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30704
大小:38.03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4-09-03
《湖南省永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二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永州市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全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传统文化本是在历史上形成并在日常生活中活态传承的文化式样,但长期以来,因受制于“文化遗产”观念,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多停留在“守旧”的层面。而当前的互联网和各式数字创意技术正使得社会生活诸方面显示出不一样的“生动的传统本色”。这种作用一方面表现为传统文化的审美化的创新性发展——以其“仪式感”“距离感”和进而带来的“崇高感”,有创意地设计出一种“新中式生活美学”风格;另一方面表现为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思维、理念、形象、色彩、内涵等的创造性转化——以时代风格推动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以一种对“灵韵”的消解和戏剧化表达去满足大众的心理、情感需求。同时,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较充分的满足之后,对超越实际功能的价值就会更为注重,由此,审美的日常生活化转变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实践边界也就不断被突破。互联网催生的数字创意体验已日渐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文化与数字创意的融合也构建了新的审美场域和休闲生活空间。例如“云游长城”小程序项目,利用“云游戏”技术和超拟真数字模型,对长城文化遗产做了数字化还原和游艺式呈现,对长城及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像进行了“镜像”美化,使用户通过手机就能获得实时的交互式体验,感受不同时间“爬长城”带来的身心愉悦,仿佛消解了自己与万里长城的距离感。传统文化与数字创意的融合可以带来超越日常生活经验但又依托于日常生活的审美愉悦,这既离不开受众关于文化传统的经验积累和传统文化的时空间隔特性(它使美感得以被体会),也顺应着网络数字技术所具有的贴近生活与满足感性需求的能力,审美借此方才升华,“新感性”也油然而生。在此,美感具有“两重性”,既有感性的、直观的、非功利性的方面,也有超感性的、理性的、功利性的方面——这也是自然的人化之结果。例如,对以文物“秦陵彩绘铜车马二号车”为基础,经过二次创作开发形成的数字艺术藏品,受众既可以将其作为“电子屏幕壁纸”随意观赏其视觉特效,亦可以将其作为交易或交流的媒介去体验“拥有”的价值感。(摘自张奎《传统文化与数字创意融合的审美文化生成探究》)材料二:正如《周易》所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革创新的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随着数字媒体和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型文化形态迅速崛起,以鲜明的数字化、虚拟性、开放平等性、方便快捷和多元性等特征渗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其呈现的新价值取向、新风尚,吸引了人们大量的关注,同时也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 以中国戏曲为例,让数字技术深度介入戏剧舞台空间的建构,数字灯光、数字影像、数字投映、数字音响投入使用,与演员一道共同完成一部戏剧,为传统戏剧注入了创新活力。古典舞剧《水月洛神》演出中,流水的动态影像投影到纱幕上,在灯光的配合下,与舞台上穿梭在纱幕中的人物表演形成叠透关系,营造了梦幻的戏剧意蕴。实景版《寻梦牡丹亭》大量结合全息数字影像技术、巨型圆环装置投影等声光电技术,也配合了戏剧的叙事和演员表演空间的拓展。除此之外,可通过智能空间实现虚实并行的数字剧场表演和“在场性”远程观演,并将人工智能引入舞台表演领域,让“数字人”走上舞台扮演角色。数字戏剧演出中,不同剧场的舞台空间实现有机整合,形成不同演员在不同舞台联袂演出的新模式。虚拟场景和真实舞美有机融合,数字虚拟演员可以与真人演员同台交互演出。观众可以远程观演,并与演员远程互动,实现“在场性”观演方式的创新。