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881378
大小:4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13
《我国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国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徐长发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问题,开始加强以劳动技术教育为中心的宣传教育活动。1953年至1957年,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与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地位得以确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劳动技术教育明显带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1978年后,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的指引下,劳动技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其学科和课程地位再一次得以确定。1993年后,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对劳动技术教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新课程把劳动技术教育变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个领域,客观上削弱了它的
2、课程地位。劳动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要素,应还原他的学科地位。 【关键词】 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素质教育 一、历史是现实的接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教育事业也是如此。我国当时面临着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许多历史难题,特别是劳动就业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民生问题、文化教育问题。教育部门贯彻了“向工农开门”的方针,举办了工农速成中学、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学校向工农开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工农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深受欢迎。但
3、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国家的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教育的供需矛盾突出。为了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问题,中共中央于1954年5月24日批转中央教育部党组《关于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学习和从事生产劳动问题的请示报告》,中央宣传部则出台了《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宣传提纲》,“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以加强劳动教育为中心的宣传教育活动,以解决学生和家长的思想认识问题”①,这是新中国学校劳动技术教育产生的最初诱因。 1953年至1957年,我国进入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学校系统的教育取得了新发展,中小学开始学习苏联的
4、先进教育经验,加强劳动教育和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1955年10月,教育部派出了中国中小学教师访苏代表团,代表团重点研究和考察了苏联的综合技术教育。②1955年全国文教会议提出在中小学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要求。同年9月2日,教育部颁布《小学教学计划》,并提出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综合技术教育)和加强劳动教育。1956年7月7日,教育部发出《关于1956—1957年度中小学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通知》,对中小学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有关问题做了规定。1956年7月23日,教育部颁发《中学实验园地工作暂行条例(草案)》,对实验园地的组织、管理、工作内容等都做
5、了规定,促进了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开展。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当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③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由此,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贯彻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1958年3月8日,教育部在《关于1958—1959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的通知》中规定:初高中各年级增设生产劳动科,每周2小时;学生参加体力劳动的时间每学年为14天到28天。随着这个教学计划的贯彻执行,各地中小学校都把生
6、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④由此,劳动技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历史上确立了正式的课程地位。 1963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同时颁发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全日制小学有生产常识、手工、劳动等课程。小学一、二、三年级不设劳动课程,四年级以上学生全年参加劳动的时间为半个月。全日制初中有生产知识、劳动等课程,高中也设置了劳动课程,中学生每年劳动一个月。“文化大革命”的开门办学虽然是一种极“左”的行为,但其中的学军、学农、学工,劳动锻炼、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质内容也有其合理成分。 我们并不否认在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
7、过程中,在认识上和实践上走过弯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时期,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社会经济生活主要是以计划经济为特征的。在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无疑也打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计划经济的烙印。这一时期实施的劳动技术教育明显带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主要是从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从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确立社会主义教育的办学方向出发的。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是从总体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加强劳动技术教育的作用,它一方面能够帮助国家更好地解决劳动就业问题,解决社会稳定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更好地解决人的全面发展,及“
8、因材施教”教育理想的实现提供了经验。 二、发展是历史的接续 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