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学好语文

如何让学生在学好语文

ID:9265944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4-25

如何让学生在学好语文_第1页
如何让学生在学好语文_第2页
如何让学生在学好语文_第3页
资源描述:

《如何让学生在学好语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好语文 ------阳逻一中语文教学模式简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陈旧教学方式已遭到人们的摒弃,而关注主体发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视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探究性教学方式日显其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引进探究性学习,组织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发展。  我校语文组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及综合其他学校一些成功的案例,初步构建

2、了初中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其各环节具体阐述如下:  一、设置情境  情境的设置是探究性教学的铺垫,情境设置得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动探究动机。纵观一些成功的案例,具体的方法有:  (一)音乐渲染法  如教学《斑羚飞渡》,教师可播放大家熟悉的《泰坦尼克号》主题曲,在优美凄婉的旋律中,伴随着声情并茂的旁白,让学生想起在冰冷的海水中,面对死亡威胁,英雄男儿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妇女儿童的悲壮场面,由此引领学生走进斑羚世界。看看动物世界中是如何上演了如此震憾人心的相似的一幕:老斑羚舍己为人,甘愿牺牲,用自己的生命为下一代搭起了一条生存的道

3、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年轻的斑羚,挽救了整个种群的延续。  (二)语言描述法  如教学《桃花源记》,教师可以用讲故事般的语气向学生描述:有一群人在秦朝时住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秘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这个地方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让这群人乐不思蜀?你想了解这神秘的地方吗?这样便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领他们去探秘。  (三)画面联想法  如教学《炊烟》,教师先出示这样一幅画面: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中,隐隐约约有一座小木屋,小木屋里升起了袅袅

4、的炊烟……要求学生想象:小木屋会发生什么故事呢?(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想象)然后顺势导入新课:作家赵丽宏在武夷山的一次采风中,在远途跋涉、饥肠辘辘的时候,迈进了这样的小木屋,体验了生活的真善美,写下了散文名篇——《炊烟》。这样,通过画面联想,设计问题情境,启动学生阅读的内驱力。  (四)直观展示法  如教学《醉翁亭记》,先由教师直接展示醉翁亭前的一幅对联:“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锋未迈,奚自称翁”,由此创设问题情景,从而启动学生深入文本领略醉翁亭美妙的四季风光,并联系本文创作背景及作者身世遭遇来探究文章的文美、情美,从而深刻理解文

5、章的主旨。  (五)谈话交流法  例如,执教《小抄写员》一课,教师可以亲切的教态与学生交谈,师生以彼此的“名字”为话题,交流取名由来,然后点明名字往往寄托着父母对子女的期待和爱。由此引出,小抄写员怎样理解这种爱?  (六)旁征博引法  例如,教学《行道树》一文,教师可引鲁迅名言:“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通过以上旁征博引,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情感丰富,思想深邃的人们,常常借一些事物来表达感情,同样

6、,行道树,在作者张晓风笔下,也是作者寄托感情的对象。那么,它是一种怎样的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由此创设学生探究问题的情境。  二、提出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探究性教学的关键,因为,问题的解决是探究性教学的核心。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问题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师或教材提出。总结一些成功的案例,归纳起来,提出探究问题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层层筛选法  例如,在《小抄写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提问。学生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先提交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交班级解决,然后教师将其所提问题归

7、纳成四个方面的问题:关于叙利奥的;关于父亲的;关于叙利奥和父亲的;关于写作方法上的,最后选择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叙利奥为何帮你亲抄签条?父亲不管他了,他为什么不告诉真相?展开探究。  (二)单刀直入法  例如,教学《“论语”六则》,教师先从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理应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精华,而古代文章大多是用文言文写成的谈起,然后直接提出文言文与现代文有什么不同?我们应该怎样去阅读学习文言文呢?从而引发学生去探究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词法、句法等方面的区别。  (三)求同存异法  例如,教学《西湖的绿》,让学生交流比

8、较课外搜集的描写西湖的课文,体会描写角度,采用的手法。然后提出,同样一个西湖,我国当代女作家宗璞为何能独辟蹊径,不落旧窠,以独特的视角揭示西湖的另一番神奇?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地描绘西湖的绿?  (四)填充探疑法  例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