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天津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1~2022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试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祝同学考试顺利!第Ⅰ卷(共24分)一、(16分)1.下列各句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他没回答,脸胀得像个关公,讷(nà)讷半响,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B.“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shū)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C.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躁无味的宣传,我们也不需要这样蹩(bì)脚不中用的宣传家。D.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记者穿梭于大街小巷,往返于城乡,用镜头和笔记录是非曲(qū)直、毁誉忠奸,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胀”应写作“涨”,“讷”应读作“nè”;B.“竟相”的“竟”应写作“竞”,“窸窸窣窣”的“窣”应读作“sū”;C.“枯躁”的“躁”应写作“燥”,“蹩脚”的“蹩”应读作“bié”。故选D。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国首颗私人卫星“风马牛”一号发射成功,据介绍,该卫星发射、研制和后期运行维护费用总投入接近五百万元人民币。B.某电视台的一档全新节目,让老戏骨和优秀配音人员同台角逐,一开播便深受广大电视观众所欢迎。C.遇事若不问个明白,就把自己心中的怒火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有可能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造成伤害。D.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将最为精细也最为神秘的文物修复工作呈现在观众眼前,重新燃起了人们对中国自古沿袭的“匠人精神”的热议和追捧。【答案】C
1【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语序不当,“该卫星的发射、研制”语序不当,改为“该卫星的研制、发射”。B.句式杂糅,“一开播便深受广大电视观众所欢迎”句式杂糅,“为……所欢迎”和“深受……欢迎”两个句式杂糅在一起,任意保留其一。D.搭配不当,“燃起……热议和追捧”搭配不当,把“燃起”改为“引发”。故选C。3.阅读下面文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老家的村子,曾是青瓦房的天下。我从小就生活在那片的青瓦房里。古老的村庄里的青瓦房,像一个个手挽着手的兄弟,肩并着肩的君子,地站立在条条或宽或窄的巷子两边,默默地收存着岁月的故事。青瓦房的记忆是温馨而美好的。巷子里有玩耍的孩童,闲聊的老人以及走村窜巷的呼郎客,让人心生踏实又温暖无比。院子里栽者桃树、杏树、苹果树,树枝上有的麻雀、相亲相爱的黄莺。A.摩肩接踵盈盈伫立喜怒哀乐自由自在B.摩肩接踵含情脉脉喜怒哀乐自由放任C.鳞次栉比含情脉脉悲欢离合自由自在D.鳞次栉比盈盈伫立悲欢离合自由放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摩肩接踵: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很拥挤。鳞次栉比:意思是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摩肩接踵”和“鳞次栉比”都形容紧靠着,但摩肩接踵不用来形容建筑。句中修饰“青瓦房”,选用“鳞次栉比”。盈盈伫立:意思是体态优美的女子长时间站立着。含情脉脉:是指饱含温情,默默地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感情。常用以形容少女面对意中人稍带娇羞但又无限关切的表情。“盈盈伫立”形容体态优美的女子长时间站立,与后面的“站立”重复,故选“含情脉脉”。喜怒哀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悲欢离合:意思是悲伤和欢乐,离散与团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喜怒哀乐”用来形容人的表情,不形容“故事”,此处选用“悲欢离合”。
2自由自在:意思是无拘无束﹑安闲舒适的样子。自由放任:意思是不加约束,任它自由发展。修饰树枝上的“麻雀”,主要表现其无拘无束,舒适等特征,选用“自由自在”。故选C。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七月既望”,“既望”的意思是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B.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左迁”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白居易因越职上书言事,触怒当朝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C.郁达夫,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语出《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D.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文学家、诗人和戏剧家。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浪漫主义诗人”错,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故选B。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社会情绪能力”是继“情商”之后,目前国际上脑研究的前沿课题和热点。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是不一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去我们认为,这些问题说教就可以解决,但其实不然,这些都与脑的发展基础相关。①人的智商一直是可以完善、可以发展的②而智商的高低,至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而不至于毁灭你的生活③只要你不断学习,知识就会长进,智商就会提高④你过得快不快乐,都取决于这五个方面⑤但社会情绪能力是决定人一生幸福的关键⑥社会情绪能力包括正确地评价自己、能了解别人的情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五个方面A.①②③⑤④⑥B①③②⑤⑥④C.⑥②③⑤④①
