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454235
大小:33.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3-06-20
《化学与武器-化学武器的防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化学与武器—化学武器防护人类应用有毒的化学物质由来已久,包括生产斗争和从事战争。远古时期,人们为了生存,燃烧未干的木材或湿草产生刺鼻的浓烟,将藏匿在深穴岩洞中的野兽熏出,然后猎取而食。后来,人们将这种方法用于战争,以对付敌人。几乎任何人都不会认为战争是一种有价值的人类活动,但是一旦战争爆发,人人都希望取得胜利。化学在武器和防御物两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化学武器拥有以毒性杀伤人畜,不损坏设备器材;中毒途径多;杀伤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价值较低等一系列优点。在多次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中夺走了无数人的性命,因此化学武器的防护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一、化学武器防护概述在战争中以毒性杀伤人、畜和破坏植物的化学物质叫毒剂。装有毒剂的武器、器材统称为化学武器。化学武器通过包括窒息、神经损伤、血中毒和起水疱在内的令人恐怖的反应杀伤人类。化学武器素有“无声杀手”之称。它包括装有各种化学毒剂的化学炮弹、导弹和化学地雷、飞机布洒器、毒烟施放器以及某些二元化学炮弹等。顾名思义,化学武器防护即对于化学武器的防护手段。二、化学武器的发展历程
1在中外战争史中,使用有毒物质作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毒箭。另一种就是能造成刺激性有毒烟雾的燃烧器具。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即主要运用天然的有毒物质产生作用,而且带有或装有有毒物质的器具和使用的方法也很原始,因此充其量只能称为化学武器的萌芽。真正意义上的化学武器还是在近年化学工业产生和发展之后。化学武器作为一种全新的武器并大规模的使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其始作俑者,就是被称为“战争魔鬼”的德国著名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位于比利时的伊泊尔地区。德军于1915年4月22日在比利时伊珀尔战线前沿6公里正面上,预先布设约6000具装有氯气的吹放钢瓶,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向英法联军阵地吹放。由于对方毫无戒备,约15000人中毒,其中近5000人死亡,阵地被突破8~9公里,开了化学战的先例。一战中交战国共生产毒剂约15万吨,其中大部分用于战场,使用化学武器共造成130万人伤亡,其中9万人死亡;涉及氯气、光气、双光气(“绿十字”毒剂)、氨气、芥子气等40多种毒剂。因毒剂中毒伤亡130多万人,占整个战争人员伤亡总数的4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美军侵朝和侵越战争、两伊战争等战争中都曾多次大量使用或策划使用过化学武器。使用其毒气种类有芥子气、二苯氯砷和光气等糜烂性、刺激性、窒息性毒剂。
