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认证手册

实验室认证手册

ID:81905222

大小:469.54 KB

页数:78页

时间:2023-06-09

上传者:胜利的果实
实验室认证手册_第1页
实验室认证手册_第2页
实验室认证手册_第3页
实验室认证手册_第4页
实验室认证手册_第5页
实验室认证手册_第6页
实验室认证手册_第7页
实验室认证手册_第8页
实验室认证手册_第9页
实验室认证手册_第10页
资源描述:

《实验室认证手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QUALITYMANUAL文件编号:编写:审核:批准:状态:2010年7月20日发布 2010年7月25日实施XXXXXXXXXXXXXX质量手册QM/TIL—10—00第1页共1页任命书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任命书一、经局班子研究决定,任命XXXXXX同志为XXXXXXXXXXXXXXXXXXX所长(主任),其主要职责《质量手册》中规定。二、经局班子研究决定,任命XXXXXX同志为XXXXXXXXXXXXXXXXXXX主任,其主要职责《质量手册》中规定三、任命XXXXXX同志为XXXXXXXXXXXXXXXXXXX技术负责人职务,其主要职责《质量手册》中规定。.四、任命XXXXXX同志为XXXXXXXXXXXXXXXXXXX技术负责人职务,其主要职责《质量手册》中规定.

1五、任命XXXXXX同志为XXXXXXXXXXXXXXXXXXX质量负责人职务,其主要职责《质量手册》中规定。.六、任命XXXXXX同志为XXXXXXXXXXXXXXXXXXX质量负责人职务,其主要职责《质量手册》中规定。此任命自发布之日起生效.质量手册QM/TIL-10-01第1页共1页批准页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该手册阐述了本所的质量方针,描述了质量体系的结构,提出了建立和运行质量体系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为各岗位人员开展质量活动提供了行为规范。《质量手册》是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编写的,是本所实施质量体系的最高纲领性文件,是进行试验检测和技术活动的依据和准则,是保证客观、公正出具试验检测结果的主要依据,是本所实现质量管理的基本依据和工作准则,任何涉及质量行为,必须在质量手册规定的范围、权限内行使与执行,其行为不得与质量手册规定内容相抵触。《质量手册》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全体员工应严格遵照执行.所长(主任):XXXXXXXXXXXXXXXXXXX二○一○年七月二十日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02

2第1页共1页修订页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修订序号对应的章、节、条号修订内容批准人批准日期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03第1页共2页

3目录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概述1。简介………………………………………….…….….。QM/TIL-10-1012公正性声明。………………………………………..。…QM/TIL—10-102质量方针与目标1.质量方针…………………………………...………。…QM/TIL-10-2012。质量目标…………………………………。.。……….…QM/TIL-10—202质量手册说明1。质量手册的编制…………………………………。…。。。。。QM/TIL-10—3012。质量手册的管理………………………………………。.QM/TIL—10—302管理要求1。组织……………………………………………。….…。。..QM/TIL-10-4012.管理体系……………………………………….…。….。.。QM/TIL—10—4023。文件控制……………………………………….…….…QM/TIL—10—4034。检验及校准分包……………………………….…….....QM/TIL—10-4045.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QM/TIL-10—4056.合同的评审………………………………………。…...。。QM/TIL—10-4067.申诉和投诉…………………………………………。。。.。QM/TIL—10—4078.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QM/TIL-10-4109.记录…………………………………………………。。。..QM/TIL-10—40910.内部审核…………………….……………………。…..QM/TIL—10—41011。管理评审………………………….……………….。。.。.。QM/TIL-10-411技术要求1。人员………………………………………………....。...。QM/TIL-10—5012.设施和环境条件………………………………….…….QM/TIL-10-5023.检测和校准方法………………………………。……...。

4QM/TIL-10—5034。设备和标准物质……………………………….…..…。.QM/TIL—10—5045.测量溯源………………………………….……。.…….。QM/TIL—10—5056。抽样和样品处置………………………………。。…。…。。QM/TIL—10-5067.结果质量保证…………………………………..…。…..QM/TIL—10-5078。结果报告…………………………………………。。…...QM/TIL—10-510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04第1页共1页目录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附录1.组织机构框图2.组织机构职能表3。授权签字人表4.程序文件目录5.检测人员一览表6。仪器设备(标准物质)一览表7.质量体系要素对照表8.监督网框图9.试验室平面图10.工作流程图11。检验管理流程图12.量值溯源图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101第1页共2页概述第A版第0次修订

5颁布日期:2010—07-201.1实验室简介:1.1.1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术监督局.经吉XXXXXXXXXX实验室资质考核评审认定,确认XXXXX为可对外出XXXXXXXXXXXXX,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机构.1.1。2XXXXXXXXXXXXXXXXXX本中心现已拥有了必备的全部测试手段,对外出据能力得到了有效保证,目前本中心所能开展的检测项目共有3大类17项。为全面维护本县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指导企业产品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帮扶企业开发新产品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检验检测数据,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评价。1.2主要工作职能:1、负责所辖范围内生产领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2、负责受理其他行政部门执法监督检查所需的产(商)品质量的委托检验检测;3、负责受理行政、及民事诉讼有关产(商)品质量裁定依据的委托检测检验;4、负责完成上级机关交办的其他各项检验检测工作。1。3实验室资质及人员构成: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101第2页共2页简介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

6本所由两个专业检测室和一个综合业务组成,现有在职人员10名,其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检测人员6名,初级技术职称检测人员2名,分别占职工总数的60%和20%;现有在职检测人员均经过省质监局专业培训,并持有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核发的专业检验检测证书。1.4实验室基本检测能力:目前,质检所(中心)现有在用各类检验检测设备XXXX台(套),用于检测的实验室建筑面积为250余平方米,历经多年不断充实完善,本所现已拥有了必备的全部测试手段,同时也使我们的检验检测技术能力量得到了明显增强,对外出据能力得到了有效保证。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考核认定,目前本所所能开展的检测项目共有5大类144项。多年来为全面维护本县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指导企业产品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帮扶企业开发新产品提供了大量准确可靠的检验检测数据,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评价。1。5实验室基本检测项目:1、食品类产品质量检验检测;2、建材类产品质量检验检测;3、机械类产品质量检验检测;4、防水材料类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102第1页共1页公正性声明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5、食品中所含微生物指标的检验检测。

76、XXXXXXXXXXXXXXXXXX1.6单位信息:单位名称:单位地址:法定代表人: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为确保本县生产领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为社会提供科学公正、及时准确的检测数据,特公开声明如下:1、本机构具有独立开展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的能力和权力,检测过程及检测结果不受行政干预和外界压力,不受经济利益和其他关系的干扰和影响,秉公办事,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判断的独立性,维护检测机构第三方公正立场。2、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技术要求开展检测工作,确保仪器设备在完好率100%的情况下出具测试数据.3、坚持对国家和对受检单位负责的原则,为维护委托方的合法权益,对客户提供的技术资料及检测数据保密。确保测试人员不对外泄露测试数据及被检样品结果.4、严禁检测人员接受被检单位的礼品、吃喝等,违者追回钱物外,

8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102第1页共1页公正性声明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视情节轻重给予纪律处分或经济处罚.5、本所严格遵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试验检测机构管理办法》、《计量法》等法律的规定和检测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严格执行《质量手册》的规定。上述声明请委托方及社会各界给予监督。二○一○年七月二十日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202第1页共1页质量方针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1。质量方针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基本要求,在XXXXXXXXXXXXXXXXXX的工作宗旨和方向框架内,特制定本所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兹正式颁布执行。1.1质量方针:科学公正全心为民及时准确树立形象质检所(中心)上下必须要牢固树立“业精于勤树形象重业守道为全民"的这一兴业理念,通过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实施严密的组织管理,树立“诚信为本、用户至上”价值观念,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检验检测方向;通过优质高效的工作作风赢用户,并通过为社会进步创造有用价值的价值管理体系、评价体系使质检所(中心)始终处于持续改进状态,使我们的服务越做越好。本所以科学为基础,视公正为生命,以朔造信誉为基准,坚持“以人为本、信誉至上"检验服务宗旨,通过严格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检验检测服务质量万无一失。

91、本方针与质检所(中心)的宗旨相适应,体现了满足要求、遵守法规、保护环境、及时准确、科学公正、持续改进的承诺。2、各部门应在此基础上制定并落实相应的质量管理目标,并将综合管理方针宣贯至每一位员工使之变成为始终如一的自觉行为.3、质检所(中心)应不断地对综合管理方针进行适宜性评审,并适时修改。4、本所员工必须牢记本方针并努力付诸实施。本方针向社会公布并可为相关方所获取.所长(主任):高春玲二○○八年十一月一日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301第1页共1页质量目标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1.质量目标为了实现本所制订的质量方针,特制订以下质量目标:A)样品首次检测无差错率应达到95%以上,经检测人员复核后,检测无差错率应达到100%;B)检测报告发出及时率达到100%;C)委托方反馈意见及抱怨(申诉)处理率100%;D)法定计量器具检定合格率100%E)试验检测人员持证上岗率100%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302第1页共3页质量手册编写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1。目的1。1《质量手册》为本所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了纲领性文件