3D.⑥④⑤①③②【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衔接连贯的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由选项可知,①⑥其中一句为首句,而由前文“人的认知”内容来看,应首选①,故排除CD;③是对①智商的发展的条件说明,故紧随其后,②与③在内容上具有顺承关系,故紧随其后,⑤“但”是对②内容的转折,⑥④在描述内容上具有顺承关系,故先⑥后④。故选B。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得日或否或:或者B.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求学的人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D.金就砺则利就:接近【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或”,有时。句意:有时受到阳光的照射,有时没有。故选A。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吾尝终日而思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作《师说》以贻之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师不必贤于弟子D.吾从而师之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B.介词,在;连词,表目的,来;C.介词,比;D.代词,代指懂得道理的人;助词,的。
4故选C。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非能水也,而绝江河A.小学而大遗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C.侣鱼虾而友麋鹿D.明烛天南【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句意: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水”,名词动用,游泳。A.句意:小的方面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B.句意: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西”,名词作状语,向西。C.句意:以鱼和虾为伴侣,与麋鹿结交朋友。“侣”,意动用法,以……为侣。D.句意:(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烛”,名词动用,照亮。故选D。二、(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为学彭端淑
5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声非加疾也疾:劲疾。B.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性。C.卒于鲁也传之卒:死亡。D.越明年明年:第二年。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青,取之于蓝蜀之鄙,有二僧B.?以为轮以告富者C.水为之,而寒于水贫者语于富者曰D.吾尝终日而思矣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B.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C.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D.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劝学》一文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比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胜过老师,后辈可以超过前辈。B.《为学》一文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C.
6《劝学》与《为学》都谈学习之道,前者强调了积累、坚持、专一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之重要,后者也认为主观努力才是关键。D.《劝学》与《为学》两文的论证方法有异同,《劝学》以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为学》以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答案】9.C10.B11.B12.A13.(1)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3)(那些)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C.句意: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卒”:最终。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代词,靛青;助词,的。B.都是介词,把。C.介词,比;介词,对。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然而。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译: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是真的愚笨还是真的平庸了。“昏”为“吾资”谓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D;“之”作“学”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C;“而”是表承接的连词,其后不可断,可用于句首,应在其前断开,排除A。
7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比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胜过老师,后辈可以超过前辈”错误《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比喻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超越自我。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庸”,哪管;“其年之先后生于吾”,状语后置句。(2)“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古今异义词,地下的泉水;“用”,因为;“用心一也”,判断句;“一”,专一。(3)“昏”,愚笨;“限”,被局限;“……者,……也”,判断句。参考译文:劝学荀子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的衡量。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是因为它心思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子,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思浮躁。
