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22290
大小:1.25 MB
页数:19页
时间:2024-09-03
《重庆市育才中学等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模拟考试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重庆育才中学高2025届高二(上)三校联考模拟考生物试题本试卷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1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请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单选题1.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蛋白质含量较低。正常脑脊液具有一定的压力,对维持颅压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脑脊液中含有的缓冲物质使其pH保持相对稳定B.脑脊液可以为脑部细胞提供营养,运输代谢废物C.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循环通路受阻会导致颅内压升高D.脑部细胞不能通过脑脊液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包括细胞内液(2/3)和细胞外液(1/3),其中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组成,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与细胞外液具有相同的功能,脑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详解】A、脑脊液是细胞外液,其中含有的缓冲物质使其pH保持相对稳定,A正确;B、脑脊液是脑部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可以为脑部细胞提供营养,运输代谢废物,B正确;C、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循环通路受阻会造成该部位渗透压增大,导致颅内压升高,C正确;D、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其中生活的细胞可以通过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故选D。2.机体的多种生命活动是在内环境中进行的。下列生理过程发生于内环境的是()A.葡萄糖在呼吸酶作用下分解B.胰高血糖素的合成与加工C.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菌 D.唾液中的溶菌酶分解细菌的细胞壁【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有:机体从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机体细胞分泌的物质如激素、分泌蛋白等;氧气、二氧化碳。【详解】A、葡萄糖在呼吸酶作用下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于内环境中进行的过程,A错误;B、胰高血糖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与加工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于内环境,B错误;C、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菌发生在内环境中,C正确;D、唾液不属于体液,属于体外,唾液中的溶菌酶分解细菌的细胞壁不发生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故选C。3.对神经纤维进行不同处理可能使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若用Na+通道阻断剂处理神经纤维后再给予一定的刺激,则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A.B.C.D.【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解】使用Na+通道阻滞剂,电刺激后Na+不能内流,不会产生动作电位,C正确,ABD错误。故选C。4.如图表示一个离体神经元及其部分放大示意图,该神经元某处受到了一次适宜强度的刺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已兴奋部位和邻近的未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使①和②处出现局部电流B.图中兴奋部位的细胞膜对Na+有通透性,对其他分子和离子无通透性C.图中未兴奋部位膜外Na+浓度比膜内低,K+浓度比膜内高D.图中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细胞体→③→④→轴突末梢【答案】A【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在神经纤维上,兴奋可以由兴奋点向未兴奋点双向传递。【详解】A、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图中已兴奋部位和邻近的未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使①和②处出现局部电流,A正确;B、图中兴奋部位的细胞膜对Na+有通透性,对其他分子和离子也有通透性,B错误;C、图中未兴奋部位膜外Na+浓度比膜内高,K+浓度比膜内低,C错误;D、图中神经元是离体的,离体神经元上兴奋双向传递,故图中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细胞体→③→④→轴突末梢或者细胞体←③←④←轴突末梢,D错误。故选A。5.科学家最早在海马突触中发现突触后神经元合成的一氧化氮(NO)能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引起谷氨酸(Glu)持续释放,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这被认为是生物体学习和记忆的基础机制。下图为NO参与上述神经调节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Glu持续释放是正反馈调节的结果B.NO和Glu以相同方式运出细胞C.该实例说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双向的D.使用Ca2+通道蛋白抑制剂有助于提高记忆力【答案】A【解析】【分析】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小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这种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详解】A、Glu释放可以引起NO释放,NO释放又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使其释放Glu,因此Glu持续释放是正反馈调节的结果,A正确;B、NO是气体,通过自由扩散出细胞,结合图示可知,Glu以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B错误;C、该实例不能说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双向的,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神经递质由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C错误;D、结合图示可知,Ca2+浓度升高可激活NOS的活性,促进NO释放,一氧化氮(NO)能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引起谷氨酸(Glu)持续释放,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这被认为是生物体学习和记忆的基础机制,故使用Ca2+通道蛋白抑制剂会降低记忆力,D错误。