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气脏腑病形课件

邪气脏腑病形课件

ID:82850761

大小:1.94 MB

页数:28页

时间:2022-11-10

上传者:胜利的果实
邪气脏腑病形课件_第1页
邪气脏腑病形课件_第2页
邪气脏腑病形课件_第3页
邪气脏腑病形课件_第4页
邪气脏腑病形课件_第5页
邪气脏腑病形课件_第6页
邪气脏腑病形课件_第7页
邪气脏腑病形课件_第8页
邪气脏腑病形课件_第9页
邪气脏腑病形课件_第10页
资源描述:

《邪气脏腑病形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篇名解释:邪气——外邪伤人的原因、部位脏腑——受病的临床证候,故以“邪气脏腑病形”名篇。

1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原文】1黃帝問於岐伯曰:邪氣之中人也奈何?岐伯荅曰:邪氣之中人高也。黃帝曰:高下有度①乎?岐伯曰:身半已②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濕③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無有常④,中于隂則溜于府⑤,中于陽則溜于經⑥。【提要】邪气伤人的部位无常,有上、下、阴经、阳经的区别,临证须详辨细审。

2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分析讲解】外邪伤人的一般规律是:风寒雨暑伤人体上部,水湿之邪伤人体下部。邪气伤人也有不殉常规:如:“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但总的规律是:“中于阴则溜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

3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可以理解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脉相连通,脏腑相连,邪气伤三阴经:阴经内联五脏六腑,容易发生邪气直中脏腑的脏腑病。邪气伤三阳经:邪气伤表,多传至三阳经乃至全身,宜发生经络病。

4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原文】黃帝曰:隂之與陽①也,異名同類②,上下相會③,經絡之相貫④,如環無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隂,或中于陽,上下左右,無有恒常,其故何也?岐伯曰:諸陽之會⑤,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⑥,若飲食⑦汗出,腠理開,而中于邪。中于面則下陽朙,中于項則下太陽,中于頰則下少陽,中于膺背兩脇⑧,亦中其經⑨。【提要】论述邪中于阳的原因和部位。

5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①阴、阳:在此指阴经、阳经。②异名同类:阴经、阳经,名称不同,但都是气血运行的场所,故异名同类。《灵枢集注》张志聪注:“谓藏府之血气,虽有阴阳之分,然总属一气血耳,故异名而同类。”③上下相会:指经络在人体上下各部都有交会。《灵枢集注》张志聪注:“上下相会者,标本之出入也。”④相贯:互相贯通。⑤诸阳之会:诸阳,指督脉及手足之阳经脉。会,会聚。《类经·疾病类·邪之中人阴阳有异》注:“手足六阳,俱会于头面,故为诸阳之会。”

6⑥新用力:指刚刚用力劳累之后。⑦若饮食:《针灸甲乙经》、《太素》“若”下有“热”字,义长。⑧膺背两胁:膺、胸部,为足阳明胃经所过。背,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两胁,为足少阳胆经所过。⑨亦中其经:指外邪如不从头面部侵入,亦可通过胸背两胁入侵,进入足三阳经。《类经·疾病类·邪之中人阴阳有异》注:“膺在前,阳明经也;背在后,太阳经也;两胁在侧,少阳经也。中此三阳经。”

7

8

9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原文】黃帝曰:其中于隂奈何?岐伯荅曰:中于隂者,常從臂胻①始。夫臂與胻,其隂皮薄②,其肉淖澤③,故俱受于風,獨傷其隂。【提要】论述病邪中于阴的原因和部位。

10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注释】①臂胻(héng衡):臂,手臂。胻,足胫。臂胻的内侧为手足之阴经的分布部位。《类经·疾病类·邪之中人阴阳有异》注:“臂胻内廉曰阴,手足三阴之所行也。”②阴皮:阴,指内侧。指臂与足胫内侧的皮肤。③淖(nào闹)泽:柔顺,润泽。指肌肉柔润。【按语】本段论述邪中于阴,多从手臂和足胫内侧开始,因此处皮肤薄嫩,肌肉柔润。邪从臂胻入侵,进入手足三阴经脉,阴经内联五脏,多发生外邪直中的五脏重证。