同时,借助互联网,以直播的形式连接舞台和屏幕前的观众,实现了相关剧目的“线下线上”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的“双演融合”新模式。比如,京剧《龙凤呈祥》有三大升级亮点:一是持续创新戏曲演艺“5G+4K”线上演播模式,融入云包厢、云呐喊、云打赏等多种实时交互模式,为国家京剧院带来首个数智人学生尤子希;二是打造京剧场景化社交消费新模式,推出首届“云上戏迷节”;三是开拓京剧文化海内外“融媒传播”新格局,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摘自何震《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互联网与各式数字创意技术的融入,使受制于文化遗产观念而多停留在守旧层面的传统文化显现出生动的传统本色。B.互联网和数字创意技术使得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重新焕发生机,形成了新中式生活美学风格,并逐渐走进大众生活。C.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更为注重超越实际功能的价值,审美的日常生活化转变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D.传统文化与数字创意的融合带来的美感是复杂的,既有感性、直观、非功利性的特征,又有超感性、理性、功利性的特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传统文化具有时间间隔特性,所以数字技术又能满足人们的感性需求,二者融合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B.数字媒体和移动技术的普及,不仅让新型文化形态快速崛起,还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C.《寻梦牡丹亭》大量运用数字技术,让表演虚实并行,拓展了戏剧的叙事和演员表演的空间。D.《龙凤呈祥》依托互联网,线下线上融合、演出演播并举,开拓了京剧文化海内外融媒传播新格局。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咖啡馆的餐单上印有萨特的语录“自由之神经由花神之路”。B.西安大唐宇宙城推出“长安三万里”沉浸式数字体验活动。C.“QQ音乐”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古画会唱歌”音乐创新节目。D.创意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将演员置身于虚拟的《富春山居图》的山水空间。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两则材料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现学校的新春晚会准备将《荷花淀》中以上场景搬上舞台,请结合材料二具体说明如何运用数字技术呈现良好的舞台效果。(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女工头李伶伶①铁芳是马家岭唯一的女工头。②马家岭盛产水果,村里家家都有几百棵果树,到秋天水果成熟的季节,忙不过来,都雇人。③来马家岭干摘梨这活儿的,都是男工。男工能干,比女工出活儿。女工都干挑梨的活儿,比摘梨挣钱少,可铁芳非要干摘梨的活儿。男工们都笑她,觉得她是想钱想疯了。④一个老大爷雇了几个男工,没够,犹豫地问铁芳:“你一天能摘多少梨?”铁芳说:“这个不好说,看树大小,还得看果多少。”老大爷一听,知道她是行家,没再多问,说:“走吧。”⑤铁芳跟着老大爷来到果园,园里已经有五六个男工在摘梨。老大爷找了个2米高的凳子递给铁芳。摘梨的凳子分2米高、2.2米高和2.5米高三种。铁芳知道老大爷把2米高的凳子给她,是对她的照顾,但是她没接,而是另外找了个2.5米高的凳子。她今天是成心想跟那些给她白眼的人较个劲。⑥铁芳把2.5米高的凳子搬起来后,大伙儿手里的活儿就慢了下来,都看着她,看她把凳子放在哪里。高凳子是摘大树的梨用的。大树比小树难摘很多,这事傻子都知道。摆放凳子也有技巧,内行人从你摆放的位置就能看出你一天能摘多少斤梨。铁芳搬着凳子来到一棵大梨树下,相看了一会儿,然后把凳子摆在两个枝丫中间偏外的位置。大家看到后都不吱声了,低头忙自己手里的活儿去了。⑦那天,铁芳摘的梨比男工只多不少,早上嘲笑她的人都哑了口。晚上老大爷开工钱的时候给她的跟男工一样多。⑧铁芳在马家岭一炮打响。⑨知道铁芳在马家岭踢得开,村里人想去摘梨都找她,有男有女。铁芳不管男女,手快活儿好就行。⑩铁芳经常带十来个人在马家岭摘梨。因为铁芳的队伍里有女工,不了解她的人有点儿信不过他们。这天,一起摘梨的王妲身上有点儿不舒服,手慢了点儿,东家就一直催。刚干了不到两小时,催了三次。铁芳听不下去了,让大伙儿都从树上下来,跟东家说:“这活儿干不了了,我给人干活儿还没被人催过。”说着要走。这个时间不好雇人,东家不想让他们走,又不想说软话,场面一时很尴尬。这时雇过铁芳的那个老大爷来东家家里借东西,听明原委后,把东家埋怨了一通,又代东家给铁芳赔了不是,铁芳他们才留下来。