故选A。6.用狗做实验发现,食物尚未进入胃内甚至没有食物就可引起胃液分泌,称为头期胃液分泌。该过程受神经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的共同调控,如图所示。其中胃泌素是一种激素,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头期胃液分泌的反射中枢不可能是大脑皮层B.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只有胃泌素C.胃泌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胃腺细胞,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头期胃液分泌的调控说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胃腺细胞可直接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即作为反射弧中的效应器;也可以通过神经调节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通过胃泌素调控胃腺细胞,即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详解】A、据图无法得知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因此反射中枢可能是大脑皮层,A错误;B、据图可知,胃液分泌过程受神经调节和神经一体液调节的共同调控,因此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可以是胃泌素,也可以是神经递质,B错误;C、胃泌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胃腺细胞,该过程没有神经系统的参与,属于体液调节,C错误;D、由图可知,头期胃液分泌的调控过程受神经调节和神经一体液调节的共同调控,传出神经作用于胃窦G细胞,促进其分泌胃泌素,胃泌素作用于胃腺细胞,从而调控胃液的分泌,说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作用,D正确。故选D。7.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酒文化,但是过量饮酒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饮酒过多后感觉口渴,其原因可能乙醇能抑制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B.机体过量饮酒后会出现呼吸急促的现象,可能与小脑呼吸中枢暂时紊乱有关C.空腹饮酒容易导致血糖浓度下降,可能是酒精能够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D.过量饮酒后经常语无伦次,其原因是酒精影响了大脑皮层的言语区【答案】B【解析】 【分析】人脑的言语区包括W区为书写性语言中枢;V区为视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伤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自己却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思想。酒精会麻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毒害人的心脏和血管,使脑处于过度兴奋或麻痹状态,并导致神经衰弱。【详解】A、饮酒过多后感觉口渴,其原因可能是乙醇能抑制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尿量增多,机体大量失水,导致渗透压升高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觉,A正确;B、机体过量饮酒后会出现呼吸急促的现象,可能与脑干呼吸中枢暂时紊乱有关,B错误;C、胰高血糖能够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进而表现为升高血糖,空腹饮酒容易导致血糖浓度下降,可能是酒精能够抑制胰高血糖素,C正确;D、过量饮酒后经常语无伦次,其原因是酒精影响了大脑皮层的言语区,即S区的功能受到影响,D正确。故选B。8.肾上腺糖皮质激素(GC)是一种免疫抑制剂,由肾上腺皮质分泌,本质为类固醇。如图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其中CRH和ACTH为相关腺体分泌的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受外界刺激时,GC的分泌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调控B.应激状态下,GC分泌增多,此过程中下丘脑作为效应器参与活动C.GC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靶细胞,与细胞内相应受体结合传递信息D.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若长期服用GC,需要间断补充ACTH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GC的分泌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调控,GC分泌属于分级调节,并且GC过多会限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详解】A、由图可知,受外界刺激时,刺激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于下丘脑,下丘脑分泌激素通过分级调节促进GC的分泌,所以GC的分泌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调控,A正确;B、应激状态下,首先通过神经调节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下丘脑分泌CRH,下丘脑在该神经调节中作为效应器参与活动,B正确;C、GC本质为类固醇,所以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入靶细胞,与细胞内相应受体结合传递信息,C错误; D、ACTH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发育,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若长期服用GC,需要间断补充ACTH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D正确。故选C。9.2022年1月,科学家宣布在脂肪组织中发现了胰岛素之外的第二种快速降糖激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GF1,本质为蛋白质)。该激素和胰岛素一样都能通过抑制脂肪分解来调节血糖,但具体作用途径不同。此外,FGF1还具有增强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的效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FGFI可通过与脂肪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抑制脂肪分解,进而降低血糖B.FGF1可能是通过增加胰岛素受体的量来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C.FGF1的发现可为胰岛素抵抗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D.