11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提要】论述五脏受邪的不同病因和特点【原文】黃帝曰:邪之中人藏奈何?岐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①,以其兩寒相感②,中外皆傷③,故氣逆而上行。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于脇下,則傷肝。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

12

13

14

15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⑩,溢則水,留即爲脹⑾,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⑿,亦見于脉⒀,取委陽。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卽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脛踝後皆熱,若脉陷,取委中央。

16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⒁,心下澹澹⒂,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⒃,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⒄,亦視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17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提要:论述六腑病候和针灸取穴治疗。分析:六腑病,一般有经脉和本腑两方面的病理变化。取穴治疗时,遵循“合治内府”的原则,按手足不同经脉的循行、主病分别取穴。

18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胃病:面熱者——足阳明——兩跗之上脉竪陷者大肠病:絡血者——手阳明小肠病: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脉陷膀胱病:肩上熱,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脛踝後皆熱,若脉陷胆病:经脉的起止点,指足少阳胆经的眼外角、侧头部和足少阳胆经的终止处,足第四趾观察经脉是否有陷下侧重的是六腑外邪侵袭发病时,经络上的相应变化。

19

20

21

22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急脉——弦紧的脉象,主寒,宜深刺久留针;缓脉——散慢,主热,,宜浅刺快出针以清其热;大脉——浮大的脉象,主多气少血,针刺宜泻气分,不使出血;滑脉——主阳气盛,宜浅刺快出针以泻阳邪而去热;涩脉——脉行艰涩,主多血少气,气虚推动无力针刺时先按循其经脉,再针刺其脉,久留针,拔针后按闭其针孔,不使出血;脉小——主阴阳形气俱虚,不宜针刺,可用甘缓性和之药调治,健脾气以生气血。

23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原文】余聞五藏六府之氣,滎輸①所入爲合②,令何道從入,入安連過③,願聞其故。岐伯荅曰:此陽脉之別④入于內,屬於府者也。黃帝曰:滎輸與合,各有名⑤乎?岐伯答曰:滎輸治外經⑥,合治內府⑦。黃帝曰:治內府奈何?岐伯曰:取之於合。黃帝曰:合各有名乎⑧?岐伯荅曰:胃合於三里⑨,大腸合入于巨虛上廉⑩,小腸合入于巨虛下廉⑾,三焦合入於委陽,膀胱合入于委中央⑿,膽合入于陽陵泉。【提要】论述“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的针治原则。

24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关于“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的观点,五腧穴在《内经》中的使用方法有多种,本处提出的“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也是五腧穴的治疗规律,其重点意义为:荥输----多用于治疗经络肢体病,合穴----则专门治疗六腑疾病。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用价值,已经成为历代针灸医家所遵循的针治原则。本文提出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六腑的下合穴部位及名称。但五输穴理论的完成,还是在内经之后。

25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原文】黃帝曰:刺之有道乎?岐伯荅曰:刺此者,必中氣穴①,無中肉節②。中氣穴則鍼染于巷③,中肉節卽皮膚痛。補寫反則病益篤④。中筋則筋緩,邪氣不出,與其眞⑤相搏,亂而不去,反還內著⑥,用鍼不審,以順爲逆也。【提要】论述针刺疗法的基本要求。

26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分析讲解】提出针刺的基本要求。“中氣穴則鍼染于巷③,”强调得气和经气传导的重要。一是必中气穴,无中肉节,激起针感传导,减少皮肤疼痛;二是补泻手法必须恰当,否则,邪气不仅未能祛除,反而导致与真气相合的严重后果,徒使病情加重。强调“用针不审,以顺为逆”是医者大忌。

27四、根结第五(节选)篇名解释:足六经根结理论,包括根结的部位(穴位)、相互关系和所主病证等;及手足阳经的根、溜、注入等,根结理论是本篇讨论的主要问题,且位于篇首,故以“根结”名篇学术思想1.提出根结理论:根结理论是对腧穴主治规律的一种认识和总结,后人将其概括为“四根三结”,重在说四肢与头胸腹的归属关系,为经络学说的重要内容。2.论述了“有余则泻之,不足则补之”的真正意义:《内经》非常重视体质与针刺的关系,本篇认为针刺补泻,要真正分析出病人的虚实是,还要考虑病人的体质因素,两者相参,才能补虚泻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