10,是做为指导质检所(中心)内部实施质量管理的法规性文件和代表本所对外做出承诺的证明性文件。为保证检测工作质量,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从检测报告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即对检测的业务受理、编制检测程序、样品管理、原始数据处理、报告编制、报告审核批准、签发和事后处理等影响报告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以预防出现差错,为公共卫生事业提供真实可靠的有效监控数据.1。2质量手册为进行质量体系审核、评审提供依据。1。3便于统一协调、控制本所质量管理工作。1.4提出本所所能达到的质量保证程度。1.5向认证评审机构提供资料。2。适用范围本《质量手册》适用于本所从事与试验检测活动有关工作的全过程质量管理.3。质量手册编写的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4.说明:本《质量手册》起草人:魏昆民本《质量手册》审核人:魏昆民本《质量手册》批准人:XXXXXXXXXXXXXXXXXXX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302第2页共3页质量手册的管理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1.目的

11为保证《质量手册》的完整性、权威性和有效性,本所对《质量手册》的编制、审批、管理、修订、改版、发放、宣贯等实行统一管理。2。职责2.1所长(主任)负责《质量手册》的批准、实施。2.2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质量手册》的编写、审核,并根据实施情况提出对《质量手册》修订或改版的建议。2.3业务室负责组织《质量手册》发放、宣贯、修订或改版等管理工作,并对《质量手册》负责解释。3。《质量手册》的发放3。1《质量手册》分受控和非受控两种类。3.2业务室负责《质量手册》的统一编号、登记、发放、管理及存档工作。3.3如遇《质量手册》修订,《质量手册》持有者接到通知后,将修订内容及时填进修订记录单,并将作废页抽出上交。改版的《质量手册》整本上交,业务室负责收回上交的作废版本加盖作废章,报所长(主任)批准后统一处理。3。4受控《质量手册》的发放对象为质检所(中心)指定的有关人员,各部门的《质量手册》持有者要为本部门人员使用《质量手册》提供方便。下发到个人手中的《质量手册》由领取人负责保管。

12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302第3页共3页质量手册的管理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3。5当上级领导和有关单位要求提供《质量手册》时,由本所所长(主任)批准后,业务室方可提供非受控本.4.《质量手册》的修订原则--部分法律、法规或标准规范变更或已不适用;--检测工作范围的变化,内设机构人员的变动;-—质量体系评审与审核有新的结果;-—纠正措施促成实施结果发生变化。5。《质量手册》的改版原则-—所执行的法律、法规或标准有重大变动;--质量体系有较大调整;-—《质量手册》的修订章节达50%.6。《质量手册》的宣贯6.1《质量手册》颁布、修订或改版后,业务室负责组织宣贯工作,使全质检所(中心)职工熟悉《质量手册》并能正确执行与运用。6。2对新调入本所人员,将《质量手册》的宣贯工作做为培训工作的一部分,该项工作由业务室负责完成.7。受控《质量手册》持有者的责任7.1任何个人无权擅自修改或增删《质量手册》的内容和条款。7.2持有者要负责在收到修改页后立即将旧页换下,交业务室,经鉴定后统一销毁.7。3受控《质量手册》内容应保密,任何人不经所长(主任)

13同意不得外借、外传或复印。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302第3页共3页质量手册的管理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7.4持有者妥善保管《质量手册》,如有丢失应立即向业务室报告.7.5持有者在调离岗位时应办理《质量手册》移交手续,部门撤并的由业务室负责收回7.6手册整体换版时原有旧版在收到新版的同时交回业务室统一处理。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1第1页共13页组 织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1。目的阐明本所的法律地位、公正立场、活动准则;确立组织结构;明确规定从事影响检测质量的管理、检测工作人员的职责、权利和相互关系。2.职责所长(主任)负责质检所(中心)组织机构的设置、职能的分配、资源的配置,任命关键岗位的人员,授权和指定关键岗位的代理人.3。控制要求3。1法律地位:本所(中心)为法人授权单位,有独立帐号,是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实体,具有第三方公正的试验检测的机构。

143。2本所职责: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建立质量体系。保证其检验活动符合实验室资质评审准则要求,并满足客户和法律、法规的要求。3.3质量体系的覆盖范围:本所(中心)质量体系覆盖质检所(中心)全部质量、技术活动及相关场所。3.4本所(中心)发布《公正性声明》,承诺不从事任何可能危及对检验结果判断独立性和检验工作公正性的活动,保证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地出具检测结果。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1第2页共13页组 织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3.5组织机构由所长(主任)授权任本所(中心)质量负责人一名,技术负责人一名,下设四个室,即业务室、办公室、食品综合检验室、玄武岩综合检验室。(组织机构图见附录1)3.6部门职责3.6.1业务室3。6.1。1负责文秘、印章、档案的管理工作;3.6。1.2负责会议的组织和其它日常工作;3.6.1.3负责对外接待工作、检验业务的受理及合同评审工作;3.6.1.4负责安全防火、卫生及内务管理工作;3.6。1.5负责图书、资料管理及标准更新工作;3.6.1。6负责质量体系文件的发放、存档;

153.6.1.7负责外来技术文件的收集、发放,确保现场使用的文件为有效版本;3.6.1.8负责人员配置、继续教育、建立人员培训档案;3.6。1。9负责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工作;3。6.1。10负责质量监督员的培训、管理、不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3。6。1。11负责接收委托和下达检验任务,并监督执行;3。6。1。12负责检验调度工作,做好协调与服务,及时解决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3。6。1。13负责检验报告的签发、归档工作;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1第3页共13页组 织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3。6。1.14负责检验收费的管理工作,对违反收费标准的行为有权纠正;3。6。1.15在质量负责人的领导下,负责保证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3.6.1.16协助质量负责人组织编写质量体系文件,负责体系文件的控制;3.6。1.17负责检验设备、器材、印刷品的采购和管理;3。6.1。18负责制定质量体系内部审核、管理评审计划及组织实施;3。6.1。19负责检验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检查和检验事故的处理,负责不符合检验工作的识别和确认、纠正、预防措施的验证;

163.6。1.20负责客户报怨的受理和处理;3.6.1.21负责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计划编制和实施工作;3。6。1.22负责非标准方法、检验细则、设备操作规程、原始记录格式、环境设施要求的评审工作;3。6。1.23负责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3。6.2综合检验室、建材检验室3.6.2.1承担有关技术服务工作;3.6.2.2负责样品管理和样品在流转、贮存、处置等过程中的质量控制;3。6.2。3负责有关检验业务的统计报表工作;3.6.2。4负责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3.6.2。5负责实验室环境条件的保障工作;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1第4页共13页组 织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3.6.2.6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和质检所(中心)的质量体系文件,确保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3.6。2.7严格依据技术标准对产品进行检测,并出具检验报告(原始记录),按有关规定保证检验工作和检验报告质量;3。6.2.8按时完成质检所(中心)和质检所(中心)下达的各项检验任务;3。6.2.9负责对本室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及试验、办公环境的管理;

173.6.2.10负责检测过程的样品管理;3.6.2。11承担新项目的开发和产品检验方法的研究;3.6.2.12负责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3.7岗位职责3.7。1所长(主任)3。7。1。1所长(主任)为本所法定代表人,负责本所(中心)的全面工作;3。7。1。2组织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令、法规,监督和督促本所职工完成各项工作任务;3。7.1。3负责质量体系的策划,制定本所(中心)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批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3。7。1.4负责主持管理评审;3。7.1。5主持制订本所(中心)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1第5页共13页组 织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组织配置所需资源;3.7。1。6主持领导班子工作,负责协调所长(主任)与各检测室的工作;3.7.1.7任命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聘任部门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任命关键岗位人员,指定关键管理岗位的代理人;3。7。1。8负责审批新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设备的购置计划;3.7。1。9负责组织制定本所的内部分配政策,并组织实施;

183。7。1。10负责处理本所发生的重大质量事故,并承担领导责任;3.7.1.11完成上级管理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3.7。2副所长(主任)及技术负责人3.7.2。1在所长(主任)的领导下,负责全质检所(中心)的技术工作和确保检测工作质量所需的资源;3.7.2。2负责组织新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设备购置计划的论证立项工作;3.7。2.3负责组织处理检验和技术改造中的技术问题;3.7。2。4负责检测方法、检验细则、操作规程、技术记录格式等技术文件的审批;3.7。2。5负责仪器设备、服务和供应品采购、报废等申请的审批;3。7。2.6负责检测报告的签发;3.7.2.7有权对仪器设备管理、样品管理、合同评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纠正错误;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1第6页共13页组 织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3.7。2。8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3.7.3质量负责人3。7。3.1在所长(主任)的领导下,负责本所的质量管理工作,确保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3。7。3。2负责组织编制、修订质量体系文件;3。7。3。3