那天,他们一直干到天黑把东家的梨都摘完了才收工,但是工钱并没有多要。东家有点儿过意不去,给每个人多买了一盒烟。⑪铁芳干活儿不糊弄人,不磨洋工,一天能干完的活儿绝对不会干两天。大伙儿都愿意跟她干,雇主也愿意找她。后来雇主们想找人干活儿,都直接给铁芳打电话。这样无形中就得罪了老黑——以前雇主们都是先找老黑,老黑手里没人再找别人。⑫老黑咽不下这口气,到处说铁芳的坏话。⑬这天,老黑意外跟铁芳一起给一个东家干活儿。老黑后到的,见铁芳在,想走,想想,又没走。⑭老黑找了个2.5 米高的凳子,专找大树摘梨。那天老黑干活儿很卖力,摘了很多梨。摘到最后剩了一棵最大的梨树,大伙儿一起摘。有个枝丫上的梨,站凳子上不够高,搭梯子又搭不了,铁芳就爬到了树上。正摘着,忽然觉得脚踩的枝丫往下倾斜,刚想问是谁,枝丫又反弹上来,铁芳一下子从树上掉了下来。幸好树下有个土堆,又是脚先着地,没摔到哪儿。要是头或者腰先着地,铁芳整个人就废了。铁芳从地上站起来,看到老黑的背影。她什么也没说。⑮树尖上还有最后一枝梨,太高了,谁也够不着。老黑爬树去摘也没摘到。东家说:“算了,不摘了,等它自己掉下来吧。”那枝梨向阳,颜色特别好看,掉下来实在可惜。铁芳看了看树枝,又看了看梯子和凳子,想了一会儿,找了个2.5米高的凳子摆在树下,又在凳子上立了个7米高的梯子。东家怕出危险,忙说:“别摘了,那几个梨值不了几个钱。”铁芳没说话,找根绳子,把梯子底座和凳子绑在一起,又找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腰上,另一头拿在手里,然后嘱咐身边人扶稳梯子,便上凳子蹬梯子爬到了梯子尖。铁芳爬梯子的时候,梯子一直忽悠忽悠地颤,大家都很紧张。铁芳却很沉稳,爬到梯子尖后,先用绳子把梯子尖和树杈绑在一起,然后才开始摘梨。树上的梨不多不少正好摘了一筐。铁芳小心翼翼从树上下来后,大家发自内心地为她鼓掌。铁芳微笑着,悄悄扫了眼老黑,老黑不敢看她。⑯老黑暗算铁芳的事,不止一个人看在眼里。大家都觉得老黑不地道,不愿意跟他一起干活儿了,雇主们也不愿意找他了。老黑最后落个找不到活儿干的下场。铁芳知道后,不计前嫌,跟老黑说:“你要是愿意,可以跟我一起干。”⑰人们不理解铁芳为什么接纳老黑,铁芳说:“出来干活儿,都不容易。”⑱铁芳的男人给人开车出了车祸,她把自家果园卖了,也没能让男人从病床上站起来,整个家都靠她一个人撑着。铁芳的话,让人心服口服。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②③自然段写马家岭水果丰收季节,雇佣摘梨的都是男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B.铁芳非要干摘梨的活儿是为了和男工们比个高下,证明女工并不比男工差,打破马家岭男女不平等的现状。C.第⑤段老大爷给铁芳递矮凳子和第⑯段铁芳不计前嫌让老黑跟着自己干,表现了人间温情。D.老黑那天“干活儿很卖力,摘了很多梨”,是为了证明自己作为一个工头的实力,想让雇主们找人干活时先找自己。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写“铁芳是马家岭唯一的女工头”,交代了铁芳的身份,又起到了设置悬念的作用。B.全文采用全知视角叙述故事,但第⑥自然段主要是从“大伙儿”的视角叙述的。C.“老黑后到的,见铁芳在,想走,想想,又没走”写出了出门做活的不容易,照应了后文铁芳接纳老黑这一情节。D.小说结尾写铁芳一个人支撑整个家,运用了补叙的手法,使故事情节发展合情合理,真实可信。8.铁芳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哪些人性之美?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摘梨本是普通的农活,但本文第⑮自然段,铁芳摘梨却能让读者有一种期待感、紧张感。请简要分析本段是如何取得这一艺术效果的。(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选自王阳明《传习录》)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乐嬉游而惮A拘检B如草木C之始D萌芽E舒畅之F则条达G摧挠之H则衰瘘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就,指接近、靠近,与《劝学》“金就砺则利”中的“就”意思相同。B.其,代词,与《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其”用法不同。C.绳墨,喻规矩或法度,与《离骚》“背绳墨以追曲兮”中“绳墨”意思相同。D.《传习录》是明代心学的代表性著作。“传习”源自《大学》中“传不习乎”一语。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并不十分推崇,因而提出自己的儿童启蒙教育理念。B.今人常把用歌诗、习礼教童子之法视为“不切时务”,王阳明认为这种观点是“庸鄙之见”。C.作者用春风细雨和冰霜比作不同的教育手段,这形象化的语言使道理通俗易懂。D.王阳明的教育主张在当时曲高和寡,但今天看来他的启蒙之道具有超时代的价值。