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之关联

浅谈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之关联

ID:9737636

大小:5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5-07

浅谈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之关联_第1页
浅谈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之关联_第2页
浅谈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之关联_第3页
浅谈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之关联_第4页
浅谈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之关联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之关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之关联陆先生曾于2004.8.26在经济学家网站刊出“《宏观经济学》脱离生产实际”一文,观后引起一些思考,现根据自己的体会谈点看法,以与陆先生商讨,特别是对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决定的问题提出一点想法,请陆先生提出宝贵意见。(此前已就消费的乘数效应问题进行过讨论,不妥之处请见谅)一、有关国民收入“核算”原理与“决定”原理的一点体会在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是一条主线,但一般有两个主要的讨论区域,一个是“核算”问题,一个是“决定”问题。“核算”问题,是指国民收入的来历,通过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可知;从总需求的角度(由支出法得到)考虑,收入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

2、从总供给的角度(由收入法得到)考虑,收入又分配于消费、储蓄、税收和转移支付。在两部门经济中(或者我们把其他两部门也汇入其中),自然也就成了消费、投资和储蓄的问题。其中的投资等于储蓄即i=s,是指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所指的实际投资和实际储蓄是根据定义得到的实际数字,从而必然相等。而“决定”的问题,则是指收入是依据什么因素变动的,其中的投资等于储蓄,是均衡的条件,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这也就是说,通常,计划投资不一定等于计划储蓄,只有二者相等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所以,需要明确的是:我们所讨论的问题是国民收入的“核算”呢?

3、还是国民收入的“决定”?如果是收入的核算,那就是在会计账目中按照支出法或收入法生成的各种既定的数据,这些数据一方面因为生产的所有产品都可以通过消费和投资(卖不掉的为存货投资)安排出去,体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时期,当实际投资和消费增加的时候,如果还有闭置资源,国民收入必然也在乘数作用下不断地增长。陆先生讲的“经济生产现实是通过投资,国民收入在不断增长。”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产出等于计划支出(或称计划需求)加非计划存货投资。但如果我们所讨论的问题不是前者,而是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的话,就需要考虑消费者、生产者或政府的各种意愿。这就是说,要使国民收入达到

4、一个理想的数值,只要变动其中之消费或投资、或储蓄量就可以了,因而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这些消费或投资、或储蓄,代表的是居民和企业实际想要有(即意愿)的消费、投资和储蓄的数量,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投资和储蓄。它们的值是可以变动的。收入的这个理想的值往往就是人们期望的均衡值——意愿中的均衡。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均衡产出乃指和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因此,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和计划产出应该正好相等,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应该等于零。经济中有一种现象,泰极则否至,否极则泰来。如果没有人干预,它会朝着一个方向迅猛发展,到达极端以后再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如此往返不已,于是乎会给人类造成

5、啼笑皆非的局面。为了避免大起大落,人们不得不进行控制,以调整各变量值,使其为总目标服务,从而就产生了收入的决定理论。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值,经济社会在投资不足的时候就增加投资,储蓄不足的时候就增加储蓄,其目标就是实现均衡。如前所述,在这个经济过程中,社会上那种自发的趋势会帮助其结果的形成,即是说,当初始值低于均衡值时,在企业投资意愿的驱动下会导致均衡趋势的出现,在初始值超过其均衡值时,也能在人们储蓄意愿的作用下反向地向均衡趋势发展。为什么呢?这是经济周期理论的内涵。由萨缪尔森提出的乘数——加速数模型解释了这种现象。该理论认为:收入的初始值低于均衡值时,社会上总需求旺盛,企业存货出现意外地减少

6、,即非意愿的存货投资为负值,企业必然加大投资以获得更大利润,结果使总供给增加以实现均衡。当初始值高于均衡值时,社会上需求不足,企业必然减少投资以降低亏损,结果使收入返回到均衡位置。这其中,在初始值较低时,乘数放大了投资的效果;在初始值较高时,加速数则对缩减投资起了推动作用。不难理解,在宏观经济学的绝大部分内容中,主要理论是指国民经济的“决定”,国民收入的“核算”理论一方面说清了核算的原理,另一方面只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必须动态地看待各种变量,经济社会之所以对这些变量采取一些对策和方法来改变其量值,其目的都是为了均衡,如对收入影响的各种因素和不同经济政策的讨论、对就业和物价问题的分析、

7、对经济波动和增长的探索以及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研究等等。在该理论中,总需求和总供给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i未必必然等于s,因而不能拿着从会计账目上得到的储蓄去硬性安排投资,否则,自相矛盾和谬误之处必然很多。于是陆先生提出质疑:①、投资20来历不明。②、在投资20时,产出增加了10,因而资本—产出比为2:1,据此推得收入增加量与张国忠所算之量不同。③、均衡时消费不增加,投资失去了价值。为什么每年有投资,但国民收入却不增加。④、在初始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