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杂食性害虫

第七章+杂食性害虫

ID:9980097

大小:88.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5-17

第七章+杂食性害虫_第1页
第七章+杂食性害虫_第2页
第七章+杂食性害虫_第3页
第七章+杂食性害虫_第4页
第七章+杂食性害虫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七章+杂食性害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七章杂食性害虫一、土蝗土蝗是非迁飞性蝗虫的统称。土蝗在我国的发生种类甚多,我省的土蝗约有60多种,其中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coerulipes(lvan)、黄胫小车蝗OedaleusinfernalisSavss、笨蝗HaplotropisbrunnerianaSauss为农、林、牧业的重要害虫。为害状土蝗的食物范围很广,可为害玉米、高粱、谷子、水稻、小麦、大豆、苜蓿及多种杂草,尤以笨蝗除取食上述作物外,尚嗜食薯类、豆类、瓜类、蔬菜、向日葵等,并喜食阔叶植物的叶片。咬食成缺刻或孔洞,甚至食光

2、。也为害嫩茎、花蕾和幼嫩果实等。形态特征大垫尖翅蝗:成虫体黄褐或暗褐色,雌虫体长23~29毫米,雄虫略小。前翅发达,可达或超过后足胫节的中部,是附节爪间的中垫较长,超过爪的中部。卵卵块略呈圆柱形,上部稍细,长30~37毫米,卵粒并列3-4行有规则的排列其中。若虫共5龄。1龄体黄褐色,翅芽小;3龄翅芽明显超过后胸背板后缘,前胸背板有明显的x状纹;5龄翅芽尖端延伸到第4腹节背板后缘。  黄胫小车蝗:成虫雌体长20~39毫米,雄体略小,头顶宽短,前胸背板中部略缩狭,雌虫后足股节的底侧及后足胫节均为黄褐色,雄虫

3、后足股节的底侧红色,后足胫节基部黄红色混杂。卵卵囊细长,弯曲,无卵囊盖,内有4行整齐排列的卵粒,卵粒28~29个。  笨蝗:成虫体形粗大,具有粗密的颗粒和隆线,黄褐色或暗褐色,雌虫体长34~49毫米,雄虫略小,头较短,复眼红褐色,前胸背板前、后缘绿色,中线隆起明显,前翅长卵形,前缘之半暗褐色,后缘较淡,后足胫节上侧有3个暗色斑,内侧及底侧黄色。卵卵块粗筒形,长12~15毫米,无胶质部,卵粒呈干行直立排列,每块卵8~15粒。若虫龄,1-3龄无翅芽,4龄方长出小翅芽,4龄后雌、雄体出现明显差异,雌虫1龄蝻8

4、毫米左右到5龄为32~40毫米,雄性小于雌性。发生特点:大垫尖翅蝗在新疆及黑龙江等地一年发生一代,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一年2代,均以卵越冬。在山西二代区,越冬卵5月上旬孵化,蝻期约47天,5月下至6月中旬羽化出第一代成虫,7月下至日月上旬羽化出第二代成虫,9月下旬产卵越冬。一般一代成虫生殖力较强,每头雌虫约产卵5~9块,二代产卵2-4块。春季刚孵化后的鳇蝻多在麦田或道边、田埂、荒草地上活动取食、夏季小麦收获后t蝗虫逐渐向谷子、玉米等大秋作物田迁移,当秋季作物收获后,则迁移到田边杂草上,当杂草枯干后又转移

5、至麦田为害麦苗,一般白天吃麦苗,晚上又回到荒草地栖息。成虫具短距离飞翔能力,高龄蝗蝻在缺乏食料时2小时可迁移24米左右.成虫产卵选择性很强,在植被覆盖度5~50%,土壤含盐量0.25~1.2%含水量沙土在l0~12%,壤土在15~18%,粘上在18-20%的环境中产卵较多,地势低洼的盐碱地较适生存,干旱年份对其发生有利。  黄胫小车蝗在河北北部和山西中北部,一年发生一代;河北南部、山东、河南、晋南、陕西关中地区,汉水流域一年发生二代,均以卵越冬。一代区越冬卵6月上中旬孵化,蝗蝻盛发期在5月下至7月上旬,

6、成虫盛发在8月中旬,9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10月中下旬陆续死亡。二代区越冬卵5月中旬孵化,7月上中旬羽化出第一代成虫,7月中下旬产卵,7月下至8月上旬陆续孵化出第二代蝗蝻,9月中下旬羽化出第二代成虫,产卵后10月下至11月上旬死亡。黄胫小车蝗在16-37℃范围内,温度越高,取食量越多,1头成虫一天能吃掉5~7千方厘米麦叶,具有群居性并有一定迁移能力。2龄蝗蝻2小时可迁移l0米,成虫每次飞翔也可达10米。春季蝗蝻先在杂草上取食,然后迁到附近农田为害,夏季小麦或早春作物收获后,迁到谷田或其它禾本科作物田继续

7、为害,到秋季,田间食料大减,待冬小麦出苗后,白天迁到麦田为害,晚上迁回杂草地栖息,直至霜降前后死亡。一般土质比较坚实偏粘,微带碱性,植被稀疏,土壤含水量8~22%之间的环境适宜产卵,蝻及成虫的发育适温为25-40oC。在蝗卵孵化期雨水偏多或雨量集中时,不利孵化。雨量越大,越不利蝗虫的发育,低温多雨发育迟缓且死亡率高。在高温干旱年,蝗虫发育快,存活率高,发生程度较重。土蝗一般每年发生1-2代,绝大多数以卵块在土中越冬。土蝗蝻善跳跃,多无明显的群集性,成虫也不作远距离迁习。土蝗取食一般趋向植物嫩绿部分,成虫

8、多无趋光性。夏秋作物生长季节,土蝗先在草滩、夹荒地取食杂草或庄稼地内取食为害。到秋收和小麦整地阶段,原来为害秋作物的土蝗迁移到未收割的晚庄稼地、作物残茬地、秸杆堆或附近杂草中栖息,这时草滩和夹荒地中的杂草也逐渐枯萎,土蝗食料大为减少。待小麦出土,土蝗白天就迁到麦田为害,而晚上再回到附近的杂草中栖息,造成靠近这些环境的麦苗受害特别严重,而边行尤重。当因收割晚庄稼和草滩打草而破坏了土蝗最后栖息场所之后,又迫使它们迅速向麦地内集中,于是造成小麦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