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①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针对“近世之训蒙稚者”的错误做法,王阳明认为教育儿童有哪些正确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自叙杜荀鹤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酒瓮琴书伴病身”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封建社会中疾病缠身、失意潦倒、自甘沉沦的知识分子形象。B.颔联上下对仗,其中“宁为”“怕作”两词一取一舍,语言坚定有力,表现了诗人冰清玉洁的独特品格。C.颈联写出了人情险恶,世道黑暗,不能容忍正直本真,揭示出志士仁人和黑暗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D.全诗叙议结合,自我抒怀,写出了诗人身处暗世、有志难伸、怀才不遇的困境和内心的苦闷,感人真切。16.黄庭坚《登快阁》的尾联与本诗尾联都写归隐,但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敲击船舷、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达到了“忘形”的兴奋地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文章看似平凡而其主旨却十分重大,所举事例贴近生活而表达的意义却极其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云”具有随风飘荡、游止不定的特点,古典诗词中常用“云”这个意象来表现游子漂泊流离、无所依附,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自然而然的语言表达常常是(①)、脱口而出的。这背后的机制是什么?是语感。钱谷融先生把语感称作“语言的沼泽”。那么,什么是语感呢?据我所知,最早提出语感这个概念的,是教育家夏丏尊先生。他对语感曾经作过这样一番(②)的描述:“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我们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来,语感就是对文字的灵敏的感觉。而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则把语感的对象由文字扩展为语言文字。叶老特别强调这样一点:“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作‘语感’。”当然,对语感的理解也是( )的。当代语文教育大家吕叔湘先生从语言学的角度把语感具体化为语义感、语法感、语音感等。学者叶蜚声、徐通锵等人还从中国人与外国人学汉语的比较中论述了自己对语感的见解。比如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出错的例子:“太阳升起在浩荡的平原上”“尽管天塌下来,我也能顶得住”等等,中国人听到或者读到这些句子,都会感到别扭,觉得有些地方不像中国话。因为我们心底有一种“像”中国话的感觉,这就是语感。总结诸家之说,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是个体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具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的。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文学作品中的标点具有一定的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引号的作用及表达效果。(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体现了外国人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对于语感把握不足,如果外国友人向你请教这两个例子不像中国话的原因,请你结合吕叔湘先生对“语感”的解说作简要说明。(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在我书桌旁的花瓶里,插着一穗高粱。那是一穗“青年”期的高粱。穗头米黄,米黄色的袍子上滚动着清澈的露珠;____________,似乎是顺风向而低头,似乎是因思念而弯,也似乎是因为沉重;穗头半饱满,握住有质感,甩动有沙子撞击沙漏的乐音。仅有的两片绿叶,似柔软的剑与风摩擦着,微微颤抖。一个人在大地上的行走是有局限的,而一穗高粱的行走是诗意的广阔的野性的。不然,我也不会为了一穗高粱而远走他乡。车子急速飞驰,车窗外的景物轰然倒塌。