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901961
大小:5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11
《试谈普通高中生的厌学心理及解决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试谈普通高中生的厌学心理及解决对策 试谈普通高中生的厌学心理及解决对策 龚树清 摘要: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普通高中学校生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急剧下滑。经调查统计,现在普通高中学校厌学的学生高达35%左右。其中,被父母亲逼迫读书的占10%左右,想读书而不认真读书的占25%以上。因为厌学而违纪完不成学业,中途辍学的人数越来越多。普通高中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 关键词:普通高中;不良影响;对策 一、学生厌学的原因 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为何如此厌学,如此畏难完成起码的三 年高中学业呢?
2、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良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1.一些学生生活在离异或单亲家庭,或者父母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照看,平时任由其玩耍,疏于学习上的督促,导致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成绩每况愈下,越来越不爱学习,甚至厌学。 2.周边的伙伴大多情况类似,都是玩伴,缺少榜样示范,导致逃学,甚至厌学。 3.社会上那些以武打、凶杀、色情等内容为主的不良刊物,格调低下,但对一好奇心强,鉴别能力、自制能力低下的中学生极具诱惑力,还有随处可见的网吧、视吧、酒吧、舞厅等场所,也对中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致使
3、部分学生厌学,甚至失足。 (二)“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现在社会上流行“读不读书没关系”“不学文化照样赚大钱”的说法。还有个别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太好,还不如做小生意的,还不如乡下做泥水匠的,甚至,还有个别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致使中学生厌学情绪日益高涨,读高中还不如早些去打工。有些家长、教师没注意到这些心理,采取了一些生硬的措施,其结果是适得其反。 (三)个别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学校育人方法过时 现在,普通高中学校的个别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法单 一,课堂教学
4、枯燥无味,学生被动应付,陷入学习的苦海之中,反感学习、厌恶学习,加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各科配套资料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当前各高中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案仍以升学率作为主要考查指标。各学校为确保升学率,忽视学生兴趣爱好,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忽视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从早上6:00至晚上 9:30重复繁重而又枯燥的学习,学生自主、自由的时间过少,致使学生苦不堪言,这是引起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 那么,如何激发普通高中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他们的厌学情绪,让他们轻松愉悦地完成学业,健康快乐地成长呢
5、? (一)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普通高中特别是薄弱学校的投入 当前,一些超级省级重点学校和农村普通高中相比,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师资力量、办学条件都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普通高中学校的投入,改善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整合教育资源,力保教育的公平、公正。提高农村普通高中教师的待遇,吸引高素质人才队伍到普通高中任教。提高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层次,努力缩小重点与普通高中学校之间的差距。真正让普通高中的教师安心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愿意为人民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是解决普通高中学校学生厌学问题的关键。 (二)净化
6、、美化社会上的育人环境 1.学校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积极宣传教育未成年人不看不良刊物,不进不良场所,取缔学校周边的黑店,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2.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3.学校还要树立先进典型,让典型、榜样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话激励鼓舞了多少学子为国分忧、为国拼搏、为国建功。但由于受商品经济、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等方面的影响,部分学生对学
7、习认识模糊,缺乏伟大的理想信念,因而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我们必须清醒、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伟大方略的重要意义,平时加大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力度,让他们看到前行的“明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四)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1。广大教师要忠诚并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广大教师要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项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 2。加强教育教学改革,运用新的教育理念,调动全体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起“以学生
8、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寓教于乐,变课堂为乐堂。 3。为学生营造心灵的乐园,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尊自信的支点,与学生建立起科学、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对待问题学生,绝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以春天般的温暖感化、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