270年代以来,化学武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一是局部地区化学武器使用频繁;二是化学武器以惊人的速度向世界扩散。与核武器、生物武器相比,它的研制、装备费用和所需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几乎所有具备化工工业的国家都能生产,因此,倍受一些无力研制和生产核武器、生物武器的不发达国家的青睐,被世人称作“穷国的原子弹”。联合国于1993年在巴黎签署了《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销毁公约》。三、化学武器的使用化学武器一般有毒剂炮弹、炸弹、导弹、火箭弹、航空布洒器、地雷、手榴弹和毒烟罐等,毒剂弹又可分为暂时性毒剂弹和持久性毒剂弹。施放方法化学武器的施放方法有三种,即爆炸分散法、热分散法和布洒法。化学武器的袭击方式化学武器的袭击,可根据不同作战目的采用不同方式,一般有杀伤性化学袭击、扰乱性化学袭击和迟滞性化学袭击三种。化学武器具有常规武器不具有的大杀伤力等一系列优点,但由于使用时受气候、地形、战情等的影响使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同核武器和生物武器一样,化学武器也是可以防护的。
3其防护措施主要有:探测通报、破坏摧毁、防护、消毒、急救。探测通报。采用各种现代化的探测手段,弄清敌方化学袭击的情况,了解气象、地形等,并及时通报。因此使化学武器防护成为可行性的防护手段。四、化学武器的入侵方式毒剂进入人体的途径叫中毒途径。分三种:吸入中毒、接触中毒和施入中毒毒剂可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伤口、消化道使机体中毒。不同的中毒途径对人员的伤害程度有很大差别,通常同一种毒剂在不同的中毒途径条件下,对人员伤害严重程度的顺序是:呼吸道>眼睛、伤口>消化道>皮肤。五、化学武器的防护从毒剂侵入人体的染毒途径可以推测,对化学武器的防护的最根本的原则,应是阻隔毒剂侵入人体的多种途径,并紧急撤离染毒区救治。对化学武器的防护是为了避免和减少遭受化学武器袭击的人员伤害,在人防部门领导下,加强平时的防护准备,做好防护、消毒、急救等工作,对保护人民、提高城市的整体防护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一)观察与侦察及时发现敌人使用化学武器,迅速采取防护措施就能避免受毒剂伤害。除使用专业装备、器材进行侦察报知外,还可从下述种种迹象来判断化学袭击。
4如飞机布洒毒剂、昆虫动植物出现异常反应、人员有异常感觉应立即采取防护措施,并进一步观察、侦察。总结起来即“听嗅看侦”。(二)正确防护在判明敌人可能进行化学袭击后,要积极作好防护准备,不失时机地采取防护措施。1.敌化学袭击时的防护一是利用有密闭、滤毒通风等防护设施的工事进行集体防护,一是利用个人防护器材进行个人防护。2.通过染毒地域的防护通过染毒地域前要作好各项防护准备,按规定要求穿戴好个人防护器材如防毒面具、防毒衣、防毒斗篷、靴套、手套、雨衣或用自制器材、就便材料等。3.在染毒地域内的防护当需要在染毒地域内停留时,必须严格按规定戴好防护器材,尽量避免与染毒物品接触。条件允许时,应对人员经常活动区域进行消毒。(三)消毒对毒剂的消毒就是采用某种方法使毒剂失去毒性或从染毒的人或物上除去毒剂而免受伤害的措施。1.消毒方法常用消毒方法有自然消毒法、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法三种。自然消毒法:对暂时性毒剂染毒的物资、服装等放在通风处,利用风吹日晒雨淋等自然因素,使毒剂自然蒸发随风散去或让雨水将毒剂冲去等。
5物理消毒法:包括吸附、清洗、掩盖、铲除等方法去除或隔离毒剂。化学消毒法:利用化学物质与毒剂作用,使毒剂转变为无毒物质或毒性很小的物质。此种方法与自然消毒法和物理消毒法有本质上的不同,它是彻底的消毒方法。2.常用消毒剂化学消毒剂就是利用化学反应破坏毒剂毒性的物质。主要有以下几类:含有效氯化合物:它们具有很强的氧化、氯化能力,可用来对糜烂性毒剂和V类毒剂消毒。其中次氯酸盐类有:次氯酸钙、漂白粉等;氯胺类有:氯胺、二氯胺等。碱性化合物:主要用于对沙林、梭曼类毒剂消毒。强碱还能破坏路易氏气。强碱类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弱碱:氨水;碱性盐类:碳酸钠、碳酸氢钠等;有机碱类:乙醇胺等。氧化剂:重铬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六、化学武器的个人防护利用防护器材进行的防护。此时正确的行动,应该是在及时保护自己的同时,采取各种方法向有关人员报警。要从化学武器的入侵途径来阻止化学武器的侵害,个人防护主要包括:(一)呼吸道防护。
