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明对决大河文明

海洋文明对决大河文明

ID:9074306

大小:12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6

海洋文明对决大河文明_第1页
海洋文明对决大河文明_第2页
海洋文明对决大河文明_第3页
海洋文明对决大河文明_第4页
海洋文明对决大河文明_第5页
资源描述:

《海洋文明对决大河文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海洋文明对决大河文明作者: 《科学公园》丁不二方舟从比雷埃夫斯港到米克诺斯岛需时四个小时,差不多到达爱琴海东西方向的中点位置。客船在海上航行,不时掠过一些大大小小的岛屿,有很多是小到没有任何经济价值的。但是爱琴海的所有岛屿在古希腊时代可能都有名字,其中很多只起到航标的作用,在看似无序的海面上,划出一条条清晰的航路。即使夜晚来临,部分有人居住的岛屿用灯火可以起到灯塔的作用,加上星星指引,深夜也可航行。风浪来袭时,还能尽快找个岛屿躲避,避免人员和货物损失,安全性保障程度很高。这种地理条件在人类早期文明阶

2、段独一无二。我曾经坐客轮从大连到天津,横渡渤海,凭栏远眺,天水茫茫,浪涛滚滚,往来船只少见,孤独感顿生,夜晚还会有恐惧感,和在爱琴海上航行完全是两种感觉。爱琴海属于地中海,渤海湾是中国地理条件中比较接近地中海的区域。梁启超在诗中将中国的黄海、渤海与地中海并列,就看到了其中的相似性。实际上地中海在大自然中特别另类,受欧亚非陆地四面环抱,仅在西端开了直布罗陀海峡一个小口与大西洋相通,所以更像一个大湖。波罗的海与地中海最为相似,不过纬度高、面积小、岛屿少,只能后程发力。爱琴海是地中海大湖中最平静的一处,面

3、积21.4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70米,有2500多个岛屿。爱琴海东西宽约300公里,一半约为150公里。古代船只多依靠风力、水流和人力,船速不固定。如果假定平均时速为5公里,也就是一般成年人的步行速度,那么横穿爱琴海需要60小时,两天半左右。如果再慢一些,算做三天。也就是说从雅典到米利都两大古希腊经济中心的货物在途时间需要三天,相当于现在完成一次国际远途贸易。如果风力、水流配合,再加上人力将更快。这种速度以及相应的海运成本,当时的陆地交通难以企及。恶劣的自然条件是隔绝人类交往的最大障碍。渤海东临太

4、平洋,面积7.7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8米,淤泥浅滩多,有30多个岛屿,受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抱,海峡最窄处从旅顺到蓬莱约100公里。中国与朝鲜先民早有海上往来,东周时期的齐国也是当时经济发达地区。但是若论交往频率,与爱琴海无法相比。抛开其它因素不论,水深浪小与水浅浪大是两处最大的区别。渔民与商人为了生存,都是具有冒险精神的群体,但是如果蹈海喂鱼的概率太大,人们还是会掂量掂量。时至近现代,清淤建港,巨轮穿梭,小小的渤海湾居然建造了十几个国际港,才有了繁忙的景象。人类早期文明时期能够触及的海域,从渤海

5、沿太平洋、印度洋一路数来,黄海、东海、南海、孟加拉湾、阿拉伯海条件都类似,波斯湾与红海条件略好,但都无法与爱琴海相比。由于古希腊文明的特殊性,因此有观点将其总结为海洋文明,并将其他地区统称为大河文明。这种对比非常流行,甚至延伸至近现代史。不过也有走火入魔的观点,将对比引向极端的对立,几乎可以用惨烈来形容。但是差异真有那么大?真是水火不相容?是否就是文明冲突论的起点?早期文明诞生于大河之旁,是一个基本常识。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中国的黄河,这些大河流域面积广,

6、支流多,物产丰富,土地肥沃。人类在经过漫长的采摘和渔猎生活后,逐渐在一些河谷地区种植粮食、饲养家畜,开始定居生活,为文明的出现提供物质基础。随着人口的增多,人们努力提高食物产量,增强生存能力。但是如果土地肥力下降或河水泛滥及改道,人们则被迫转移,需要寻找新的定居点。细分一下,可以发现两河、尼罗河、印度河的稳定性较强,改道的可能性极低,泛滥有一定规律,容易掌握,是这三个区域文明出现较早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黄河与恒河则稳定性较差,经常无规律的泛滥成灾,人们被迫迁徙,所以文明出现较晚。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除

7、了各自特殊的条件,如地质、地貌、海拔、纬度、日照、气温、降水、动植物分布外,很可能与河流的流向有关。从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前四条河流的干流中下游地区基本呈南北流向,支流少,流域面积相对较小,而黄河与恒河则呈东西流向,支流多,流域面积广。河流受纬度和日照影响,降水和融雪情况有差别。南北向河流的干流与支流丰水高峰期基本一致,劲往一处使,所以造成中下游定期泛滥。而东西向河流的干流与支流丰水高峰期不同,各自发力,方向也有差异,所以造成河水无规律泛滥,甚至频频改道。时至今日也是如此,南北向河流的自然灾害次数

8、远少于东西向河流。以尼罗河和黄河为例,比较河流的稳定性,可以看得更清楚。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长河,发源于赤道南部东非高原上的布隆迪高地,全长6670公里,穿越纬度达35度左右,下游自阿斯旺以下一千多公里几乎没有大的支流。尼罗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滥。人们暂住高处,10月以后,洪水消退,带来新的土壤。在这些肥沃的土壤上,人们栽培农作物。这样的规律较早被古埃及人掌握,由于可供耕种地域广,还形成上下埃及,都城也在上游的底比斯和下游的孟菲斯之间轮换。以上几图依次包括幼发拉底河、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