这是我离开故乡,第二次见到高粱。不是一穗,也不是两穗三穗,而是高粱的千军万马。其他人已经走远,我独自钻进了一片高粱地。____________,依然找回了童年的感觉。将高粱放置心窝,一股血流动着与我体内的血相互交汇。那种血有高粱的色泽,有高粱酒的冲动,也有筋骨般的任性。穿行在高粱地,摸摸这棵,亲亲那棵,舍不得离开。高粱曾经养活了我的乡亲,给我的故乡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有时,我想,一穗高粱就是一穗高粱,不该承担这么重的担子。但是作为大地上的一种植物,③,还自觉承担了民族的精神。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文中反复写到高粱,却没有一处使用代词“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钱钟书曾这样评价“素”字:“在我一知半解的几国语言里,没有比中国古语所谓‘素交’更能表出友谊的骨髓。一个‘素’字把纯洁真朴的交情本体,形容尽致”。其实“素”还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审美趣味,一种人格品德,一种人生智慧……你对“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永州市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题号1236710111215答案CDBBCBEGDAA1.C(C项表述为“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而原文是“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较充分的满足之后”。)2.D(A项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这既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时空间隔特性,也顺应着……贴近生活与满足感性需求的能力”是并列关系;B项中“不仅让新型文化形态快速崛起,还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的递进关系不对,原文“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型文化形态迅速崛起……同时也给……”是并列关系;C项中“让表演虚实并行”并不是《寻梦牡丹亭》提到的数字技术。)3.B(材料一的观点是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让日常生活审美化,并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A项没有运用数字技术。C项虽有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但并未走进日常生活,呈现日常生活的审美。D项是演员把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并未走进日常生活。)4.(4分)①材料一侧重写传统文化与数字创意融合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给人们带来双重的美感;②材料二则侧重以中国戏曲为例,论述数字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创新活力。(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5.(6分)①《荷花淀》的背景可运用数字影像技术、声光电技术,呈现宽广、阔大的背景,再配合情节的展开、演员的表演进行拓展。②《荷花淀》的场景可将人工智能引入舞台,运用数字技术不断变换舞台空间,实现场景转化,来突出紧张的气氛。③《荷花淀》的流水可使用数字灯光、数字音响,与舞台上青年妇女的人物表演相互映衬,来突出划船击桨水流的急速声。(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6分)6.B(从全文看,铁芳非要干摘梨的活儿主要是因为整个家都靠她一个人撑着,而摘梨的活儿挣钱比选梨多。)7.C(“老黑后到的,见铁芳在,想走,想想,又没走。”写出了老黑此时复杂的心理,照应的是“那天老黑干活儿很卖力,摘了很多梨”“暗算铁芳”等情节。)8.(4分)①勇于担当。把自家果园卖了给出车祸的丈夫治病,后来又独自一人撑起整个家;②隐忍坚强。不顾众人嘲笑做摘梨的活,但活干得好,比男人还能吃苦受累;③耿直自尊。不磨洋工,不多要东家的工钱;但也不允许东家对工人不尊重。④善良宽容。知道出门做事的不容易,对老黑不计前嫌,接纳老黑一起干活。(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四点得4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6分)①设置悬念。