19负责批准内部审核计划,并委派内审员,签发内审报告;3。7。3。4组织质量监督员按计划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3。7.3。5负责组织对不符合工作的控制,并对纠正措施执行情况组织验证;3。7.3。6参与管理评审,负责编制管理评审计划和评审报告,并组织实施;3.7.3。7负责组织处理检测工作中的抱怨以及质量事故;3.7.3。8负责质量记录格式的批准;3.7.3.9协助技术负责人对检验报告质量进行监督管理;3.7。3.10有权直接向所长(主任)反映质量体系运行中的不良倾向,并有权阻止其继续发生;3。7。3。11有权检查各部门质量体系运行各要素的实施情况,不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3.7.3。12负责编制仪器设备周期检定/校准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3.7.3.13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3.7。4业务室主任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1第7页共13页组 织第B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3。7.5.1负责主持管理本室的全面工作;3。7。5.2负责会议的组织和其它日常工作;3.7.5.3负责组织重大试验检测合同评审及客户反馈意见收集;

203.7。5.4负责安全防火、卫生工作;3。7。5.5负责对外接待工作;3.7。5.6负责职工的考核培训工作,承办人员的聘任手续,办理接收、录用、职工调动等手续;3。7。5.7组织编写人员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3。7。5.8负责检验计划的编制、下达,并督促检查检验计划的执行情况;3.7。5.9负责主持本部门全面工作,主持制定本部门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3。7。5.10负责组织样品控制及检验报告的签发、归档管理工作;3。7。5。11负责对服务和供应商的评价工作,负责建立服务和供应商档案;3.7.5。12负责仪器设备购置、维修、报废及检验用耗材的采购计划的审查,报所长(主任)批准后组织实施;3。7.5。13负责检验业务的组织协调工作;3.7。5.14负责受理质量申诉,并组织复检;3.7。5。15负责审核非标准方法、仪器设备检验细则、操作规程、记录格式等技术文件;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1第8页共13页组 织第B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3.7。5。16负责编制能力验证与实验室之间比对试验年度计划,并负责监督实施;

213.7。5。1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3.7.6综合检验室主任3.7。6.1主持本组全面工作,负责编制本组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本组人员按计划完成工作任务;3。7。6.2负责组织编写检验细则、操作规程等技术文件;3.7。6.3带领本组人员依据标准、检验细则、检测方法、操作规程等技术文件要求,按时完成各项检验任务,并保证工作质量;3。7.6。4负责本组检验报告的审核,并对检验报告质量负责;3。7。6。5负责本组仪器设备的管理,组织使用人员定期维护、保养,做好内务管理;3。7。6.6积极组织本组人员开展技术服务,努力开拓新的工作领域和检测项目;3。7.6。7负责本组出现的不符合工作进行调查分析,提出纠正措施,并组织实施;3.7.6。8负责检验方法的确认和非标准方法的研究;3.7.6.9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3。7。7检测人员3.7。7。1认真遵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本所的各项规章制度;3。7。7。2熟悉有关产品的检验标准及所用设备,严格执行检验方法及操作规程;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1第9页共13页组 织第A版第0次修订

22颁布日期:2010—07—203。7。7.3认真填写原始记录,编制检验报告,并对检验数据的真实性负责;3.7.7.4负责所操作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做好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3.7。8样品受理人员3.7.8.1负责对来样的接收、审查、协调、调度工作,对不符合试验要求的样品有权拒收;3。7.8。2负责简单、重复性样品的合同评审工作;3.7.8。3负责样品的管理工作;3。7。8.4负责样品的传递工作;3。7.8。5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3。7.9设备管理员3。7.9.1负责全质检所(中心)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3。7.9.2负责仪器设备的购置、验收、维修、检定/校准等管理工作;3。7。9.3负责管理检验室环境条件的保证工作;3。7。9。4负责建立仪器设备档案;3。7.9.5负责监督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情况和校准状态三色标志的管理;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1第10页共13页组 织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3.7.9。6负责办理仪器设备的报修、停用、报废手续;3。7.9.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233.7.10文秘管理员3。7。10.1负责文件的接收、登记、编号、分发、传阅,催办立卷归档和销毁;3。7.10。2整理保管文书档案、技术档案和设备档案;3。7.10。3负责印鉴及质检所(中心)文件的编号、校对、印发;3。7.10。4负责办公用品、劳保用品的采购、保管和发放;3。7。10。5做好档案室的内务管理、防火、防盗、防蛀、保密等安全工作;3.7.10.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3。7.11内审员3。7.11.1熟练掌握《评审准则》,熟悉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程;3.7.11。2接受质量负责人的委派,定期或不定期的实施内部审核;3.7.11。3负责编制《内部审核检查表》、《不符合报告》;3.7。11.4负责对纠正措施进行审核和跟踪验证,确保质量体系的持续适用和有效性。3.7.12质量监督员3.7.12。1负责监督检查《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3.7。12.2负责监督检查检测用技术标准、指导性文件的有效性和使用情况;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1第11页共13页组 织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

243。7.12.3负责监督检查检测工作程序的执行情况,定期上报;3。7。12.4负责监督检查仪器设备的环境条件是否符合规定;3。7。12.5负责对检测结果进行检查,保证其准确无误;3。7。12.6有权对可能存在质量问题的检测结果进行复检,或要求有关人员重新检测;3。7.12.7有权制止违反检测规定的行为,并向有关领导报告。3。8检测工作监督管理3。8.1为做好检验工作的监督管理,在质量负责人的领导下,由业务室负责监督管理试验检测工作。3.8.2按照质量体系文件,对质量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工作人员的公正行为、检测人员技术能力和操作规范性进行监督,以保障检测工作质量;3。8.3质量监督员监督过程中如发现不规范行为要及时纠正,对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检测行为有权终止,并按《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程序》执行。3.9制定《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程序》,以保护客户机密和专有权。3。10制定《保证公正性程序》,确保质检所(中心)工作人员避免受任何可能影响其工作质量的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商业、经济或其他方面的不正当的压力和影响.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1第12页共13页组 织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3.11授权与代理

253。11.1指定关键管理人员代理人并委派权力,以确保关键管理人员不在工作岗位时,由代理人行使其管理职责;3.11。2技术负责人不在时,由质量负责人代行其职责;3。11.3质量负责人不在时,由技术负责人代行其职责;3.11。4当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同时不在时,由所长(主任)指定具有初级职称检测人员以上职称的人员代行其职责;3.11。5经所长(主任)授权,由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初级职称检测人员以上人员负责检验报告的批准工作(授权签字人的识别及授权签字范围见附录3。);3。12副所长(主任)3.12。1在所长(主任)的直接领导下,全面负责质检所(中心)侧重负责全所的检测管理工作,领导全质检所(中心)人员认真贯彻执行各项有关质量检验标准、规范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和保证良好的工作作风;3.12.2定期组织质检所(中心)常务会议,讨论和布置各项工作任务,检查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及测试工作完成情况,认真做好人员考核和经验总结,制定改进措施;3。12.3主持质检所(中心)正常工作,督促各职能科室认真完成各项试验检测工作,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质检所(中心)存在的问题及质量运行体系执行情况;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1第13页共13页组 织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

263.12。4组织制定技术培训和业务学习计划,负责开展新项目的研究和提出可行性报告,并负责试验设备仪器更新与报废的审核与报批;3.12。5负责所有人员的职业道德、安全操作、防火、防盗、保密等方面的教育,确保检测工作正常进行;3。13质量体系岗位职责分配表见附录2。3.14本所在其检测活动中对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的义务。4。相关文件《公正性声明》QM/TIL—10-102《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程序》PF/TIL—10—095.支持文件《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程序》PF/TIL-10-01《保证公正性程序》           PF/TIL—10-02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2第1页共4页质量体系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1。目的建立实施并保持持续有效的质量体系,确立质检所(中心)质量体系的方针和目标,确保本所全体人员熟知、理解,可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认真贯彻执行,以保证本所的试验检测工作质量符合规定要求。2.职责2.1所长(主任)负责质量体系的批准和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

272.2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培训和运行;2.3业务室负责组织、管理、指导、监督质量体系运行,负责对各部门质量活动的监控工作;2.4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按质量体系文件规定有效实施。3。依据本所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建立质量体系.4。质量体系的建立4。1由所长(主任)批准建立质量体系,根据本所试验检测工作范围、性质及发展方向,制定本所(中心)的质量方针和目标,见《质量方针和目标》。4.2质量负责人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质检所(中心)的质量方针、目标,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建立文件化的质量体系.4.3各部门设一名质量监督员,监控本部门的各项质量活动,监督人员负责外部试验反馈意见及报告发放后实施结果的反馈,有效监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2第2页共4页质量体系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督质量体系正常运行。5.质量体系文件构成本所的质量体系文件由三级文件构成,包括质量手册(一级)、程序文件(二级)、作业指导文件及质量记录表格(三级).其中:

285。1质量手册是本所质量体系运行的纲领性文件,它规定了本所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并对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19个要素,系统地描述了本所质量体系的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明确了所进行的质量活动和质量要素的控制,确保质量方针得以贯彻执行,是保证质量体系运行必须遵循的文件,见《质量体系要素对照表》(附录7)。5。2程序文件是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详细、明确地描述了质量体系运行中的各项质量、技术活动程序,是本所开展质量技术活动的依据。5。3作业指导文件:内容包括与体系运行有关的作业指导文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操作规范(包括设备操作规程、检测细则等)以及质量、技术记录表格,是完成各项质量、技术活动所规定的方法,以及各项质量、技术活动的操作文件和依据。6.质量体系的运行6。1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全体人员学习贯彻、理解并执行质量体系文件。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2第3页共4页质量体系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6。2设置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部门负责人、质量监督员,并规定其职责执行,以确保本所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6。3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本所质量体系得以运行,这些措施包括:10。制定实施质量活动的目标、规程和细则.