8为学彭端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努力去做这件事,那么困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不做这件事,那么容易的事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那么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是真的愚笨还是真的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我才思敏捷,超过别人;如果摒弃而不用,那跟愚笨和平庸的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既然这样,那么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功用,难道是永远不变的吗?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穷和尚说:“我只要带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要雇船南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不能到南海,而穷和尚到了。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有才学,可以依赖而又不可以依赖;(那些)自以为聪明,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昏庸与愚钝,可以限制而又不可以限制;(那些)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第Ⅱ卷(共96分)三、(2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又呈吴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注】呈:呈送。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转须:反而更应该。甚:太。征求:指赋税征敛。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9C.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D.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15.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4.C15.(1)同情弱小,富有悲悯情怀。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老人打枣,还特意写诗劝慰吴郎对老人亲善,体现出诗人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2)关注社会,忧国忧民。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诗人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理解有误。这两句诗意思是: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还要插上篱笆。【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是“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本诗的具体内容作答,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只缘恐惧转须亲”的意思是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同情弱小的特点;“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这两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这两诗句表现了作者心忧天下的特征,答案可以结合这些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10【点睛】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1)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的描写,其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运用联想,体悟感情,定格形象。(3)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2.答题步骤步骤一: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特征。步骤二: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歌如何塑造形象的(分点说明、概括)。步骤三:概括形象的意义(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感情或蕴含的哲理)。16.补写出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①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②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③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④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⑤《短歌行》中比喻人生短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②.忆往昔峥嵘岁月稠③.樯橹灰飞烟灭④.凌万顷之茫然⑤.譬如朝露⑥.去日苦多【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摧”“折”“峥嵘”“稠”“樯橹”“凌”“顷”“譬”。四、(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11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国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说到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得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Rosegger,1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杈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再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2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大冷的日子,将在明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感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去郊外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有改动)1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与《故都的秋》相比,描写的主要内容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真诚的热爱。B.《故都的秋》饱含一种悲凉、清静之美;本文描写江南的冬天也隐含着这种情调,但近乎荒凉的风景掩盖不住精神的奢华。C.文中在描绘江南冬雨图时,远近结合,以动衬静,黑白的画面上点缀红黄的亮色,给人以既古朴又优雅的感受。D.文中写闽粤的冬天,突出了暖和的特点。一方面和江南的冬天形成了对比,另一方面也给“江南”界定了范围。E.作者做了一系列的对比,其中用德国的冬天与江南的冬景比较,说明德国的冬季与江南相同。18.作者描写江南的冬景,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先写北国冬天的生活?19.江南冬景的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20.《故都的秋》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北平秋天的特点,本文描写江南的冬景,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法,请点出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17.BE18.北国冬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19.①明朗和暖;②充满生机;③具有悠闲的境界;④江南的雪景富有诗意。20.本文以北国之冬的寒冷有劲,反衬江南之冬的温和可爱;以闽粤之冬的极和暖来反衬江南冬景的恰到好处;以德国散步正衬江南散步,进而侧面描写江南冬景宜人;引用诗句衬托江南雪景;以搁笔去散步,侧面描写冬景诱人。通过衬托,鲜明地表达了对江南冬景的喜爱。【解析】【分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的能力。