本段开头写梨树太高,老黑爬树去摘也没摘到,激起了读者对铁芳摘梨的暗暗期待;②情节有波澜。写铁芳摘梨,却宕开一笔,借东家之口写摘梨之险,引发了读者对铁芳安全的担忧;③注重氛围营造。“大家都很紧张”是侧面描写,渲染了紧张氛围,让读者也跟着紧张;④语言有表现力。“忽悠忽悠地颤”“小心翼翼”等词写出了铁芳摘梨的惊险,画面感强,很有视觉冲击力。(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BEG(“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译为:爱嬉戏玩耍而讨厌约束,犹如草木刚萌芽,让它舒畅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对它摧残压抑就会衰弱枯竭。) 11.D(D项应为“传习”源自《论语》中“传不习乎”一语。)12.A(“作者对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并不十分推崇”理解错误,由“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可推出作者对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是十分推崇的。)13.(8分)①(好的教育方法)就像应时的雨水和春风,滋润花草树木,草木没有不抽枝发芽的,自然就会日日月月成长变化。(采分点“譬”、“沾被”、“莫”各1分,句意1分)②这是驱使他们作恶却又希望他们为善,怎么能行得通呢?(采分点“是”、“而”、句式“何……乎”各1分,句意1分)14.(3分)咏诗唱歌;引导学习礼仪;教导儿童读书。(每点1分)【译文】古时候的教育,讲授的是以人伦道德为内容,以后兴起了记诵词章的风气,因而先王的教育之义也就不存在了。现在教育学生,应该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唯一的内容。有关教育的方法,应当通过咏诗唱歌来激发他们的志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借以严肃他们的仪容;教导他们读书,借以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今,人们常常认为咏诗习礼不合时宜。这种观点极其庸俗鄙陋,他们又岂能明白古人推行教育的本意。一般而言,少年儿童的性情是爱嬉戏玩耍而讨厌约束,犹如草木刚萌芽,让它舒畅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对其摧残压抑就会衰弱枯竭。今天,对少年儿童实施教育,千万要使他们欢欣鼓舞,内心愉悦,他们的进步自不会停止。就像应时的雨水和春风,滋润花草树木,草木没有不抽枝发芽的,自然就会日日月月成长变化。若经过冰霜的侵袭冻结,其生气受到挫伤,只会逐渐枯萎。所以,通过咏诗唱歌的帮助,不仅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志趣,也是为了使他们在咏唱中发泄蹦跳呼喊的情绪,在抑扬顿挫的音节中抒发忧郁呆板的感情。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不仅是为了严肃他们的仪容,也是为了使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强筋健骨。教导他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开发他们的智力,也是为了在反复钻研中存养心性,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弘扬志向。这一切都是为了在他们的志向上因势利导,在性情中调理保养,通过潜移默化,消除他们的鄙吝和愚顽。这样,渐渐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礼仪标准,但不感到难受,在不知不觉中性情达到合宜适中,这就是先王推行教育的深刻内涵。近代那些教育儿童的人,每天只是督促学生句读和课业练习,要求他们约束自己,而不知道以礼仪来诱导他们;只希望他们聪明灵巧,却不知道以善来培养他们;把犯错的学生当囚犯看待,只知道鞭打绳捆。如此,少年儿童只把学校当成监狱而不肯上学,把老师当成仇人而不想看到。于是,他们就借机逃学,以便嬉戏耍闹,撒谎捣蛋,以便能肆意顽皮,逐渐趋向轻薄下流。如此,这是驱使他们作恶却又希望他们为善,怎么能行得通呢?我的教学观点,其用意正在此处。我忧虑世人不理解,把我当成迂腐。再者,我即将离开此地,所以,我特地再三叮嘱,希望你们这些为人师表者,一定要理解我的用意,并永远遵守,不要因为世俗的言论而更改了我制订的规矩,这一切也许能起到“蒙以养正”的功效。千万谨记在心!15.A(自甘沉沦理解错误。)16.(6分)①《自叙》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平生肺腑之言无处诉说、无人可说,如今年岁已高,只能做一个归隐之人,苦闷与悲愤之情自然流露。②《登快阁》尾联虚写。