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之锡饧不辨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之锡饧不辨

ID:82139954

大小:5.1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11-03

上传者:胜利的果实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之锡饧不辨_第1页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之锡饧不辨_第2页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之锡饧不辨_第3页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之锡饧不辨_第4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之锡饧不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文言文答题技巧  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2.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3.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4.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文意理解题型  (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1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在做答时要注意语言文字的总结概括,结合主要词句,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文章题干所问问题。  3人物分析题型  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其中包括了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的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对人物形象概括得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  4文言文翻译题  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②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2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锡饧不辨  [阅读提示]  滥竽充数的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中的南郭先生已成了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的代表人物。其实历史上这种人已不足为奇,由于他们的浅薄无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明1名医戴原礼尝2至京,闻一医家术3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4求5溢6户,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7去,追而告之曰:“临8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叩9其故。曰:“此古方尔10.”殊不知古方乃11饧12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13!今之庸14医妄谓15熟谙16古方,大抵17不辨锡饧类耳!  注释:1明:明朝。2尝:曾。3术:技术。4迎:迎接他出诊的人。5求:上门求诊的人。6溢:满。7既:已。8临:等到。9叩:问。10尔:同“耳”。11乃:是。12饧:táng同糖。13嗟jiē乎:唉,叹词。14庸:平庸,此指无技术。15妄谓:胡说。16熟谙ān:熟悉。17大抵:大都。  [训练]  一、指出下列句子词类活用的现象。  1.见其迎求溢户  2.原礼心异之  二、区别下列各组划线词的不同含义。  偶一求药者既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叩其故()叩石垦壤()  殊不知古方乃饧字()殊不沾污()  临煎加锡一块()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三、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译文

3  明代的名医戴原礼曾经到京城,听说有一个医生医术非常高明,治病总是非常见效,(于是)亲自前往观看。偶然间看到一个求得药的人已经离开了,那个医生追出来告诉他说:临煎药时(要往里面)加一块锡。”戴原礼听了以后心里感到奇怪,便恭敬的问那个医生是什么缘故,医生说:这只是古代的药方罢了。他竟然不知道古方是“饧”,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唉,当今的平庸的医生每每妄称自己对古方非常熟悉,大多只是连锡、饧都分不清楚的人罢了!  参考答案  一、指出下列句子词类活用的现象。  1.“迎求”动词活用为名词,的人。  2.“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诧异。  二、区别下列各组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偶一求药者既去(离开)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叩其故(问)叩石垦壤(敲打)  殊不知古方乃饧字(竟)殊不沾污(很;甚)  临煎加锡一块(在?之前,在即将?的时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从高处往低处察看)  三、“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篇末点明中心:批评不学无术、不懂装懂之人。  fromwenku.baidu.comsign20211105114339[*AT*]D3EA10C73F8A4064BA1E369B868AA9BE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