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_赫茨伯格的空间观及启示

赫尔曼_赫茨伯格的空间观及启示

ID:36558521

大小:259.4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2

上传者:U-145848
赫尔曼_赫茨伯格的空间观及启示_第1页
赫尔曼_赫茨伯格的空间观及启示_第2页
赫尔曼_赫茨伯格的空间观及启示_第3页
赫尔曼_赫茨伯格的空间观及启示_第4页
资源描述:

《赫尔曼_赫茨伯格的空间观及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21卷第1期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Vol121No112004年3月JournalofHebeiInstituteofArchitec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Mar12004文章编号:1007-6743(2004)01-0031-04赫尔曼·赫茨伯格的空间观及启示祁莉莉,刘丛红,邹德侬(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摘要:从分析赫尔曼·赫茨伯格的作品出发,总结出这位著名荷兰建筑师的独特的空间观。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对于建筑空间的独到见解和独特技法,即街道空间、过渡空间、交流空间和理性空间,用以指导实践。赫茨伯格的这种空间理论对于我国当代的建筑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键词:赫茨伯格;空间观;启示中图分类号:TU023文献标识码:A赫尔曼·赫茨伯格(HermanHertzberger),1932年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1958年毕业于代尔夫特科技大学(DelftTecnologySchool)。1959年至1963年间曾经追随凡·艾克(AldoVanEyck)等人,共同编辑荷兰著名的“论坛”杂志(Forum),1970年之后返回母校代尔夫特科技大学任教至今。1979年任Merkelbach奖顾问委员会成员,多年来屡屡应邀在欧美名校担任客座教授。1986年至今任日内瓦大学“杰出教授”。1990年在阿姆斯特丹创办了引人瞩目的建筑教育机构“贝尔拉格学院(BerlageInstitute)”,吸引欧美各地学者精英汇聚一堂。1991年荣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员称号。赫尔曼·赫茨伯格的作品多而精彩,与当代建筑追求风格流派的做法不同“,空间”是其作品的灵魂。他的作品通过对空间这一建筑基本问题的研究与探索,把文化精神、场所精神以及荷兰现代建筑传统中固有的理性精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创作体系。具体而言,其独特的空间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私有领域中的“街道”空间“一个在通常情况下应该作为私有领域而不可进入的空间,如果允许公众进入而成为公众性的开放空间,是对城市[1]整体的一项贡献”。这是勒·柯布西耶在介绍他的作品时阐述的观点。赫茨伯格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了这一观念。他敏感地抓住1960年代末出现的“街道复兴”现象,使“街道空间”融入建筑,从而实现了封闭建筑的开放性,使建筑成为城市活力的有机组成。1968-1972年比希尔中心办公大楼(CentraalBeheerOf2ficeBuilding)中,建筑各处有许多出入口,因此看起来更像城市的一部分,各类工作人员可以轻易地进入他们的工作空间。在这个综合体的酒吧中小憩或喝杯咖啡,好似在城市中的小路边(图1)。按照原来规划,综合体旁将建火车站,那么收稿日期:2004-01-18作者简介:祁莉莉(1977-),女,河北省邯郸市人,硕士,从事建筑学研究。 32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人们就可以直接从比希尔中心的“街道”中穿过进入火车站台,建筑的开放性就更强了。1973-1978年建于乌德勒支的弗雷登堡音乐中心(VredenburgMusicCentre)(图2),是建筑融入街道的典型实例。当建筑物的所有入口全部打开时,建筑物就成为街道的一部分,往往逛街的人们都会在不经意间进入开敞的音乐中心,而实际上他们只是想抄近路去另一条街而已。1990-1992年建于阿尔米尔(Almere)的DePolygoon小学,教室采用巨大的橱窗,并围绕中间开敞的条形区域展开,使传统的视线较封闭的教室空间具有了强烈的开放性。从天窗射入的光线洒满中心“街道”,从而使这里更具吸引力(图3)。赫茨伯格将这里描述为学习街道,希望能借此促进学生在教室外面的学习活动。2公私领域之间的过渡空间赫茨伯格不接受截然划分不同领域的做法,提出“两者之间”的概念,即以一种过渡空间的形式联接不同区域,构成整体。他认为通过采用适当的过渡空间的处理,可以促进用户将个人的影响延伸至公共空间,从而提高公共空间的质与量。在DeDrieHoven老年人之家中,居住单元入口处门廊似的空间沿着“街道”布置(图4)。