诗人想象自己乘船弄笛归去,渴望与白鸥朝夕相伴,表现了诗人对闲适惬意的归隐生活的追求。(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7.(6分)(1)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示例一)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示例二)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18.(3分)不假思索精妙绝伦与时俱进/因人而异(①处,由前面“自然而然的语言表达”和后面“脱口而出”可知,所填成语需要呈现我们进行语言表达时的状态,由后面的顿号可知,所填内容需要与“脱口而出”成并列关系,故可填“不假思索”,意为“不用思考就作出反应,形容言行敏捷”。②处,由空后“描述”一词可知,所填成语需要作形容词修饰“描述”,再由后文可知,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对于语感的描述十分巧妙,故可填“精妙绝伦”。③处,第三段联系当下,强调当代语文教育家们对于语感的解释是富于变化,不断发展的,故可填“与时俱进”或“因人而异”。)(评分标准:每空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给分,有错别字不给分)19.(3分)第一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沼泽”的本义是水草丛生的泥泞地带,“语言的沼泽”突出了语感不易把握的特点。第二处引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像”意为这些句子有中国话的特点,也含有比较的意味。(评分标准:答对一处得1分,答对两处得3分)20.(4分)①第一句:语法错误。“浩荡”一般见于“浩荡的队伍”或“浩荡的水势”,不能用于“平原”,“平原”一般与“广阔”或“一望无际”等搭配。②第二句:语义错误。“尽管”表示的情况是一种事实,而“天塌下来”是假设的情况,应用“即使”或“就是”,表示假设。(由原文“吕叔湘先生从语言学的角度把语感具体化为语义感、语法感、语音感等”可知,在分析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出错的例子时,可以从语义、语法、语音等角度分析。“浩荡”在现代汉语中形容广阔、壮大或水势大,使用对象多为“水”“队伍”等事物,而“平原”应用“广阔、开阔”等形容词修饰,故“浩荡的平原”错在搭配不当,属于语法错误。“尽管”一词表示事情已经发生,而“天塌下来”是假设,应将“尽管”改为表示假设让步的连词,如“即使”或“就是”,故此处是近义词辨析错误,属于语义错误。)(评分标准:点出错误点1分,阐释错误1分)21.(6分)①穗头略微弯曲②纵然我不再年轻③高粱不仅承载着我们的乡情(每空2分)(①处,由前文的“穗头米黄”和后文“穗头半饱满”可知陈述对象是“穗头”,再由横线后的“低头”“弯”“沉重”可知所填内容是“穗头略微弯曲”。②处,从前文“我钻进了一片高粱地”和后文的内容“找回了童年的感觉。”可推知意思是我不再年轻,和“依然”搭配的关联词可用“纵然”或“尽管”。③处,由上一段最后“高粱曾经养活了我的乡亲”和后文表递进的关联词“还”和“承担民族精神”可知应填不仅承载着我们的Ê情。)22.(4分)①“它”是第三人称代词,用来指代某物,让人产生生疏感和隔阂感,不够亲切,文中用“高粱”显示了“我”对高粱的尊重,体现了“我”与高粱的亲密感。②反复写到“高粱”,表达了“我”对高粱的喜爱,也暗含了对童年时光的眷恋和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之情。(首先需要明确“它”是第三人称代词,称人以外的事物。作者在文中不使用“它”来指代高粱,说明作者不曾将高粱看作是外物,表明了“我”对高粱的喜爱与尊重,也表现出“我”与高粱之间的亲密关系。作者反复写到“高粱”,表明“我”将童年时光和故乡情结寄托在了“高粱”身上,也表达出了“我”对高粱的喜爱,体现出“我”对童年时光的无限怀念和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之情。)(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23.作文(60分)写作指导: 从材料来看,中心词是“素”,材料由钱钟书对“素”的理解和阐释,联系到生活中人们对“素”也有多种体会。“素”本义是“没有染色的绢”,后引申为“本色、白色,颜色单纯、不华丽”,语义还有“本来的、原有的,平时、向来”等义,由此可联系到“本色”“初心”“本真”等,因此,考生可以运用发散思维,从素衣素食的生活方式,素面朝天的审美趣味,怀真抱素的人格品德,安之若素的人生智慧等方面立意,也可以围绕“保持本色”“坚守初心”等方面进行立意。参考立意:素朴之美莫之能争保持本色,坚守初心朴素是最华丽的衣裳抛却物质浮华,走向精神朴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