29b.建立检测活动控制过程,对合同评审、样品接收、样品管理、检测过程、检验报告审核和发放中各环节进行有效控制,见《检测工作程序》。c。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和设施,制定仪器设备操作规程,保持符合标准要求的检测环境。d。配备胜任的岗位工作人员(质量体系岗位和技术岗位),确保检测工作质量.通过上岗培训、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检测技术水平。e.提供现行有效的文件;f。对质量、技术活动的结果进行记录并保存;6。4通过对全体人员持续进行质量体系的培训,按计划对质量体系进行内部审核,并就发现的问题和潜在的不符合因素实施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及对质量体系进行管理评审,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必要的修改,以保证本所质量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2第3页共4页质量体系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7。相关文件《公正性声明》QM/TIL-10-102《质量方针和目标》QM/TIL—10—103《检测工作程序》PF/TIL—10-15《质量体系要素对照表》附录7

30《质量体系岗位职能分配表》   附录2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3第1页共3页文件控制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1.目的对组成质量体系所有文件进行有效控制,并保证所有部门和人员能及时获取和使用受控文件的有效版本。2.受控文件的定义和分类2。1内部文件:指本所内部编制、发布的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质量和技术活动计划、质量和技术活动记录(包括检验原始记录、检验报告)。2.2外部文件:指来自于质检所(中心)外部并对本所质量和技术活动有影响有指导性、指令性作用的文件.包括来自于认证机构的文件;政府或组织有关法律、法令、法规文件;国家、行业颁布的检验标准及方法;客户提供的检验标准及方法、资料或图纸;来自于有关实验室或组织的非标准方法等。3.职责3.1所长(主任)负责本所质量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批准发布。3。2质量负责人负责与质量活动有关的总结报告,记录表格的批准发布。3。3技术负责人负责与质量体系技术活动有关的计划文件、作业指导文件(操作规程、检测细则等)、原始记录格式等批准发布,

31业务室负责审核。3.4各检测室主任负责非标准检测方法(包括客户提供的)、偏离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3第2页共3页文件控制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标准和偏离程序的确认,业务室负责审核,技术负责人负责批准。4。控制要求4.1文件的编制、批准和发布。4。1。1由质量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质量体系内部文件的编制、改版和修订。4。1。2按照文件控制的职责分工,由各级管理人员负责文件的批准和发布(见3职责)。4。2文件的发放4.2.1受控文件实施唯一性标识,标识包括:文件代号、发布日期、修改次数、页码、总页数、发布机构等。4。2。2文件发放范围由原文件批准发布人在《文件发布/更改通知》中确定。4.2.3《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由业务室负责发放,各类文件按《文件控制程序》对文件进行标识、登记、发放、回收和处理,确保相应岗位的人员或活动场所都能得到受控文件的有效版本。4。3文件的更改4。3.1定期对文件进行审核和必要的修改,以保持文件持续适用。4。3。2一般情况下〔除所长(主任)外另有特别指定〕

32,文件的更改由原审批人批准。审批时要获取修订、审批所依据的有关背景资料。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3第3页共3页文件控制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4。3。3文件的更改须按原文件审批人进行受控确认。4.3。4《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更改要在该文件修改页中给予说明和标注。其他文件在《文件发布/更改通知》中加以说明。4。3.5本所所有受控文件不允许采用手写更改。5.支持文件《文件控制程序》PF/TIL—10—03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4第1页共2页检验工作的分包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1.目的对检验工作的分包方进行评价和选择,对分包全过程进行控制,保证分包项目的检测工作符合要求,结果准确可靠.本所按所申报的计量认证项目开展检验工作,不涉及分包,删减。如日后工作中涉及分包,按本章职责及控制要求开展工作。2。职责2。1各检验室负责提出分包检测项目申请,并选择分包方。2.2业务室负责对拟分包方进行能力考核。2.3所长(主任)负责分包检测合同的审批。

332.4业务室负责安排分包检验任务。3。控制要求3.1分包范围本所因资源、能力、工作量、委托人特殊要求情况等原因,满足不了检测工作需要时,可将部分检测项目、任务分包给有能力的分包方。3.2分包方的选择与评价3.2.1业务室对拟分包方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环境条件、人员素质、质量管理等能力进行评价,选择符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试验室.3.2.2质检所(中心)根据分包项目、任务的技术要求对分包方的选择提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4第2页共2页检验工作的分包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出建议,业务室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分包方的技术能力进行评价。3。2.3业务室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合格分包方名单,报所长(主任)审批。3.2。4业务室拟订分包协议,报所长(主任)签字.3。2.5需要分包的检验项目、任务,业务室在进行合同评审时,与客户说明,获得客户同意后,方可实施分包。3。2。6由分包方完成的工作,业务室应将其检测工作的记录附在本所存档的检测报告中,并在检测报告中注明。

343.3分包方的质量控制3.3。1业务室保存分包方的评审记录及各种资质证明材料,如有变更及时更换。3.3.2业务室可根据需要,在年度内审时对分包方进行审核。3.3。3如果分包方的资质发生重大变化(设备状况、人员配备、环境条件、质量管理体系变更等),要随时重新进行评审,确认分包方是否仍符合要求.4.相关文件  《合同评审程序》   PF/TIL-10—04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5第1页共3页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1。目的为维持和保证检测工作的信誉度和质量,要选用有充分质量保证的合格服务单位或供应商,并对服务单位或供应商进行有效控制。2。职责2。1各检测室按其需求向业务室提出所需的外部服务或仪器设备、易耗品采购的申请。2。2业务室负责对外部服务和供给品实施管理,并负责供应品的采购、验收及发放工作。3。控制要求3。1服务和供给品范围3。1.1服务

3510.对检测工作质量有影响的计量检定/校准服务。b。对检测工作质量有影响的设施和环境条件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服务。c。检测设备的维修服务。d.对检测工作质量有影响的人员技术培训服务.3.1。2供应品10。检测工作使用的仪器设备、辅助设备。b.检测工作中使用的消耗性材料和试剂.3。2服务方和供应商的选择和评定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5第2页共3页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3。2.1业务室根据《合格供应商评价程序》,对提供服务和供应商进行评价,确定合格的服务方和供应商,并编制相应名录.3。2。2业务室负责建立并保存供应商和服务方的档案,包括其质量记录。3。3服务和采购3.3.1仪器设备的采购:由各检测室根据检测工作需要提出申请报所长(主任)批准后由业务室负责从合格供应商中采购。3.3。2试剂和易耗品的采购:根据《试剂和易耗品管理程序》,由各检测室提出计划和申请,由业务室负责审核并组织采购。优先选择获得质量体系认证的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供应商要提供产品的合格证书或符合国家标准的证明.

363.3。3本所的仪器设备、计量器具根据《量值溯源程序》定期送到法定校准检验机构进行检定/校准。3。3。4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的维修和维护优先选择原生产厂家,或从合格服务方中选择维修单位。3.3。5人员培训主要选择由国家、行业等权威部门组织的培训课程。3。4验收和储存13。4。1外部服务验收10。外部提供计量校准服务的,提供校准证书或检定证书。b.凡是提供设备维修服务的,有校准证书作为重新投入使用的凭证.c.凡由外部提供人员技术培训的,提供培训证书.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5第3页共3页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d.环境条件和设施的安装调试,由业务室会同检测室按说明书规定的技术条件验收,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比对,以证明设施和环境条件满足检验工作要求。3.4。2供应品的验收10。采购的仪器设备按《仪器设备管理程序》验收。b。采购的试剂和易耗品按《试剂和易耗品管理程序》验收。4.相关文件《量值溯源程序》    PF/TIL-10-245.支持文件《仪器设备管理程序》PF/TIL-10—23《试剂和易耗品管理程序》PF/TIL—10-06

37  《合格供应商评价程序》PF/TIL—10-07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6第1页共2页合同评审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1。目的通过对每份合同的评审,解决客户要求与合同之间的所有差异,使每份合同都被检测部门和客户双方接受,与客户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并使检测部门相关场所人员充分理解合同内容,预防偏离标准和无效合同的发生。2.职责2.1业务室主任负责组织相关检测部门对新的、复杂项目的合同进行评审。2.2样品受理人负责常规、简单、重复性的合同进行评审。3。控制要求3。1业务室负责组织相关检测部门对每份新的、复杂合同的评审。评审要解决合同中客户的要求与本所能力的所有差异,并被双方接受。评审按《合同评审程序》实施。3。2评审应确保:3.2。1对包括检测方法在内的客户要求应适当的规定文件化并使检测部门相关履行人员易于理解。3。2.2检测室具有满足客户要求的能力。3。2.3检测室按《检测方法确认程序》确认适当的方法并满足客户要求。3。3

