——超过周期角质未脱落——皮肤会变得肥厚黑素

4、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梅克尔细胞特点10.黑素细胞: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脊,位于基底层和毛囊(1)分布:基底层、毛囊、粘膜、眼色素层、暴露部位、乳晕、腋窝、生殖器、会阴部(2)作用:遮挡和反射紫外线、保护真皮及深部组织(1)电镜下胞质内可见特征性黑素小体(2)1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10-36个角质细胞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表皮黑素单元1.朗格汉斯细胞:起源于骨髓及脾的免疫活性细胞(1)主要分布于表皮中部及毛囊上皮(2)作用:免疫识别(吞噬、吞饮、摄取)、抗原呈递等2.梅克尔细胞:多分布于基底层细胞之间,细胞有短指状突起,胞质中有许多神经内分泌颗粒。可能具有非

5、神经末梢介导的感觉作用。3.基底膜带(BMZ)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电镜下BMZ由胞膜层、透明层、致密层和致密下层四层结构组成。BMZ的作用:①使真皮与表皮紧密连接②渗透作用③屏障作用。4.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均由外胚层分化而来。5.毛发包括:长毛、短毛、毫毛、毳毛。毛发由同心圆状排列的角化上皮细胞构成,由内向外可分髓质、皮质和毛小皮,毛囊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中,由内毛根鞘、外毛根鞘和结缔组织鞘组成。6.毛发的生长周期可分为生长期(约3年)、退行期(约3周)和休止期(约3月),各部位毛发并非同时生长或脱落,全部毛发中约80%处于生长期。(P10)7.皮脂

6、腺是一种可产生脂质的器官,属于泡状腺体,由腺泡和较短的导管构成。(1)皮脂腺分布广泛,存在于掌跖和指趾屈侧以外的全身皮肤。头面及胸背上部等处皮脂腺较多,称为皮脂溢出部位。(2)皮脂腺也有生长周期,生长和分泌主要受雄激素水平控制8.汗腺,据结构与功能不同可分为小汗腺和顶泌汗腺。(1)小汗腺:又称外泌汗腺,为单曲管状腺,由分泌部和导管部构成①分布:除唇红、鼓膜、甲床、乳头、包皮内侧、龟头、小阴唇及阴蒂外,遍布全身,以掌跖、腋、额部较多,背部较少。②小汗腺受交感神经系统支配。③受交感神经支配,神经递质为乙酰胆碱④生理功能:调节体温;润泽保护;抑菌作用(2)顶泌汗腺曾称大汗腺

7、,属大管状腺,由分泌部和导管部构成①主要分布在腋窝、乳晕、脐周、肛周、包皮、阴阜和小阴唇。②分泌主要受性激素影响③受交感神经支配,神经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9.甲是覆盖在指(趾)末端伸面的坚硬角质,由多层紧密的角化细胞构成。11.皮肤的功能:屏障、吸收、感觉、分泌和排泄、体温调节、物质代谢、免疫等12.皮肤的吸收功能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①皮肤的结构和部位②角质层的水合程度③被吸收物质的理化性质④外界环境因素第四章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1.原发性皮损:最早出现的皮损1)斑疹和斑片:斑疹为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直径≦1cm,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