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906001
大小:2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14
《教育论文浙江省磐安县胡庄村农民生活的变化与新中国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历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浙江省磐安县胡庄村农民生活的变化与新中国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历史浙江省磐安县胡庄村农民生活的变化与新中国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历史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浙江省磐安县胡庄村农民生活的变化与新中国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历史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浙江省磐安县胡庄村农民生活的变化与新中国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历史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
2、正文。 [摘要]1949年解放以来,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历史,是一部农民由贫穷落后到步入小康的历史。浙江省磐安县万苍乡胡庄村农民生活的变化是新中国农村、农民和农业(下称三农)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研究新中国三农的历史,有利于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 [关键词]浙江省磐安县胡庄村农民生活变化 一、农民收入 解放前,胡庄村农民虽成年累月辛勤劳作,却仍过着贫苦生活。农民受剥削来自多方面,如雇工剥削、地租剥削、高利贷剥削,抽壮丁的剥削等。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继而通过互助
3、合作,生产得到一定的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人民公社化后,未认真实行按劳动分配。1958年-1978年,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少。本地经济结构不合理,没有工业,农业也以种粮为主,经济作物少。粮食产量低,人均产量总是在300-400斤上下,许多年头缺粮。一个男劳力一天10分工分,女劳力6分工分,10分工分分红只有3-4毛钱,劳力少的家庭要向集体交缺粮款。农民人均年收入相对稳定在40-55元之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收入逐年上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大增产,历史上,首次出现余粮。1979年-1983年,农民平均收入分别为80、
4、100、153元、220元。1984年后,农民平均收入步入“快车道”,这时,农村产业结构开始调整,茶叶收益增加,杂交水稻制种成为产业。1989年,人均收入达到550元。90年代以来,政府“拉着农民手,跟着市场走”,农民的市场意识增强,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民全面创收。农民搞“效益农业”,高山蔬菜、茶叶、食用菌全面开发,农产品收购贩运业兴起。做头花等手工加工业普及,农闲时间得到利用,劳务输出带来可观收入。1995年,农民人均收入1600元。1997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2350元。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3290元。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42
5、00元。 二、农民粮食消费 解放前,胡庄村农民多数生活困窘,粮食严重缺乏,糠菜兼食,食物不均衡。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口粮消费标准稳步提高。1950年-1952年,每年人平约为340市斤,1955年增至为360市斤。 “大跃进”后,农民口粮一直偏低。60年代,人均口粮长期在300-400市斤上下徘徊。上个世纪70年代,人均口粮有了增长,这得益于高产农作物的推广,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的种植,提高了产量,农民用自留地种点粮食。农民实际可消费粮食达400斤。 1978年后,农民口粮消费迅速增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后,农民积极性提高
6、,稻麦产量提高,杂粮广泛种植,粮食问题得到解决,1981年人均口粮590市斤,1983年人平780市斤,1985年-1989年,年人平达到900市斤。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蔬菜品种增多,糖果、烟酒、饮料等消费量也大大增大,主食(粮食)消费逐步下降。改革开放前,农民食肉主要靠自养生猪解决。改革开放后,农民肉类消费增加,肉食多样化,人均肉类消费达30公斤以上。 三、衣着 解放前,农民穿的多是家织土布,染成青或黑色,个别家庭会养蚕缫丝织绸。款式多为大脯襟上衣或对襟上衣,为了节约,许多农民穿土布衣裤。 新中国成立
7、后,农民穿着条件有所改善。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衣料变化不大,要凭票购买,大都穿龙头细布,卡叽,因为供应不足,许多农民还要自织土布。服装款式也稍有变化,男人多穿对襟上衣或学生装、中山等、军装等。 80年代后,衣着变化比较大。衣料普遍采用涤棉、涤毛、尼绒等布料。人们追求服装美观,衣服款式也千姿百态,西服、夹克、风衣、牛仔裤广泛流行。近几年来,衣着更上档次,人们追求健康舒适,男装讲究质量和品牌。 三、交通 解放前,胡庄村交通落后。村民的一些生活必需品,要到离开90里路的天台县去挑,称“挑南货”。沿途道路崎岖,一条峡谷长达40里
8、,一个来回得两天。解放初,还是没有公路,村民去县城办事,得跑100多里。乡、村的干部去县里开会,也是走路的,极不方便。60年代初,公路通到了乡政府所在地,交通落后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