38每次合同评审都要记录,包括在合同执行期间关于客户要求或检测结果相关的讨论记录。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6第2页共2页合同评审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3.4合同评审也包括各检测室分包的工作。在评审中如涉及到这方面内容时,负责分包的人员应参加评审。(适用时)3。5在履行合同过程中,由于各检测室原因发生的任何偏离,检测室主任应及时将偏离的情况通知客户和业务室。3.6在工作开始后,如客户需要修改合同,受理人应重复同样的合同评审过程,并将变更情况通知所受影响的执行合同的检测室。4。支持文件《合同评审程序》   PF/TIL—10-04《检测方法确认程序》   PF/TIL-10—20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7第1页共3页申诉和投诉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1.目的为了及时解决来自客户或其他方面的申诉和投诉,挽回不良影响,更好地提高检测工作质量,保持客户对本所的信任和认可,同时作为质量改进的依据。2。职责2.1业务室负责客户涉及检测质量方面、合同执行方面申诉和投诉的受理、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方案,并组织实施。2.2各检测室等相关职能部门配合业务室

39进行核查,以及采取相应纠正措施。2.3业务室负责工作人员公正行为,服务态度方面的投诉的受理、调查、处理。2。4质量负责人负责投诉处理的监督管理,负责组织对客户投诉的处理。2。5所长(主任)负责质量事故处理方案的报批和审批.3.控制要求3。1抱怨的受理3。1。1客户对检验报告或检验过程有异议时,应在接到检册报告之日(以领取签字或当地邮戳为据)起十五日之内向本所提出申诉或投诉;客户对本所的工作程序及工作质量有疑议时,也可提出申诉.3。1.2对客户的申诉,业务室要热情接待,及时受理,登记编号,其它部门无权受理.重大质量问题需由本所所长(主任)或副所长批准.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7第2页共3页申诉和投诉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3.2申诉和投诉的处理3。2。1业务室在对申诉和投诉内容调查分析后,提出处理方案,组织相关部门对申诉和投诉的内容作进一步调查,经确认原报告结论正确,书面通知对方。若原报告有差错,按《抱怨(申诉)处理程序》执行,处理结果经质量负责人批准后,书面通知对方,并积极采取措施为客户挽回影响.3。2。2需要复检时,方案由所涉及检测室提出,业务室

40审批,具体执行按《检测结果质量的控制程序》规定程序执行,必要时有关当事人应当回避。3.2。3复检所需的费用由责任方承担。3。2.4有关责任者的处理按《抱怨(申诉)处理程序》程序执行。3。2.5工作程序的申诉处理客户对本所的工作程序提出意见时,业务室认真记录,及时向质量负责人汇报,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采取临时内审,进行验证。3。3申诉和投诉处理的时间申诉和投诉处理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7个工作日,若需进行临时内部审核时,另行增加相应时间,并对客户做出解释。3.4申诉和投诉材料的管理申诉和投诉材料的管理见《抱怨(申诉)处理程序》,统一由业务室归档保管,保管时间为3年。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7第3页共3页申诉和投诉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4。相关文件《内部审核程序》    PF/TIL—10—13《管理评审程序》    PF/TIL—10-14《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程序》PF/TIL—10—095。支持文件《抱怨(申诉)处理程序》PF/TIL-10-10 《检测结果质量的控制程序》  PF/TIL—10—28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10

41第1页共2页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1.目的分析已产生不合格工作的原因或在质量体系、技术运作中出现偏离程序的原因,消除并防止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避免不符合工作出现。2。职责2。1质量负责人根据不合格工作的严重性,决定是否采取纠正、预防措施,审批纠正、预防措施实施计划。2.2业务室负责纠正、预防措施计划实施结果的监控和验证总结2.3业务室、及各部门质量监督员负责对不合格工作或偏离问题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实施计划。2。4各室主任负责本部门纠正、预防措施的组织实施和改进。3。控制要求3.1对质量体系、技术运作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不合格检测工作控制、内部或外部审核、管理评审、客户反馈或监督人员报告等途径来获取。3。2根据质量负责人的指令,业务室和各质量监督员负责组织相关人员对其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原因分析要从调查、确定问题的根本原因入手,并对所有的潜在原因进行仔细分析.如:客户要求、样品的完整性、检验方法和程序、人员的技能和培训、消耗品、设备及校准、环境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3.3纠正、预防措施选择实施和监控3.3。1业务室和各室质量监督员要根据分析的结果,按《纠正、

42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10第2页共2页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预防措施程序》制定纠正、预防措施计划。并由业务室统一上报质量负责人审批。3.3.2各室主任负责根据《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组织本部门的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3。3。3业务室要根据《纠正、预防措施程序》对所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有效性。3。4附加审核当发现不合格或偏离导致对本所的政策或程序的符合性产生怀疑时,如果问题严重或有业务风险,在采取纠正措施后,质量负责人要尽快按照《内部审核程序》在相关部门采取附加审核,以确定纠正措施有效性。4.相关文件《内部审核程序》PF/TIL—10-13《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程序》PF/TIL—10—095.支持文件《纠正、预防措施程序》    PF/TIL-10—11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9第1页共3页记录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1。目的

43为证实质量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为证实合同执行与客户要求的一致性,为控制检测结果的质量提供真实、完整、准确的客观证据。2.职责2。1本所质量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参与者负责记录的规范填写;2.2各检测室负责本部门的质量记录、技术记录的收集、汇总;业务室负责记录的收集、编目、建档、保存、处理。3。控制要求3.1记录的分类3.1。1质量记录:包括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人员培训教育考核、评价采购活动等与质量体系管理活动相关的记录。3.1.2技术记录:包括合同、内外部检测报告、比对试验记录、原始检测记录、计算和导出数据以及证书/证书副本等技术记录;人员、设备、客户档案;各项活动工作单和核查表;客户意见和提供的数据,以及其它表格式表明达到某种质量和过程参数要求的活动记录.3。2记录的格式记录采用质量体系文件规定的统一格式。格式的设计包含了足够的信息,以保证能够再现所完成的质量和技术活动。记录的格式应按照《文件控制程序》进行控制.3.3记录的填写记录由各项质量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完成人按照《记录控制程序》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9第2页共3页记录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的要求填写,应做到字迹清楚、书写规范。当记录中出现差错时,应按照《记录控制程序》中的规定要求进行更改.

443。4记录的保管各种记录按《记录控制程序》中的规定,按职责分工负责记录的收集、编目、建档、保存、调用和处理。3.5记录的安全和保密3.5.1所有记录必须妥善保管、防潮、防火、防虫蛀鼠咬、避免记录的损坏、变质和丢失。3。5.2所有人员保护原始检测记录中的客户信息.为满足客户查询需要调用记录时,需经所长(主任)批准,在保证其他客户机密的前提下进行。见《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的程序》.3.5。3以电子方式储存的记录,按照《数据控制程序》的要求进行控制。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读取和修改。3.6记录的保存期和处理3.6。1检验报告、原始记录等技术记录保存期为三年,特殊情况按规定执行。3。6.2质量记录保存期为三年.3。6。3仪器设备档案保存至仪器设备报废或注销.3.6.4人员技术档案长期保存.3。6.5过期的记录需要销毁时,必须经业务室审查、所长(主任)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09第3页共3页记录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批准后方可销毁.4.相关文件

45《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的程序》PF/TIL-10—01《文件控制程序》PF/TIL—10-03《数据控制程序》PF/TIL—10-225.支持文件  《记录控制程序》       PF/TIL-10-12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10第1页共2页内部审核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1。目的为验证本所的质量活动与质量体系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符合性、有效性,促进管理体系规范有序地运作。2。职责2。1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领导本所的质量体系内部审核,并编制年度内审计划。2.2业务室和内审员负责具体实施。3。控制要求3。1质量负责人年初制定内审计划,每年至少全面审核一次,对某些关键要素或有必要时的审核可不定期进行。3.2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适当增加频次。10.质量体系功能发生变化时,如机构变动、程序修改等。b.认证机构或客户对质量体系提出异议.c。发现了检测工作异常或出现了质量问题。3.3内部审核的依据是质量体系文件、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3.4

46内部审核由质量负责人组织实施,根据审核的部门和内容选定审核人员,组成审核小组,必要时审核人员也可以外聘.3.5内部审核人由经过培训、具有一定资格、独立于被审核质量活动的人员担任。3.6内部质量审核工作按照《内部审核程序》进行。3。7在审核中发现的问题涉及到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或检测结果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10第2页共2页内部审核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的正确性、可靠性时,应立即向质量负责人汇报,并及时按照《纠正、预防措施程序》采取纠正、预防措施,如调查表明受审检验室的结果可能已经受到影响,须书面通知客户。3。8跟踪审核是内部审核活动的延续,其工作一般由原审核组人员进行,也可视具体情况指定人员或小组进行,跟踪审核的时间根据审核方式和问题的严重程度不同,可采取现场跟踪访问或等纠正措施完成后进行,也可以在下次内审时进行检查,审核结果要有书面记录并存入档案.4.相关文件《纠正、预防措施程序》PF/TIL—10-115.支持文件《内部审核程序》      PF/TIL-10—13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11第1页共2页管理评审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1。目的

