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分析 目前认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为癌前病变,对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防治宫颈癌具有重要意义[1].近年来,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在诊治CIN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2],LEEP具有止血、促进组织重建、改善组织微循环等功效,而且不会对宫颈上皮造成破坏,也不影响宫颈癌的临床筛查等.本文对近年来在我院行宫颈锥切手术的309例CI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宫颈环形电切术与宫颈冷刀锥切术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8年11月至2013年3月我科收治的CIN患者309例
2、,年龄25~57岁、平均(42.5±9.6)岁,均为已婚妇女,患者均经液基薄层细胞学(TCT)、阴道镜及宫颈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CIN,其中,CINI级165例、CINⅡ级125例、CINⅢ级19例,多数患者因阴道不规则出血、接触性出血、白带异常而就诊,少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系在TCT检查时被发现.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将309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179例,平均年龄(41.6±8.7)岁;对照组130例,平均年龄(43.1±9.8)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且并排除盆腔明显异常、滴虫感染、念珠菌感染及宫颈癌患者
3、. 1.2方法 术前患者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白带常规等,以排除阴道炎、盆腔炎及梅毒、艾滋病、乙肝、丙肝等感染者,选择月经干净后3~7天(绝经者除外)手术.观察组采用环行电切术(LEEP刀)治疗: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前后壁及宫颈部,铺手术巾,行碘试验或醋酸白试验确定手术范围;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由左至右缓慢地连续移动电切圈切割病变组织,切除范围为病灶边缘外0.5~1cm的区域,锥高约为1.5~2cm;应用球形电极电灼创面,电灼后创面仍渗血者予棉纱球压迫止血,24h再取出.对照组采用冷刀锥切术治疗: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阴道
4、及宫颈;采用硬膜外麻醉;牵拉宫颈外唇使其充分暴露后,在宫颈间质注射肾上腺素与氯化钠混合液,由外向内呈圆锥形切除病灶,切除范围为病灶边缘外周围约1cm的区域,深度为0.2cm;采用电凝止血,用可吸收线缝合伤口并重建宫颈外口解剖形态,然后用纱布压迫以止血.切除的宫颈组织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常规静脉应用二代头孢抗菌素. 1.3疗效评价 痊愈:宫颈已缩小到正常水平,新生鳞状上皮已覆盖原病变处,表面光滑,原有症状消失;有效:宫颈缩小明显,新生的鳞状上皮生长良好,病变程度从重度降为轻度,原有症状好转;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原有病变组织基本无变化,甚至病情加重. 1.
5、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总住院费用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痊愈171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9%,术后出现宫颈粘连5例、宫颈内口功能不健全7例、出血量多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8%;对照组痊愈11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7%,术后出现宫颈粘连
6、4例、宫颈内口功能不健全5例、出血量多3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2%.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P>0.05). 3讨论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为癌前病变,其好发于处在生育年龄的已婚妇女;有研究证明CIN有三个自然转归,即消退、稳定、发展为宫颈浸润癌,而从CIN恶变为浸润癌通常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3],因此,对CIN早期诊断、积极干预和治疗,对于降低浸润性宫颈癌的发病率和变化妇女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宫颈锥切手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CIN的有效方法,早期是通过解剖刀(即冷刀锥切)进行手术,其优点是切缘清晰、利于
7、病理检查,缺点是患者需要住院,术中需要硬膜外麻醉,且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如今,宫颈环行电切术(LEEP刀)在临床上广泛开展,LEEP刀是采用高频无线电刀通过LEEP金属丝由电极尖端产生3.8MHz的超高频电波,在接触身体组织的瞬间因组织本身产生阻抗而吸收电波并产生40~70℃的高热,引起细胞破裂蒸发,从而实现切割、止血、电灼、消融、电凝等功能. LEEP刀将病变组织呈锥形切除,对子宫的正常生理功能影响较小,对受孕率及妊娠结局不会造成显着影响,其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更重要的是能够保留患者的宫颈和生育功能,因此尤其适合育
8、龄期的CIN患者[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