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燮之“法”

论叶燮之“法”

ID:22054445

大小:5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6

论叶燮之“法”_第1页
论叶燮之“法”_第2页
论叶燮之“法”_第3页
论叶燮之“法”_第4页
论叶燮之“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叶燮之“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叶燮之“法”:叶燮建构的“理、事、情”理论不仅是作为审美表现的内容,审美表达的途径,而且成为其审美创作之“法”的衡量标准。叶氏认为艺术之“法”不是人为主观臆造的不变之“法”,其发生在虚与实,个体与一般相互辩证的关系之中,是存在于“理、事、情”机理之中的“自然之法”,所以“自然之法”即成为叶燮审美创造的最高法则,追求自然、天成、妙化之功。关键词:叶燮辩证之法学古之法自然之法一、“学而能”与“工而可传”:法的辩证性叶燮在《原诗》中说:“欲其诗之工而可传,则非就诗以求诗也。”①即如陆游所言“功夫在诗外”②,创作主体欲成就其艺术,不能只在艺术

2、本身下工夫。“诗外”之功,指作家主观创作能力与个人修养的培养,叶氏概括为“才胆识力”与“胸襟”。不明此理,单纯多读“古人之诗”欲使其“工而可传”,则是“就诗求诗”,“有识者不屑为也”。或问于余曰:“诗可学而能乎?”曰:“可。”曰:“多读古人之诗,而求工于诗而传焉,可乎?”曰:“否。”曰:“诗既可学而能,而又谓读古人之诗以求工为未可,窃惑焉,其义安在?”余应之曰:“诗之可学而能者,尽天下之人皆能读古人之诗而能诗,今天下之称诗者是也;而求诗之工而可传者,则不在是。何则?大凡天资人力,次叙先后,虽有生学困知之不同,而欲其诗之工而可传,则非就诗

3、以求诗者也。”(《原诗•内篇下》)叶燮这里的“学而能”之法是指艺术的固定章程之法,“工而可传”之法是指审美创作的过程之法。章程之法“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巧者其极为入神”③。真正的“法”存在于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而事物又是随时变化的,所以,过程之法属于“自然之法”。章程之法可学,是“初学者能为之”的固定之法,“工而可传”之法是存在于主体神明之中变化之法。魏际瑞的《伯子论文》概括得非常准确:“不入于法,则散乱无纪;不出于法,则拘迂,而无以尽文章之变。”固定之章法是艺术的基本形式,必须了解并遵守的外部之法,所谓“不似则失其所以

4、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④,“似”为其艺术形式的共性特征,“不似”则真正显示主体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因而存在于主体内心的神明之法才是成就伟大诗人的法宝。法在神明之中,巧力之外,是谓变化生心,变化生心之法,又何若乎?则死法为“定位”,活法为“虚名”;“虚名”不可以为有,“定位”不可以为无;不可为无者,初学能言之;不可为有者,之匠心变化,不可言也。(《原诗•内篇下》)“定位之法”是初学者所要掌握的“学而能”的基本常识,“虚名之法”才是使其诗“工而可传”的要义,存在于主体神明之中。“法”从客观不变之规律到主观神明之精神,叶氏此时

5、已经完成了对“定位之法”的超越。同时“法在神明之中”又体现对“法”的逃离,达到“至法无法”⑤之化境。二、“师其道,非师其辞”:学古之法学古之弊端有两种:一是模仿古人之字句。在《原诗》中叶燮批判七子派之余流“专以依傍临摹为事,不能得古人之兴会神理,句剽字窃,依样葫芦”。提倡“读古人书,欲著作以垂后世,贵得古人大意”,“不必斤斤争工拙于一字一句之间”。二是拘泥于古人创作之法。批驳他们“有言已尽,本无可赘矣,恐方幅不足,而不合于格,于是多方拖沓以扩之:是蛇添足也。又有言尚未尽,正堪抒写,恐逾于格而失矩度,亟阖而已焉:是生割活剥也。”他们虽处处

6、求与古人合,但实际是步步与古人离。学古要做到“袭故而弥新”⑥,要食古而化而不能泥古不化。“吾故告善学诗者,必先从事于‘格物’,而以识充其才,则质具而骨立。”所格之“物”不仅指自然界中的“日星河岳”和社会生活中的“兵刑礼乐、饮食男女”,同时也指包括诗文在内的历史文献,对之分析、鉴别、整理,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主体的格物能力,即主体之“识”在发挥主要的作用。“诵读古人诗书,一一以理、事、情格之,则前后、中边、左右、向背,形形色色,殊类万态,无不可得;不使有毫发之罅,而物得以乘我焉。”此为刘勰之“虽取经意,亦自铸伟词”⑦之意,“”字即“会其

7、指归,得其神理”。“善学古人者,得其精英而遗其糟粕,得其精神而略其形似。”⑧学习古人之法,在经过透彻的领悟之后,将之灵活变通用于自己的审美创作之中。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诗不可有我而无古,更不可有古而无我。”这极好地诠释了叶燮的思想。叶燮能有如此科学的待古之法,其父叶绍袁“诗文取适意,不拘模仿古人”(《西华阡表》)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所以在创作上,叶燮虽然宗杜甫、韩愈、苏轼,但绝不是刻意地字句模仿,作茧自缚,学古是要学习大师们创作的“自命处、着眼处、作意处、命辞处、出手处”,诚如杨格所言:“模仿吧,但不要模仿作品,而

8、要模仿其人。”⑨七子派在创作上总体主张是学古,王士祯也主张学古,但不是七子学派之余流所倡导的模拟古之格调,他强调学古要“务得其神,而不袭其貌”⑩,称“善学古人者,学其神理,不善学者,学其衣冠语言涕唾而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