47为确保本所质量方针、目标和质量体系持续有效和适用,以满足《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以及社会和客户的期望,提高质检所(中心)在社会上的信誉和竞争能力。2。职责2。1所长(主任)负责主持管理评审工作。2.2副所长(主任)和质量负责人协助所长(主任)做好管理评审前的组织和准备工作.2.3业务室负责管理评审的具体准备工作和评审决议的落实。3.控制要求3。1管理评审的时机:管理评审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通常是在全面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后或在认可机构审核前,以及在检测活动出现较大偏离或在环境、任务、机构有较大变化时及时进行,管理评审的时间由所长(主任)确定。3.2管理评审的输入:管理评审的输入主要是根据内部评审结果(包括纠正和预防措施报告);政策和程序的适应性;外部评审结果;客户反馈和投诉;资源以及人员培训情况;实验室比对的结果;工作质量和类型的变化;客户或社会对质量体系方针和程序的进一步要求;检验报告质量;改进的建议等信息。这些信息由业务室组织汇总,并在管理评审前写成书面材料上报所长(主任)作为制定管理评审实施计划的依据。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411第2页共2页管理评审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

483。3管理评审的计划与实施3.3.1质量负责人根据《管理评审程序》组织相关人员制定管理评审实施计划,由所长(主任)(或由所长(主任)指定副所长(主任))主持管理评审。3。3.2质量负责人组织业务室根据管理评审的结果,形成管理评审报告,并输入到以后的检验室质量和技术活动计划中。按评审会议决议制订的纠正、预防、改进措施,由质量负责人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在指定时间内实施。4。相关文件《内部审核程序》PF/TIL—10—135。支持文件  《管理评审程序》    PF/TIL—10-14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01第1页共5页人员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1.目的通过对本所工作人员及其使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操作仪器设备、检测及签发检测报告的所有人员具备相应的能力,减少人员因素对检测场所进行检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影响,确保各项工作符合本所管理体系的要求。2.职责2.1业务室负责制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和人员技术考核。2.2所长(主任)负责人力资源的配置.

492。3技术负责人负责培训计划的审批.2.4质量监督员负责对检验室工作人员与工作质量进行监督。3。控制要求3。1人员配置3.1。1根据本所现有资源能力和目前的工作任务,配备足够的与开展业务范围及工作量相适应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关键(重要)的支持人员。各类人员要受过与其所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和培训,并具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历,持证上岗。3。1.2各类人员工作描述10。技术负责人指全面负责技术运作和确保技术运作质量所需资源的人员;b.质量负责人指负责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管理人员;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01第2页共5页人员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c。授权签字人指检验报告最终批准人员;d.检测人员指从事产品检测工作,进行数据处理,出具检验报告的人员;e.管理人员指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负责某项管理职能的人员,如负责设备管理、人员管理、资料管理、样品管理等工作的人员;f.内审人员指从事对质量体系进行定期审核的人员;g.监督人员指负责对检测过程进行监控,对报告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实施监督的人员;h.服务人员指在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从事后勤保障的人员.

503.1.3人员资格10.技术负责人必须具备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有较丰富的管理和专业检测经验,熟悉现代科学技术和检验事业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五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b。质量负责人必须具备中级以上职称。熟悉实验室资质评审准则,具有组织本所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有丰富的试验室管理经验.有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c.授权签字人必须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掌握所授权范围内的专业知识,熟悉检测方法,能正确评判报告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熟悉实验室认可准则,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三年以上相关经验.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01第3页共5页人员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d.检测人员必须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能正确判定和处理检测结果,并经考核持有本行业试验检测员上岗证。e.管理人员必须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和所管辖业务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协调能力,有一定的实验室管理经验。f.内审人员应具备相应技术职称,并有五年以上检测工作经验,知识面广,经验丰富,熟悉实验室评审准则及相关的技术监督法律、法规,掌握本所质量体系运行过程,或经考核取得内审员资格证书的人员承担。

51g。监督人员须对本所质量体系及本部门检测工作比较熟悉,能全面了解本部门各专业开展检测的方法,具备正确地监督检查本部门所有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能力。h。管理人员须具备中专以上文化水平和一技之长,能为质量体系运行提供可靠的保障。3。1.4对专门人员的授权10。所长(主任)负责对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及各部门负责人的评价并授权.b。技术负责人负责对从事操作特定设备、检测和签发(批准)报告人员的能力评价和资格鉴定,这些人员要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或工作经验和经过培训考核取得资格。c.质量负责人负责对质量监督员的评价并授权,质量监督员负责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01第4页共5页人员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对在培人员实施监督,确保他们具备相应的能力和其工作符合本所质量体系的要求。d.各部门负责人授权具有上岗资格的人员从事相关岗位的工作.3.2检测室人员应相对稳定,必须使用正式职工或与之签订合同的人员,对于预签约人员需经质检所(中心)对其能力考核合格,所长(主任)批准后方可签约上岗。3。3人员培训与考核3。3.1业务室负责制定全质检所(中心)培训计划,尤其对使用合同制及关键岗位技术人员时,要

52确保这些人员胜任工作且受到监督.人员的培训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根据《人员培训管理程序》组织实施。3。3。2培训内容包括:10.基础培训: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行风纪律。b.继续教育:在职职工的计算机、外语、学历.c。技术培训:检测基础知识、检测技术、取样方法、数据处理、不确定度等。3。3。3培训原则及方式10.根据工作需要适时进行必要的培训,新上岗人员、新上项目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b、新标准、规范颁布和变更时,需组织培训和学习。c。培训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质检所(中心)内部培训与上级主管部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01第5页共5页人员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d。内培训由业务室按计划组织实施;质检所(中心)外培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但必须到业务室办理学习手续,并进行跟踪记录.3。3.4所长(主任)要适时组织有关人员对检测人员和相关支持人员进行技术考核,以及确认其在各岗位的适应能力。3.4人员技术档案3.4。1业务室负责建立人员技术档案,档案包括学历证明、职称资格和聘任证书、专业培训考核成绩、培训结业证书、技术工作经历、总结、论文、成果证书等。3.4.2由业务室负责人员技术培训记录,培训结果的收集并

53转入人员技术档案。4。相关文件《组织》QM/TIL10-045。支持文件《人员培训管理程序》   PF/TIL—10—17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02第1页共3页设施和环境条件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1。目的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根据不同的检验需求,设置相应的设施和环境并加以控制。必要时配置环境监控和记录设施,对可能影响检验工作的环境因素进行有效的监控,保证环境设施、安全应急设施、办公通讯设施、服务性设施等各种设施的配置满足正常开展工作的需要.2.职责2.1各检验室对所配备的设施进行日常维护,并保证全部检验过程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2.2业务室对检验室设施和环境的符合性以及日常维护状况实施监督,并负责各类设施的定期维修.2。3业务室负责供配电、安全应急设施、办公通讯设施、服务性设施等管理。3.控制要求3.1检测室的环境条件3.1.1

54各检验室实行检验区域(包括样品制备和存放区域)与办公场所分离,防止对检测工作质量产生不利影响。3。1。2检测室采取有效隔离措施,防止相邻工作区域间的不利影响。3.1。3检测室的环境条件和各种辅助设施能满足工作需要及仪器设备使用对环境的要求。对于有特殊环境要求的工作区(恒温、恒湿),其设施的配备是否满足规定要求,必要时要经过验证.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02第2页共3页设施和环境条件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3。1.4质检所(中心)的供配电、安全应急设施由业务室统一调配管理,各部门按《环境控制程序》的规定保证用电安全,有特殊要求的检测,检测室加装必要的辅助装备。3.1。5个别检验项目如需要在外部进行时,其设施与环境必须按《现场检验程序》的有关规定进行控制。3。2环境条件的监控与维持3。2。1各检测室做好室内设施的日常维护,若环境条件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及设备的使用要求有影响时,检测室要按影响程度采取不同的监控措施,必要时配备记录设备。3.2。2质量监督员在履行监督职责时,发现检验过程、环境条件、检验设备或辅助设施不符合要求,应提出纠正和整改通知,必要时责成有关人员终止检验,并对此间出具的检验数据的有效性应作分析和判断处理.3。3检测工作的安全与防护3。3。1

55为保障检验工作过程中人身和仪器设备的安全,各检测室应严格遵守《环境控制管理程序》的规定。3.3.2对于有爆炸及类似危险的试验,应限定试验场所,并采取有效隔离和明显警示标志(有毒、高压等标志),对有危险性的试验环境也应进行安全隔离。3.3。3易燃易爆及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使用保管应严格按《试剂和易耗品管理程序》的有关规定执行.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02第3页共3页设施和环境条件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3.3。4各工作场所均应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并放置于醒目易取的地点,根据需要还应配备其它的防范和应急装置,在必要的区域配备防盗设施。3.4检测室的管理3.4。1检测室应按《环境控制程序》的要求,搞好内务管理,使检测室保持内部清洁、整齐、安全的良好受控状态。3。4。2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检测区域,外来人员进入检测室需经质量负责人许可,有业务室人员陪同,并应遵守我质检所(中心)保密规定及其它有关管理制度要求。4。相关文件《现场检验程序》PF/TIL-10—16《试剂和易耗品管理程序》PF/TIL-10-065.支持文件  《环境控制程序》       PF/TIL—10—18《试验室安全管理程序》PF/TIL—10-27

