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702742
大小:48.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4-05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备课内容: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单位:淄川区北关小学年级:四年级5.天安门广场备课人:陆甜甜、张才明、赵清教学要求:⑴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生字只识不写,结合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句子。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段。 ⑶理清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物所在位置,了解它的特殊政治地位。⑷认真阅读课文,赏析重点片段,并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了解天安门就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爱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在理清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物所在位置的基础上,理解天安门在各族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精神。教学准备:1、收看《开国大典》电影
2、片段。 2、投影片、小黑板、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⒈同学们知道我国的首都北京有哪些风景名胜吗? ⒉那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那个广场吗? ⒊板书课题,简介“天安门”。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⒈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⒉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部分容易读错的生字词,强调“矗、曙、政”等字的读音。 ⑵重点字词的记忆训练。 “碑”的关键笔画“ノ”,“袖”的偏旁是“衣字旁”,“沸”字右半边的正确笔顺。 ⑶轮读有关生字词,要求读正确;教师范写部分生字,学生描红。 ⑷指名读课文,引导读顺长
3、句,教给停顿方法。 三、多种形式,再读课文,熟悉内容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质疑问难 五、讲读第一段 ⒈指名读,其余思考:这段讲了什么?(天安门的位置:中心和它的特点:宽广、壮观。) ⒉讨论:这一段讲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⒊朗读。 六、作业 ⒈朗读课文。 ⒉抄写生字,注意间架结构。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领袖 宣告 纪念碑 雕梁画栋 政府 沸腾 博物馆 尽收眼底 进一步强调“袖、博、沸、碑”的正确书写 二、讲读课文2、3自然段 ⑴默读第2、3自然段,划出建筑物的名称,找出方位词。 ⑵分小组合作学习
4、。用学习用具摆一摆广场上各建筑物的位置,填写课后第四题。 ⑶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物中,你最想去游览的是哪一座?说说你的理由。⑷朗读课文2、3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什么是象征?为什么说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全国各族人民为什么无比向往天安门广场? ⑴通过“1949.10.1开国大典,人民领袖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等帮助学生理解。 ⑵看开国大典视频片段,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 ⑶想象广场上的群众,再次体会“无比向往”的含义。 ⑷指导朗读背诵第4自然段。 四、讲读5、6自然段 ⒈小声读5、6自然段,
5、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什么时候的情景? (①清晨升旗仪式;②节日之时。) ⒉再读第5自然段,然后观看升旗仪式的视频,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受到强烈的感受。引导学生谈感受,在这个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画出最振奋人心的句子,“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体会句子中的深刻含义。 ⒊小声读第6自然段。 ⑴通过朗读评析指导,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生情,同时积累丰富的词汇。 交流:谁能把我们带到节日的天安门广场? 你们看见了那热闹的场面了吗? 哪些词语和句子让你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画面? 在读中重点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五彩
6、缤纷、华灯初放、彩灯辉映”等词的意思及所描绘的意境。 4背诵第五、六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课堂练习 ⒈练习背诵。 ⒉课后小练笔:说说我们学校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你们想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列好提纲,然后动笔写写我们的学校。板书设计:天安门广场天安门新中国的象征意义非凡雄伟建筑纪念碑纪念堂五星红旗与旭日同升博物馆节日到来美丽非凡人民大会堂6、徐悲鸿励志学画备课人:付昱赵青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学习本课“鞠、躬”等生字及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和态度目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育
7、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后为国争光。 过程和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其中第二个教学目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有眼不识泰山”的意义,通过探究外国学生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精神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设计理念文本中的语言,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积,它蕴涵了作者的精神和情感。从文字中,可以读懂作者在特定情景与历史时刻的情与意。所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可以从文本中关键的词句和意象出发,通过对关键的词句的诵读和领悟,浸淫于文字营造的特定语境中,感受着语言的精妙、语言的魅力,此
8、时学生的阅读与文本的视域实现了有机的融合。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