可通过口服FGFl来治疗糖尿病【答案】D【解析】【分析】1、关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机制:①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刺激其分泌胰岛素,这是体液调节。②血糖通过作用于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通过下丘脑发出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这是神经调节。2、关于血糖调节机制:血糖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多,这是体液调节,然而胰岛素分泌增多,既含有神经调节,也含有体液调节,因此血糖调节机制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详解】A、脂肪细胞膜上有FGF1的受体,通过FGFI与脂肪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抑制脂肪分解,进而降低血糖,A正确;B、FGF1可能是通过增加胰岛素受体的量来增强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的,B正确;C、FGF1可以降低血糖,可为胰岛素抵抗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C正确;D、FGFl化学本质本质为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D错误。故选D。10.研究人员发现,夜间过多光源暴露会显著增加糖尿病等代谢疾病风险,同时还发现在蓝光刺激下,空腹小鼠食用葡萄糖后的血糖浓度上升幅度显著高于红光刺激的小鼠。进一步检测发现,蓝光照射后并不会影响小鼠体内与血糖平衡有关的激素含量以及营养物质的变化。下图为光暴露对代谢影响的可能机制。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鼠可能对蓝光较敏感,但对红光不敏感,导致实验结果有显著差异B.“光暴露”使血糖浓度上升可能是因为支配脂肪组织的交感神经受抑C.蓝光通常会让人感觉凉爽极可能和棕色脂肪组织产热量减少密切相关D.上述研究体现出稳态的维持依赖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兴奋传导的过程: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详解】A、由题意可知,蓝光刺激下,空腹小鼠食用葡萄糖后的血糖浓度上升幅度显著高于红光刺激的小鼠,从而推测小鼠可能对蓝光较敏感,但对红光不敏感,导致实验结果有显著差异,A正确;B、夜间“光暴露”引发血糖上升水平程度高于对照小鼠,由图可以看出PVN区域的神经元兴奋后传到交感神经,进而作用于棕色组织脂肪,促进产热,现在产热变少说明此过程被抑制,支配脂肪组织的交感神经受抑制后,推测棕色脂肪细胞对葡萄糖摄取量降低,进而血糖升高,B正确;C、蓝光刺激下,可以激活感光细胞,通过神经调节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减弱了棕色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进而使产热减少,感觉凉爽,C正确;D、上述研究主要是通过反射弧进行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体现神经调节能影响代谢,并未体现内分泌系统作用,D错误。故选D。11.信息分子是指生物体内、外具有调节细胞生命活动作用的化学物质。下图是有关信息分子发挥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信息分子A一般需囊泡运输,释放后需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才能进入突触后膜B.信息分子C作为体液中的信息分子具有调节血浆pH的作用C.寒冷环境下,交感神经分泌的信息分子B可直接控制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的激素增多,以增加机体产热D.信息分子D、E发挥作用后就失活【答案】A【解析】【分析】1、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2、体液调节: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可借助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详解】A、信息分子A为神经递质,一般需囊泡运输,释放后需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不进入突触后膜,A错误;B、信息分子C是二氧化碳,作为体液中的信息分子具有调节血浆pH的作用,B正确;C、冷环境下,交感神经分泌的信息分子B可直接控制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的激素增多,以增加机体产热,C正确;D、信息分子D、E为激素,发挥作用后会失活,D正确。12.下列有关免疫细胞细胞膜上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成熟的B淋巴细胞膜上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受体分子是抗体B.细胞毒性T细胞可识别被感染的细胞、癌细胞和异体细胞C.树突状细胞细胞膜上有多种抗原的受体以便呈递不同抗原D.记忆细胞能识别特定抗原的物质基础是其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答案】A【解析】【分析】抗体是免疫活性物质,由浆细胞分泌,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其细胞膜上有多种抗原的受体以便呈递不同抗原。 【详解】A、成熟的B淋巴细胞能合成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受体分子,即抗体分子,而非成熟的B淋巴细胞膜上存在抗体,A错误;B、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识别并结合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以及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B正确;C、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其细胞膜上有多种抗原的受体以便呈递不同抗原,C正确;D、记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记忆细胞能识别特定抗原的物质基础是其细胞膜表面的受体,D正确。故选A。13.猴痘患者的症状与天花类似。天花已不复存在,猴痘依然在肆虐。猴痘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发生如图所示的免疫反应(X为有关物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细胞毒性T细胞需要两信号才能被激活B.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导致靶细胞解体死亡不受基因控制C.图示过程不能完全清除猴痘病毒,若要彻底消灭,需要借助体液免疫D.