56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03第1页共6页检测和校准方法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1.目的确保各检测室在其检测范围内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进行所有检测工作,包括制样、检测、数据处理的方法。当有要求时,还应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及检测数据的统计技术.保证检测方法和方法确认过程得到有效控制。2.职责2。1各检测室长负责检测方法的选择和非标准方法或偏离标准方法的确认。2.2业务室负责非标准方法、偏离标准方法和检验室自制方法的审定.2.3技术负责人负责非标准方法、偏离标准方法和检验室自制方法的批准。3。检验方法分类3。1标准方法10。国家颁布的标准方法;b。行业颁布的标准方法;c。地方颁布的标准方法.3.2非标准方法10。技术组织公布的方法;b。文献和期刊公布的方法;c。设备制造商指定的方法.3。3实验室自行拟制的方法。

57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03第2页共6页检测和校准方法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4.控制要求4。1总则4.1。1各检测室要保证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进行其范围内的所有检测。包括检测样品的抽取处置、传递、储存和制备,必要时还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以及检测数据分析的统计技术。4。1.2如果缺少操作指导书可能危及检测结果,检验室要配置有关设备的使用及操作规程、检测样品的处置及制备的检测细则。4。1。3业务室要负责所有与检测室工作有关的操作规程、检验细则、检测标准、手册和参考资料,都必须保持现行有效版本,并便于人员使用.4.1。4偏离标准的检测方法,只有在已经被文件化、经过技术论证、批准并被客户认可后方能允许使用.4。1。5国家检验方法标准可直接引用,不必增补或改写内部程序,如有必要,可对方法中的步骤进行选择,并制定补充或附加说明文件。4.2方法选择4。2。1各检测室长根据《合同评审程序》的要求负责检测方法选择。4.2.2检测室应采用能满足客户要求和所进行的检测要求的检测方法,应尽量采用国家、行业发布的标准方法。4。2.3检测室应保存所有的标准的现行有效版本,且应使用最新

58有效版本,除非该版本不适用或无法做到.业务室应经常进行标准及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03第3页共6页检测和校准方法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标准方法的查新,每年至少进行一次。4。2.4客户指定方法时,应经所长(主任)审定,如果客户指定的方法能满足所进行的检测要求,检测室应采用客户指定的方法。如果客户指定的方法不适用或已过时,检测室应通知客户。4。2。5客户未指定方法时,检测室应依次选择国家标准方法、行业标准方法、地方标准方法、检测室选定的非标准方法.检测室应将所选用的方法通知客户。4.2.6检测室选定的非标准方法必须经过方法确认(见4.5)方可采用。4.2.7在开展检测前,检测室必须进行方法验证或证实已能正确使用该方法,如与标准方法有偏离,则须重新进行方法确认(见4。5)。4.4非标准方法4。4.1对某些检验项目,如果没有标准方法或已有的标准方法不适用或无法做到,可以使用非标准方法。4.4.2非标准方法须经客户同意,并应满足客户的要求和检测的目的。4.4。3非标准方法使用前,须由所长(主任)根据《检测方法确认程序》进行适当确认,并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生效。4.4.4各组使用的非标准方法应由业务室进行统一编号.

594.5检测方法的确认4.5.1检测室应对非标准方法进行确认,确认范围应足以满足预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03第4页共6页检测和校准方法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定用途或应用领域的需要(见《检测方法确认程序》)。4.5。2检测室长负责确认工作的组织工作,并指派有资格的人员进行方法确认。4.5。3方法确认可采用以下一项或多项内容的组合形式:10。使用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的校准;b.与其他方法所得结果对比;c.实验室间比对;d。对影响结果因素进行系统评价;e。对结果进行不确定度的评价。4。5.4各组应记录所采用的确认方法、所获得的数据和结果,并建档保存。4.5。5方法确认结果由业务室审定。对已确认的方法由技术负责人批准发布后方可使用。4.5。6如果对已确认的非标准方法进行了某些更改时,应将这些更改文件化,必要时应重新确认。4。5。7在对预期用途进行评价时,经过确认的方法所得数据的范围和准确性应满足客户需要。4.6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4。6.1

60如果客户对检验结果的不确定度有要求时,应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估,出具有关不确定度的评估报告(见《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03第5页共6页检测和校准方法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4。6。2所长(主任)负责确定评价的方法,并指派评价人员进行评价,出具有关不确定度的结果报告。4。6。3不确定度来源包括但不限于所有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还包括所用方法、设备、环境条件、被检测样品的性质和状态以及操作者等因素的影响。4。6。4如果检测方法规定了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的极限值,并规定了计算结果的表达形式,则检测室只要遵守该检验方法和报告的要求即可认为符合规定。4.6.5报告不确定度的同时,应同时报告获得不确定度的包含因子或合成不确定度,同时给出置信水平。4.6。6在评价测量不确定度时,通常不考虑检测样品的预计的远期特性。4.7数据控制检测室应确保计算和数据传送的符合性检查或检测的要求。在使用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进行检测数据的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还应确保软件系统的适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见《数据控制程序》)。5。相关文件《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的程序》PF/TIL-10—01

61《合同评审程序》PF/TIL—10-04《数据控制程序》PF/TIL—10—22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03第6页共6页检测和校准方法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6.支持文件《检测方法确认程序》  PF/TIL-10—20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PF/TIL—10-21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04第1页共4页设备和标准物质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1.目的仪器设备是检验工作的物质保证.试验室应配备检测所需的全部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并加强设备和标准物质的管理,使之完全处于受控状态,确保满足检测工作要求。2。职责2.1业务室负责仪器设备的校准和使用状态的控制及标准物质的管理。2.2各检测室负责本室的仪器设备(标准物质)校准、使用、维护和保养工作,并负责使用状态的记录。3。控制要求3.1仪器设备的配置3。1。1

62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根据检测范围和工作量的需求,配置检验仪器设备,其技术性能和指标应满足检测工作的要求。仪器设备的采购、验收、安装、调试和建档应按照《仪器设备管理程序》执行。3。1。2当某一设备比较昂贵、暂不具备购买条件、使用频率低时,可以选择租借仪器设备。租借仪器设备由检测室长提出,业务室负责审定,所长(主任)批准。按检验工作的分包管理进行控制.3.2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的管理3。2。1业务室负责建立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档案,负责仪器设备校准计划编制、维修和状态控制.各室仪器设备应明确专人保管,并根据《仪器设备管理程序》要求,负责仪器设备日常维护和保养。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04第2页共4页设备和标准物质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3.2.2业务室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每一设备及其软件,均应列入仪器清单,建立设备档案,对设备统一编号、管理.设备档案信息应齐全,详细内容见《仪器设备管理程序》.3.2。3业务室负责建立全质检所(中心)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的总台帐,做到帐物相符,并标明每台设备的校准周期及使用位置。各组应建立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的分台帐,以便掌握本组的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状况。3.3仪器设备校准对检测结果有直接影响的仪器设备应由业务室制定校准计划.在投入使用前必须按《量值溯源程序》的规定进行校准,并加贴标识,以表明仪器设备所处的校准状态,包括校准有效期。3。4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3.4。1

63所有仪器设备应配备相应的设施与环境,保证仪器设备安全处置、使用和维护,确保仪器设备正常运转,避免仪器设备损坏或污染。3.4.2所有仪器设备操作人员应按《人员培训管理程序》的要求,必须经过专门的技术培训,获得相应的技术资格后,经授权批准方可上机操作。操作人员应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严禁超负荷使用和非操作人员使用,仪器设备使用后,必须及时填写使用记录,注明使用前后状态。3。4。3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说明书及操作规程等文件,使用人员在工作区域内应及时方便地获取。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由业务室负责编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04第3页共4页设备和标准物质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写和审定。3。4。4仪器设备有过载或错误操作、显示结果可疑时,应单独存放或加贴停用标识.对检测结果可能造成影响时,应按照《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程序》,采取措施及时处理。3.4.5如果仪器设备长期脱离质检所(中心)直接控制,在恢复使用前,应对其功能和状态进行检查或验证.3.4。6所有仪器设备应由检验室使用人员,按照操作和维护规程进行维护和保养.3.5仪器设备使用中的期间核查为保持仪器设备在有效使用期间内的可信度,各检测

64室使用人员应对仪器设备的使用状态进行检查或验证。使用中的设备完好率应保证100%。3。6仪器设备的维修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或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不准带病作业。一般故障由仪器设备使用人及时排除,无法排除的由检验室填写仪器设备维修申请上报业务室,联系生产厂家或专业维修部门进行维修。在维修期间应加以停用标识,避免使用人误用。修复后的仪器设备需重新进行校准或检查(包括自检)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3。7设备软件保护仪器设备负责人根据《数据控制程序》负责仪器设备软件的保护,并备份软件。3。8仪器设备的报废仪器设备维修已无法满足检测工作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04第4页共4页设备和标准物质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要求时,由检验室上报业务室,申请降级或报废处理。4.相关文件《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QM/TIL10-405《设施和环境条件》QM/TIL10-502《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程序》PF/TIL-10—09《人员培训管理程序》PF/TIL—10—17《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PF/TIL—10—21《数据控制程序》PF/TIL—10-22《量值溯源程序》PF/TIL—10—245。支持文件