6配有面具的人员应立即闭眼、停止呼吸,将面具迅速准确地戴好,在睁眼前要呼一口气;没有面具的人员可自制浸水、浸碱和包土颗粒的口罩、纱布、毛巾、帽子、手帕、衣服等简易器材防护呼吸道。(二)皮肤防护除了穿戴制式防毒衣外,还可利用就便器材进行防护,如需要通过染地域时,可利用雨靴对腿部进行防护,也可捆扎塑料布、帆布或毯子进行防护。若要通过染毒树林,可利用雨衣、油布等隔绝材料对全身进行防护。这对神经性毒剂和糜烂性毒剂的侵袭尤为重要。(三)眼睛防护在没有面具的情况下,可用自制简易防毒眼镜、改制的防风眼镜等对眼睛进行防护。这对任何一种毒剂的侵袭都是必须的。(四)服药预防。某些神经毒剂,目前可以通过药物预防。在采取了上述防护措施后,应尽快朝迎风方向,避开洼地、丛林,离开染毒区。七、化学武器的集体防护集体利用人防工程进行的防护。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应该参与如下行动:(一)撤离组织染毒区人员进入人防工程进行防护。集体防护工程种类很多,如地道、掩蔽部、地下室等,或迅速组织撤离至安全区,安全区一般在逆风方向的高处。(二)
7消毒先用棉花和干净土块吸去皮肤上的毒剂液滴(吸擦时应防止染毒面积扩大),然后用专用的消毒药液擦拭消毒。没有专用消毒液时,也可用小苏打、肥皂水或大量清洁水冲洗。消毒越及时,效果越好。紧急情况下,冲洗眼、鼻、口可用大量清水或2%的小苏打水。此外,还必须组织人员对服装、水、食物、道路、建筑物进行消毒。(三)急救对中毒人员应按“先自救,后互救”的原则,根据中毒情况采取不同的救护措施。将中毒人员撤离现场,放置在能吸入新鲜空气的区域。保持中毒人员的安静、温暖。如有昏迷不醒的应该注射强心剂,不可用人工呼吸法,及时护送到医院急救。八、化学事故的防护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从报纸或广播中,得到许多由于化学危险品造成的集体中毒、大爆炸、燃烧的信息。从表面上看,往往是突然的、防不胜防的,尤其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遗留在我国境内的一些危险化学武器,近些年来不断有遗留化学武器发现的报道,而且伴随着一定数量的人民伤亡。对普通化学危险品的使用、贮存、运输,只要按照科学的、规范的规则、程序进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一旦发生化学事故,我们又该怎样进行个人防护呢?正确的防护包括个人防护和集体防护。一旦确定或者怀疑化学毒气泄漏时,在及时防护好自己的同时,应采取各种方法向有关人员报警。(一)个人防护
81.首先要了解自己学习、工作或居住地周围的地形、地貌、工厂和单位,注意附近可能存在的毒物和危险品的种类,了解它们泄漏、爆炸、污染后可能产生的后果。有针对性地准备好防护器材、药物。2.了解和学会毒物和危险品泄漏、污染的判定方法,随时根据“听、嗅、看、侦”作出判断。3.一旦发现毒物和危险品泄漏和污染,先自救,采取全面防护措施,尽快撤离危险区,并进行消毒。(二)集体防护1.组织撤离。救护人员应注意自身防护,进入现场必须穿着防护器材,控制毒物来源,阻断外溢,组织群众进行疏散。尽快将中毒者救离中毒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解开衣襟,脱去污染衣帽,使毒物不再进入体内。保持呼吸畅通,如呼吸困难立即供氧;呼吸停止,进行人工呼吸;心跳骤停,则进行胸外心脏按摩。2.进行消毒。毒物污染皮肤,要用温水或清水彻底冲洗,有条件可用弱酸性或弱碱性水冲洗,特别注意皮肤褶皱处。毒物进入消化道,若中毒者神志清醒,可用压舌板刺激咽部及舌根引吐,反复进行。误服强酸或强碱中毒不宜引吐,应先洗胃,绝不能用强酸或强碱中和,可服牛奶和蛋清。中毒者昏迷时,一边急救,一边送医院。解毒药的使用,在医院或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抢救过程中对中毒者应注意保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