接种疫苗旨在使机体建立图示特异性免疫路径【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可知,X为靶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结合,可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详解】A、细胞免疫中病原体侵入靶细胞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这一变化信号,之后开始分裂并分化,因此细胞毒性T细胞只需要被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就会被激活,A错误;B、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导致靶细胞解体死亡属于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B错误;C、猴痘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猴痘病毒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故被猴痘病毒感染时,机体会启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因此图示过程(细胞免疫)不能完全清除猴痘病毒,若要彻底消灭,需要借助体液免疫,C正确;D、图示免疫反应为细胞免疫,而接种疫苗旨在使机体获得体液免疫,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D错误。故选C。14.艾滋病是由于感染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HIV属于RNA病毒,可以在培养基上生长B.FG段,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体液免疫几乎不受影响C.HIV可在辅助性T细胞内增殖,在CD段,HIV的增殖速度大于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速度D.HIV与宿主细胞的结合依赖HIV细胞质膜表面的蛋白质【答案】C【解析】【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简称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HIV侵入人体后通常可以潜伏2~10年甚至更长时间。期间,HIV会经历迅速增殖,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免疫系统分泌抗HIV的抗体,这也是目前HIV检测的重要依据。直到艾滋病病发时,机体仍会继续分泌该抗体。但是,随着病毒的复制,T细胞的数量持续下降,免疫系统的功能减退,感染者出现淋巴结肿大、发热、体重下降等临床症状。最终患者死于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详解】A、HIV属于RNA病毒,无细胞结构,只能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增殖,无法在培养基上生长,A错误;B、人体感染HIV后体内辅助性T细胞浓度在FG段下降,辅助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重要作用,FG段,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均大大下降,B错误;C、HIV可在辅助性T细胞内增殖,CD段,体内HIV逐渐增多,而辅助性T细胞逐渐减少,在CD段,HIV的增殖速度大于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速度,C正确;D、HIV为病毒,无细胞结构,D错误。故选C。15.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B.过敏反应一般来的快去的也快,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损伤C.人体在首次接触过敏原时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D.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都是免疫能力不足引起的疾病。【答案】AB【解析】【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详解】A、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功能过强的表现,A正确;B、过敏反应一般来的快去的也快,通常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损伤,B正确;C、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在首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过敏反应,C错误;D、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属于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疾病,而免疫缺陷病都是免疫能力不足引起的疾病,D错误。故选AB。二、非选择题16.为研究神经的兴奋传导,研究人员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剥制了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图甲)。将该标本置于合适的溶液中,它可以保持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二的突触前膜为传出神经元的细胞质膜,则突触后膜可表示为________的细胞质膜。(2)当轴突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结构①________会往突触前膜移动,在结构①内储存了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突触前膜以________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该过程______(消耗/不消耗)能量。神经递质经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的②________特异性结合,增加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该神经递质为________(兴奋性/抑制性)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后的去向有________(3)在突触后膜上,信号转化为________,突触后膜与兴奋性神经递质结合后会产生如图三所示的电位变化。其中,bc段________内流,产生动作电位:ce段________外流,恢复静息电位。将神经纤维置于稍低浓度的Na+溶液中,c点________(上移/下移)。【答案】(1)肌肉或腺体(2)①.突触小泡②.胞吐③.消耗④.受体⑤.抑制性⑥.被降解或回收(3)①.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②.Na+③.K+④.下移【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弧只有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导过程:轴突末端兴奋,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透性发生改变,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小问1详解】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若图二的突触前膜为传出神经元的细胞质膜,则B细胞可表示为肌肉或腺体细胞,则突触后膜可表示为肌肉或腺体细胞的细胞质膜。【小问2详解】由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可知,当轴突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①]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向突触前膜移动,在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胞吐的过程是需要消耗能量的。