13B.“隐含着这种情调”“近乎荒凉的风景”错误,本文的情调是明朗、闲适,风景也是充满生机。E.“其中用德国的冬天与江南的冬景比较,说明德国的冬季与江南相同”错误。由原文“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得不多”可知,原文只是猜测,也只提到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和我们的江南差得不多。故选BE。【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写“江南的冬景”,却先从北国的冬天写起,一方面是为了引出下文江南的冬景;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北国和江南的冬景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突出江南冬景的不同,展现江南的特点,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从而表达出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可知,天气明朗和暖;结合“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可知,充满生机;结合“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杈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再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可知,具有悠闲的境界;结合“‘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可知,江南的雪景富有诗意。
14【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题干已提示手法为对比、衬托,解答时先要回归原文找到相关内容。第1段通过“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与第2段“但在江南,可又不同……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对比,突出江南之冬的温和可爱;第4段“这一种极南国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与第5段“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反衬江南冬景的恰到好处;第6段“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得不多。……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以德国散步正衬江南散步,进而侧面描写江南冬景宜人;第8段“‘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引用诗句衬托江南雪景;文章结尾“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以搁笔去散步,侧面描写冬景诱人。通过衬托,鲜明地表达了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五、(8分)21.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汉语中的热词层出不穷。请参照示例,从所给的两个词语中任选一个,说明该词有怎样的含义,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或时代精神。逆行者光盘行动[示例]秒杀:意思是瞬间击杀,引申为“以极快的速度抢购商品”,反映了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和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现实。【答案】逆行者:意思是反向行走的人,引申为面对危难时不顾个人安危、迎难而上的人。反映了在灾难或困境中坚守岗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时代精神。光盘行动:意思是吃光盘中食物的行动,引申为倡议珍惜粮食、反对浪费的行动。反映了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社会风气。
15【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的能力。解释新词,重在解释其现代意义。本题需要根据示例,在解释词语含义之后,指出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分析例句,明确本义,然后是现在的引申义,最后是反映的时代精神等。“逆行者”,先解释词的本意,再重点介绍词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反方向行走的人。引申为面对危险、灾难,不是逃跑,而是迎难而上。时代精神,一般结合奉献、勇敢、坚守等分析。“光盘行动”,此新词由两个词语组合而成,“光盘”的本意就是使盘子光的意思。那么现在引申为拒绝舌尖上的浪费,珍惜粮食等。反映的社会现象就是倡导节约,拒绝浪费等。22.在《文字下乡》中,作者说乡土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一方面空间上不需要,因为总是可以面对面;另一方面是时间上不需要,因为在乡土文化中有声音就足够了,乡土社会有文化但不需要文字,因为他们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生活的需求。你赞同作者的这种观点吗?为什么?【答案】示例一:赞同。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文化的传承可以采用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延续。在这一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所以文字之于定型的乡土社会是没有必要的。示例二:不赞同。乡土社会世代相传,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代相传并不是由文字记录的,正因为这样,造成了很多文化的消亡;除此之外,《乡土中国》是以上世纪40年代的社会为背景创作的,已经不适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中观点的能力。题干要求回答是否赞同费老在《文字下乡》中的观点。