一方面,用户照顾着这个空间;另一方面,过路人完全可以进入,它仍是街道的一部分。这个小过渡空间是个性的外在体现,促进邻里的交流。“⋯⋯严格控制下,要保留为数极少的几平方米面积用于上述特定目的,是[1]极端困难的”。在住宅区的设计中赫茨伯格也常采用这种过渡空间的手法。1967-1970年在代尔夫特的代岗住宅区(DiagoonDwellings)的设计中,建筑师将住宅前的生活街道的空间责任赋予住户,使其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自己屋前的面积。结果是用户占据一部分自己需要的地方,并留下公众可进入的部分。这是个人和集体领地的搭接,是私有领域和街道公共空间的融合。3见缝插针的交流性空间交流空间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可以说比比皆是,并不令人陌生。然而在赫茨伯格的作品中,那些不起眼的角落、不被人注意的地方,往往通过别具匠心的处理而成为耐人寻味的交流空间。1980-1983年建于阿姆斯特丹的阿波罗学校(ApolloSchool),楼梯下面的空间成为孩子们交流的场所。建筑师把楼梯的起步放在升高的平台上,给楼梯下面的消极空间赋予了积极的价值,这个介于室内外的小过渡空间成了孩子们常常光顾的理想交流场所。1979-1982年在德国卡塞尔(Kassel)设计的集合式城市住宅(DocumentaUrbanaDwellings)中,共用楼梯的设计独具匠心。楼梯被安排在采光充分、位置突出的地方,是一个有最大采光面积的开敞场所(图5)。这一位于楼梯间和住户门之间的门槛空间可以说是楼梯间的一部分,也可以被当作是住宅的延伸。 第1期祁莉莉等:赫尔曼·赫茨伯格的空间观及启示33甚至有人在这个小厅中布置家具、陈设,使人们进入这个过厅时就感受到了家的气氛。孩子们喜欢在这里玩耍,家长可在各自的厨房里看到这里。同时邻居们也喜欢在这里小坐、交谈。楼梯间不再是脏乱、阴暗、垃圾乱堆的恶劣环境,而成了明亮、公共的小过厅,从而得到了充分的利用。4灵活持久的理性空间在赫茨伯格的很多作品中,都呈现出一种由相同的空间单元组成的理性的、无等级的空间体系。然而这些相同的空间单元中的功能并非固定,通过建筑师为使用者提供的尺度[1]适宜的单元以及其中的“激发要素”,唤起使用者按个人的需求或嗜好重新布置空间单元;同时这种理性的、无等级的形式仿佛城市更迭过程中不变的基本骨架一样,在风格等级经常变动的社会中,给建筑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持久性。最有代表性的是比希尔中心办公大楼。该建筑由9m×9m的空间单元组织而成,空间单元再由3m的走道分成四个空间领域。这四个空间具有很大的弹性与可变性,可能是办公空间或讨论室、厕所或休息室,还有可能是小餐厅,全由使用者根据需要来决定。建筑的底层空间还为无法付租金的机构,如青年活动中心、戏剧小组表演场地,以及路边的买卖活动等等提供房间,从而使理性的空间中充满了最大限度的灵活性。“1972年以来公司经历了社会的和组织的巨大变化,建筑内部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建筑的基本构成却可以始[1]终保持不变”。代岗住宅区(DiagoonDwellings)是有8种类型的骨架住宅,呈现出一种未完成状态。平面不是确定的,以便让居住者自己决定如何划分他们的生活空间。当家庭状况改变了,住宅也可以根据相应的新要求加以变更(图6)。DeDrieHoven老年人之家是基于同一模数单元,并满足多变性与复杂性的综合体。该建筑服务于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护理用房部分,在这里提供护理和照顾;另一个是有独立房间和服务中心设施的部分。由于两个部分分别有各自的规则和制度,所以整体设计必须适应变化很大的尺度要求,如房间楼层的高度、走道的宽度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供互换性,以便那些个人条件变化的住户能够方便地从一个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内部空间以0.92m为模数,使用三种不同的跨度:2x0.92=1.84m、3x0.92=2.76m、4x0.92=3.68m,组成一组理性而又灵活的弹性空间,而且其中很多单元保持一种未完成状态,给使用者留下根据自己需要而改造的余地。5结束语赫茨伯格以他朴实的建筑哲学和娴熟的设计手法在当代建筑界占有一席之地。他对建筑空间的特别关注、独到见解和独特技法,毫无疑问可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首先,空间是建筑中永恒的主题,自古以来就是建筑设计的基本目标之一。正是这种对建筑基本目 34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标的追求才使得赫茨伯格的作品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考验,体现出建筑师以人为本的高度责任感。其次,从总体上看,赫茨伯格的作品没有明显的风格特征,不属于任何一种时髦的流派。但是赫茨伯格的作品整合了现代建筑的理性精神与后现代时期的文化精神和人本精神。正是由于建筑师对建筑本质的追求,才使得其作品超越了风格与流派的束缚而独树一帜。再有,无论是阅读赫茨伯格的理论书籍,还是研究他的作品,都没有晦涩难懂的感觉。相反,其理论朴实无华,与实践结合紧密,并且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关系。