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增加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使静息电位增大,此时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故该神经递质为抑制性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降解或回收。【小问3详解】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图中bc段为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中,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ce段处于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此时K+通道大量开放,膜内K+大量涌入膜外造成的,将神经纤维置于稍低浓度的Na+溶液中,c点(动作电位)将下移。17.下图是人体内环境自稳态的部分调控简图,其中A~E表示相应器官,a~f表示相应物质,①~⑧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激素a通过促进_____________、促进_____________、促进糖类转化成甘油三酯、某些氨基酸等发挥降血糖作用。除该激素外,还有_____________(填字母)分泌的激素共同参与维持血糖平衡。(2)剧烈运动时,人体维持血糖水平稳定的调节路径除①→②→③外还有_____________。该过程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加并作用于胰岛B细胞抑制胰岛素分泌,其生理学意义是既防止血糖浓度过低,又_____________。(3)当环境温度下降时,骨骼肌战栗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另外,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也会增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超过一定浓度后会抑制图中结构_____________(填字母)的活动,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_____调节。(4)如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下,人体的散热量会_____________(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产热量,核心区温度降低会影响到脑部功能,严重时会导致人意识会模糊,反而感觉到热,此时皮肤下毛细血管应处于_____________状态。【答案】(1)①.葡萄糖氧化分解②.合成糖原③.B、C(2)①.④→⑤→⑥→②→③:④→⑤→⑦→⑧②.满足剧烈运动对能量的需求(3)①.增加产热②.A、D③.负反馈(4)①.大于②.舒张【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题图中涉及到血糖调节、体温调节,A为内分泌腺的枢纽,故为下丘脑,B分泌的两种激素可调节血糖,故为胰腺分泌激素a是胰岛素,b是胰高血糖素;c能调节体温和血糖浓度,故为肾上腺素,C为肾上腺;D可分泌促激素调节甲状腺,故为垂体;E分泌甲状腺激素为甲状腺。【小问1详解】图中激素a是胰岛素,胰岛素的作用是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人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除了胰岛素外,B胰腺中的胰岛A细胞还可以分泌胰高血糖素,C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共同参与维持血糖平衡。【小问2详解】 剧烈运动,代谢加快,机体通过①②③途径可以升高血糖,也可以通过④→⑤→⑥→②→③血糖含量降低刺激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含量上升;④→⑤→⑦→⑧血糖含量也会通过神经系统刺激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使得血糖升高;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激素,剧烈运动对能量的需求较高,为防止血糖浓度过低,满足剧烈运动对能量的需求,机体会抑制胰岛素分泌。【小问3详解】当环境温度下降时,骨骼肌战栗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的恒定。甲状腺激素调节中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因此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超过一定浓度后会抑制图中结构A(下丘脑)、D(垂体)的活动,使其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及促甲状腺激素减小,进而维持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小问4详解】如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下,人体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体温会降低,散热量大于产热量。核心区温度降低会影响到脑部功能,严重时会导致人意识会模糊,反而感觉到热,此时皮肤下毛细血管应处于舒张状态,散热增加。18.正常人感染病原体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激素a为___(填名称),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这种调节方式为___,其意义是可以放大激素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图中的甲细胞接受的信息分子为___。(2)高温持续期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___增加。该激素的作用是促进___,从而减少尿量。人体中多种激素需要不断地合成和分泌,原因是___。A.激素发挥作用后就失活B.激素发挥作用后会被回收C.激素发挥作用后会失活或回收(3)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 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分组处理方式结果甲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发热乙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退热丙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退热丁___发热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为___。【答案】18.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②.分级调节③.神经递质19.①.释放抗利尿激素 ②.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③.A20.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②. M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如果外界条件寒冷,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小问1详解】图中下丘脑分泌激素a,激素a作用于垂体,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垂体调节甲状腺分泌,此调节方式是分级调节。图中甲细胞接受神经末梢的调控,神经末梢释放的是神经递质。