其实费孝通老先生的观点是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有语言,有声音符号传情达意就可以了。如果回答赞同他的观点,那么重点是表达:一,他说这句话的立场是基于传统的乡土社会;二,传统的乡土社会可以采用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可以遵循这个思路:作者认为,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语言是在具有相同经验或相似环境的群体中所使用的一种用声音表达的象征体系,是为了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文字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时间和空间阻隔的情况下,双方约定好代表意义的一种记号。而中国乡土社会由于土地的不流动性,导致了人们的历世不移。大家都生活在一个相对定型的社会,彼此相互熟悉,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在这个社会中,语言是足够传情达意和传递世代间的经验的了。也就是说,在中国乡土社会,文字有时候是多余的。所以文字之于定型的乡土社会是没有必要的。
16如果否定他的观点,主要立足点:时代在发展,文字相较于声音等亲密语言,有更多更大的优越性等等。总之,先读懂费孝通的观点,然后找准自己的立场,言之成理即可。可以是:乡土社会尽管世代相传,能够记录和传播大多数的知识和经验,但是每个人是不一样的,难免会出现认知偏差,并不能保证这种传播方式能够完整记录和保存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经验,很多非物质遗产是由代代相传并非文字记录的,但是也正因为这样,产生了很多文化的消亡。而文字的出现恰好能够弥补这些缺陷。除此之外,费老的《乡土中国》是以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为背景创作的,已经不适用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六、(5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劳动有体力的,也有脑力的。我们自己是劳动者,也是别人劳动的见证者。劳动存在于现在,也存在于过去和未来。劳动的人有不同,劳动的对象有不同,劳动的方式有不同,劳动的环境有不同,劳动的滋味也有不同。以上材料给你怎样的体验或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答案】例文:以劳动为笔,写不朽华章劳动是什么?它是大国工匠沉浸于时光中的精雕细琢,它是农民在风霜烈日下躬耕于田间的辛勤劳作,它是科技工作者追逐星辰行大海的孜孜以求,它是解放军为保家国安宁夜以继日的训练和巡逻,它是我们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倾囊相授,它也是我们学生日复一日的苦读不辍……劳动方式不同,一样值得尊重。劳动有脑力与体力两种。过去有人轻视体力劳动,认为从事体力劳动不如脑力劳动高贵。信息社会的发展,脑力劳动不可或缺,但是所有的奇思妙想必须要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否则再杰出的灵感终归是纸上谈兵。作为学生,我们当然是脑力劳动为主,但我们要多给自己寻找与创造体力劳动的机会。科学研究证明:适当的体力劳动是脑力劳动最好的休息。劳动无贵贱,我们应当在思想上崇敬劳动,情感上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劳动方式不同,都值得我们尊重。劳动精神,生生不息,于时代变迁中丰富延展。劳动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现在和将来。新中国成立后,“铁人”王进喜奋不顾身跳入泥浆池,以双臂搅拌灰浆压住井喷,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发展日夜操劳;心怀“一团火”的张秉贵以精湛的劳动技艺和满腔的劳动热情,温暖了无数人;改革开放以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秉着“禾下乘凉梦”,穿梭于试验田中,充实了天下粮仓。如今,不管是四十八项技术创新成果、创造经济利益一点九亿多元的吴吉林,还是嫦娥三号的“冷暖衣”重量不足美国制造五十分之一的苗建印,他们都在用劳动精神引领着世界。劳动创造着财富,推动着国家发展。
17劳动创造了辉煌历史:巍然矗立的万里长城,无与伦比的千年古都,蜚声中外的“四大发明”,畅通繁荣的“丝绸之路”……哪一个不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见证,哪一个不是古代劳动人民汗水的结晶!劳动推动着时代进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发出隆隆的响声,循声望去,你所看到的一幅幅壮丽的时代画卷,无不是当代人民用辛勤劳动的双手推动时代前进的伟岸身影。“天眼FAST”放眼太空,“祝融号”探秘火星,“北斗导航”覆盖全球,“蛟龙潜艇”遨游深海,5G发展突飞猛进……哪一件大国重器不是自强自立的劳动硕果,哪一项大国工程不是劳力劳心的辉煌见证!时至今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渐已深入人心,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无数个南仁东、袁隆平和屠呦呦式的劳动者汇聚而成的时代先锋队伍,正焕发出惊天动地的磅礴力量,推动着这个伟大的时代,披荆斩棘,高歌猛进!雷锋曾言:“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力争上游的人,属于那些忘我劳动的人,属于永远谦虚的人。”我们风华正茂,当以热爱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用自己的双手,以劳动为笔,不懈奋斗,书写更美好的人生华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作文题。先分析材料,所给的材料一共四句话,第一句话是说“劳动”的内涵和分类;第二句话说的是劳动者,是我们自己,同时,我们也见证别人的劳动;第三句话是劳动存在于任何时候;第四句话是说劳动不同的表现: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方式、劳动环境……劳动滋味。由此可知,本次写作关键词就是“劳动”,只要围绕这个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写自己“体验或感悟”,都不算跑题。我们可以写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劳动感受创造之美;可以写自己的劳动,也可以着眼于别人的劳动,从而感悟出生活的哲理;或者写劳动对于人类历史的重要性;写劳动的各种滋味等。如果写记叙文,首先要写自己经历的某次“劳动”;其次,写记叙文还必须突出曲折的过程,正是因为这一“过程”,才有对劳动的深刻洞察。换句话说,本题目写记叙文时,重心写与“劳动”关系密切的故事情节,写出自己的感受。如果写议论文。首先要鲜明突出议论的观点,如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其次,写议论文还要注意论证的着力点要准确到位,不能忽东忽西。此题在论证角度上有许多突破口,可以论证“劳动”的方式不同,无论哪种劳动都能创造价值;或者写“劳动”的环境不同、对象不同,突出劳动的文化内涵、劳动的人文魅力等等;还可以论证劳动的“好处”,如与时俱进的心态.、争上游的抱负、朝气蓬勃的气度等等。立意:1.驾劳动之车,辟发展之路。2.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四有青年。3.在劳动中成长。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