换而言之,其理论来自实践,并在总结充实之后更好地指导着实践。这种理论研究方法对于我国当代的建筑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参考文献:[1]赫曼·赫茨伯格.建筑学教程1:设计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2]赫曼·赫茨伯格.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3]孙全文.Hertzberger与结构主义建筑观[J].建筑师1998,(3):35-38.[4]肯尼思·弗兰姆普敦(原山译).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5]Wim.vanheuvel.StructuralisminDutcharchitecture[M].Uitgeverij010publishers,press.1992.[6]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2.NotiononspaceofHermanHertzbergerQILi2li,LIUCong2hong,ZOUDe2nong(SchoolofArchitecture,TianjinU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HermanHertzberger’sworks,thisarticlesummarizesthespecialnotiononspaceofthisfamousNetherlandsarchitect,andshowshisspecialviewpointandparticulartechniqueonarchitecturespace,namelystreetspace,transitionspace,communionspaceandrationalspace,inordertodirectthepractice.ThisspacetheoreticsofHertzbergerhasimportancereferencetoourcontemporaryarchitectureresearch.Keywords:HermanHertzberger;notiononspace;reveal(责任编辑丁述理)(上接第30页)参考文献:[1]国家海洋局,海洋调查规范,北京,1991(出版社).[2]NELSONDM,BRANDLE.Celldivisionperiodicityin13soeciesofmarinephytoplanktononalight:darkcycle[J].Phycol.,1979,15:67-75.[3]GLOOSHENKOWA.DielperiodicityofchlorphyllconcentrationinOregoncoastalwaters[J].FishRes.,1972,29:1253-1259.[4]P.G.FALKOWSKIPG,OWENSTG.Light-shadeadaptations:twostrategiesinmarinephytoplankton,PlantPhysiol.,1980,66:592-595.[5]EPPLEYRW,COATSWORTHJL,Cultureofthemarinephytoplankter,Dunalliellatertiolecta,withlight-darkcycles,Arch.Mikrobiol.,1966,55:66-80.[6]CULLENJJ.Thedeepchlorophyllmaximum:comparingverticalprofilesofchlorophylla.,Can.J.FishAquat.Sci.,1982,39:791-803.[7]FALKOWSKIPG.Light-shadeadaptationinmarinephytoplankton,InP.G.Falkowski(ed)”PrimaryProductivityintheSea”,NewYork,1980,:99-119.ThedynamicalresearchonlightresponseofphytoplanktongrowingDANGHua2jian,TAOJian2hua(Dept.ofenvironment&Engineering,TianjinU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Abstract:Phytoplanktonofoceanisthekeytacheinseaecosystem.Phytoplanktongrowthisrestrictedbyvariousofphysicalandchemicalfactors,andlightisthemostimportant.Berolinensisisonetypeofdiatomandtherepresenta2tivealgaewhichbringsredtide,weresearchitsresponseunderdifferentlightintensity,andpointoutitsgrowthfea2tureinperiodicillumination.Keywords:phytoplankton;Berolinensis;lightintensity(责任编辑刘存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