【小问2详解】高温持续期人体会出现脱水,此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激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故激素需要不断合成和分泌,故选A。【小问3详解】 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破坏下丘脑和是否使用M溶液,且实验设计中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因此,丁组的处理为下丘脑破坏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根据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为M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19.番鸭被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感染后,会造成免疫抑制并引发多种并发症,使养殖业遭受极大的经济损失。下图为番鸭肠黏膜免疫应答的部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当MDRV病毒进入番鸭消化道后,消化道中的胃酸等物质会抵御部分病毒,这属于番鸭免疫系统的___功能。(2)Th1细胞主要激发___免疫,请用“文字和箭号”将下面免疫过程图补充完整___。(3)抗体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二次免疫时合成并分泌抗体的细胞是___抗体在该细胞的___(填细胞器)中合成,抗体分子从合成到分泌出细胞共跨过___层生物膜.(4)Th2细胞接受抗原信息刺激后,其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___结合,分泌细胞因子,该过程主要激发___免疫,当MDRV病毒再次进入番鸭组织液时,番鸭的免疫系统能迅速清除病毒的原因是___。【答案】19.免疫防御20.①.细胞免疫②.21.①.氨基酸②.浆细胞③.核糖体④.022.①.B细胞②.体液③.记忆B细胞被MDRV病毒直接刺激时,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抗体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解析】【分析】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作特异性免疫。【小问1详解】 当MDRV病毒进入番鸭消化道后,消化道中的胃酸等物质会抵御部分病毒,这是机体第一道防线对病毒的抵御功能,属于番鸭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小问2详解】结合图示可知,Th1细胞主要识别靶细胞,并与靶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引发细胞免疫功能,该免疫过程可表示如下:【小问3详解】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二次免疫时合成并分泌抗体的细胞依然是浆细胞,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因此,抗体分子是在该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抗体作为分泌蛋白,其分泌过程是通过胞吐过程实现的,因而从合成到分泌出细胞共跨过0层生物膜.【小问4详解】Th2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其接受抗原信息刺激后,其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同时分泌细胞因子,该过程主要激发体液免疫,当MDRV病毒再次进入番鸭组织液时,记忆B细胞被MDRV病毒直接刺激时,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抗体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该过程产生的抗体多且表现迅速,因而番鸭的免疫系统能迅速清除病毒。20.水稻的育性由一对等位基因M、m控制,基因型为MM和Mm的个体可产生正常的雌、雄配子,基因型为mm的个体只能产生正常的雌配子,表现为雄性不育,基因M可使雄性不育个体恢复育性。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基因M与雄配子致死基因A、蓝色素生成基因D一起导入基因型为mm的个体中,并使其插入到一条不含m基因的染色体上,如图所示。基因D的表达可使种子呈现蓝色,无基因D的种子呈现白色。该方法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大量培育不含转基因成分的雄性不育个体。(1)基因型为mm的个体在育种过程中作为_________(填“父本”或“母本”),该个体与育性正常的非转基因个体杂交,子代可能出现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2)图示的转基因个体自交,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其中雄性可育(能产生可育的雌、雄配子)的种子颜色为_______。F1个体之间随机授粉,得到的种子中雄性不育种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 ,快速辨别雄性不育种子和转基因雄性可育种子的方法是_________。(3)若转入的基因D由于突变而不能表达,将该种转基因植株和雄性不育植株间行种植,使其随机授粉也能挑选出雄性不育种子,挑选方法是_______。但该方法只能将部分雄性不育种子选出,原因是___________。因此生产中需利用基因D正常的转基因植株大量获得雄性不育种子。【答案】①.母本②.Mm、mm③.ADMmm:mm=1:1④.蓝色⑤.3/4⑥.若所结种子为蓝色则为转基因雄性可育,白色为雄性不育⑦.选择雄性不育植株上所结的种子⑧.转基因植株也能结出雄性不育的种子【解析】【分析】根据题意,正常可育的非转基因雄性个体有MM、Mm,正常可育的非转基因雌性个体有MM、Mm、mm;图中转基因个体为ADMmm,A为雄配子致死基因,基因D的表达可使种子呈现蓝色,基因M可使雄性不育个体恢复育性,据图分析,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为m、ADMm,该个体若作为父本,产生的可育配子为m,作为母本,产生的可育配子为m、ADMm,据此分析。【详解】(1)根据题意,基因型为mm的个体只能产生正常的雌配子,表现为雄性不育,故mm的个体在育种过程中作为母本,该个体与育性正常的非转基因个体即MM和Mm杂交,子代可能出现的基因型为Mm、mm。(2)据分析可知,若转基因个体为ADMmm作为父本,产生的可育配子为m,作为母本,产生的可育配子为m、ADMm,故该转基因个体自交,F1的基因型为mm、ADMmm,比例为1:1,其中mm为雄性不育,ADMmm为雄性可育,由于基因D的表达可使种子呈现蓝色,故雄性可育种子颜色为蓝色。F1的基因型为mm、ADMmm,mm为雄性不育,ADMmm为雄性可育,F1个体之间随机授粉,则杂交组合有mm(♀)×ADMmm(♂)、ADMmm(♀)×ADMmm(♂),前者产生的子代都是mm(雄性不育),后者产生的子代有mm(雄性不育):ADMmm(雄性可育)=1:1,故得到的种子中雄性不育种子所占比例为1/2+1/2×1/2=3/4,且雄性可育个体都含D,表现为蓝色,故若所结种子为蓝色则为转基因雄性可育,若为白色则为雄性不育,该方法可用于快速辨别雄性不育种子和转基因雄性可育种子。(3)若转入的基因D由于突变而不能表达,将该种转基因植株ADMmm和雄性不育植株mm间行种植,随机授粉,则根据(2)题分析可知,mm上产生的种子都是mm(雄性不育),ADMmm上产生的种子有mm(雄性不育):ADMmm(雄性可育)=1:1,故在雄性不育植株上结的都是雄性不育种子,但该方法只能将部分雄性不育种子选出,因为转基因植株上也能结出雄性不育的种子,因此生产中需利用基因D正常的转基因植株大量获得雄性不育种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