65《仪器设备管理程序》PF/TIL-10-23   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05第1页共3页测量溯源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1。目的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检测或取样结果有重要影响的设备、量器(具)以及标准物质处于量值可溯源状态,保证量值的可溯源性。2。职责2.1业务室负责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的管理,编制年度检定/校准计划并组织实施。2。2各检测室配合业务室实施年度检定/校准计划。负责仪器设备的自校工作。2.3仪器设备的自校方法由检测室编制,业务室负责审核,报技术负责人批准.3。控制要求3。1检定/校准计划业务室与各检测室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实际使用情况确定检定/校准周期。并编制年度检定/校准计划,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于年初公布,并负责组织实施。3.2检定/校准3.2。1国家指定的计量检定仪器设备均送有关获得批准资格的校准机构进行检定/校准。

663.2.2对个别大型或特殊的专用仪器设备,国家暂时没有颁布计量检定/校准规程,无法溯源到国家测量基准的,通过内部自校对仪器设备的状态予以确认。见《量值溯源程序》.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05第2页共3页测量溯源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3。2。3所有在用的需要检定/校准的仪器设备都应进行检定/校准,使其量值具有可溯源性,未经检定/校准或自校的仪器设备不得用于检测。3.2.4专用试验仪器均由仪器生产企业提供专项检定,在使用前应确认其计量检定状态.3.3检定/校准管理所有经检定/校准的仪器设备均应建立台帐,及时加贴标志,检定/校准证书/报告由业务室归档.3.4标准物质的管理3。4.1检测室必须使用有证并能溯源到国家(国际)基准的标准物质,并按规定的程序和计划检查标准物质的有效性,以保持其校准状态。3.4.2检测室应按标准物质特性合理储存、运输、和使用标准物质,以防止污染损坏,并保护其完整性。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由检测室组织实施并报技术负责人确认。3。4。3标准物质的购买由使用者提出申请、检测室主任制定年度计划,经所长(主任)批准后由业务室负责购买。3.4。4标准物质的使用和管理由各检测室按《量值溯源程序》发放、回收和保管。

674。相关文件《仪器设备管理程序》PF/TIL—10-23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05第3页共3页测量溯源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5.支持文件《量值溯源程序》PF/TIL—10—24 《期间核查程序》     PF/TIL-10—25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06第1页共4页抽样和样品处理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1.目的样品是检测工作的重要工序,因此对样品的处理及验收应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验收,以确保后续检测结果的有效性。2。职责由业务室负责组织实施样品的处置。3.控制要求3。1抽取样过程包括确定抽取样方案,抽取样要确保科学、公正,所抽取样品要有代表性,并保持完整。3。2抽取样按标准规定的方法执行,也可以按有效合同与委托方商定抽样方法。3.3抽取样方案必须由本所确定时,要在已颁布的有关国家或行业抽取样标准中选择适宜的抽取样方法,或运用适当的统计技术制定方案,并在有关的抽取样品方案中详细说明。

683.4业务室依据抽取样计划和抽取样方案组织实施抽取样品工作.3.5当委托方对文件化规定的抽取样程序有偏离、添加或删改的要求时,抽取样人员要详细记录这些要求和相关的抽样资料,并记入包含检测结果的所有文件中,同时要将这些偏离通知检测有关人员。3。6当抽取样作为检测工作的一部分时,抽取样人员须根据《记录控制程序》和《抽样控制程序》的要求,记录与抽取样有关的全部数据和操作.3。7样品的接收与标识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06第2页共4页抽样和样品处理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3。7.1业务室负责接收样品,详细记录样品的原始状态。认真检查样品、资料的完整性以及对检测要求的适宜性,并在“委托合同中详细描述其样品的规格型号、包装等实际状态,并请客户进行书面确认,不相符合时,请抽取样人员书面说明情况。3。7。2为避免样品发生混淆,业务室必须对所有样品使用统一印制的标签加以标识,以保持样品的识别唯一性,保证必要时可追溯。3.7。3检测室在接收样品时,同时记录其状态,确定样品是否适合于检测的疑问,对检测要求不明确,或认为样品不符合有关规定要求,有异常情况(包括包装和封签),检测室要及时与业务室说明,必要时与委托方联系,取得进一步说明再进行检测.3.7.4检测室接到样品后,立即在标识上注明样品所处状态,即待检(尚未检验样品)、在检(检验进行中的样品)、检毕(检验完毕的样品).当检测中需对样品分样、流转时均要采取

69同任务单一起流转,并保证样品在检测过程中始终有清晰、可追溯标识.3。8样品的制备和传递3。8。1样品按检测工作程序图的顺序及时传递,交接签署时应检查样品状态,备查样品要留存样品库,并记录备案.3.8。2样品在制备、测试、传递过程中应加以注意,应严格遵守有关样品的检测规定,避免样品混淆,并防止丢失。样品如遇意外损坏或丢失,应在原始记录中说明,并立即与客户联系,协商解决办法。3。8.3检毕的样品应根据监测要求弃样和留样由管理员入样品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06第3页共4页抽样和样品处理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库保管,并做好记录.3。9样品的储存、保管及弃置3.9.1样品库的备查样品和待检样品应分类存放,储存环境应安全,无腐蚀,清洁干燥且通风良好。3。9。2样品库和检测室对样品的保管,应确保样品在保存期间不变质、不遗失和不损坏,以便能恢复使用;对储存条件有特殊要求的样品,应严格控制环境条件,必要时加以记录。危险样品应隔离存放并严格按《样品管理程序》的有关规定执行.3.9。3样品弃置:样品保管员根据《样品管理程序》的要求,处理保存期满的样品及特殊样品,并填写样品弃置记录。10。样品留样期不得少于报告异议申诉期:

70水泥样品,在试验完成后必须保管到委托方收到试验报告未提出异议45天后处理。其他样品,在委托方收到检验报告15个工作日后未提出异议时处理。b。留样期满样品经所长(主任)批准后,交业务室统一处理,其他人员不得擅自处理。c。委托人需提前领回样品时,应签注“对本样品的检测报告无异议”后方可办理.3.10样品的保密3。10。1本所严格按客户要求及有关规定进行样品的检测、储存与处置,严格执行《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的管理程序》的规定,对客户的样品、附件及有关信息负保密责任。留样期内的样品不得以任何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06第4页共4页抽样和样品处理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理由挪作他用.3。10。2对要求特殊检验的样品,应根据客户的要求做出特殊安排。包括样品接收、流转、储存、处置及附件、资料的管理,应采用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保护样品的完整性、良好性和机密性。4.相关文件《记录控制程序》    PF/TIL-10—12《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的管理程序》PF/TIL—10—01《设施和环境条件》QM/TIL10—502《样品管理程序》         PF/TIL—10—28《抽样控制程序》         PF/TIL—10—30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07第1页共2页结果质量保证第A版第0次修订

71颁布日期:2010-07—201。目的通过有计划的对检测活动结果实施质量控制,来验证和评价检测活动的有效性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以保证检测工作结果的质量。2。职责2.1业务室负责组织检测结果质量控制计划的制定和结果评审。2.2质量负责人负责计划的审批。2.3业务室负责组织实施计划.3。控制要求3。1业务室负责组织制定质量控制计划,经质量负责人批准后,由业务室组织相关人员实施。3。2在计划中所选用的质量控制方法,要与检测室所从事的检测工作类型和工作量相适应。质量控制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种:10。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b。利用相同样品和检测条件进行重复检测;c。对存留样品进行再检测;d.同种仪器之间的比对;e。人员之间比对。3.3业务室负责组织对质量控制结果进行评审,如可行的话,要使用统计技术评审结果。如对检测活动有效性或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怀疑时,应找出潜在的不合格原因,并按照《预防措施》要求,采取预防措施.评审结果应上报管理评审。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07第2页共2页

72结果质量保证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3。4在质量控制中的所有记录由业务室统一存档.4.相关文件《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QM/TIL10—4105。支持文件《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      PF/TIL-10—29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10第1页共4页结果报告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1.目的检测报告是本所的最终产品,是正确反映产品质量信息的重要文件,也是体现检测公正性、科学性的证据,因此检测报告必须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地报告检测结果,保证检测报告所含的信息符合客户、检测方法规定和说明检测结果所必需的要求。2.职责2.1检测室负责检验报告的编制、打印工作。2。2授权签字人负责授权领域内检测报告的批准。2。3业务室负责检测报告的审核、盖章、发放工作.2.4业务室负责检测报告存档的管理工作。2.5业务室负责对检测报告的质量抽查。3.控制要求3。1检测报告编制3。1。1检测

73报告能准确、清晰、客观地描述检验结果,用文字表示的结果要叙述清楚,简单扼要。3。1。2检测报告中包括检验结果所必需的全部信息及检验方法相关的所有信息。结论用语要规范。详见《检验报告的编制程序》。3。1.3检测报告的封面、首页、续页、封底格式均应采用统一的格式,检测报告均采用指定的试验检测系统,报告封面上盖有计量认证标志。3。1.4各检测室应根据本专业检测项目特点,认真安排合理规范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10第2页共4页结果报告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的检测结果格式。报告填写由检测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完成.3.1.5检测报告中引用分包单位的检测结果时,要在分包项目栏内或备注栏内注明由**单位检测。3。1。6检测报告的修改和补充必须按《抱怨(申诉)处理程序》执行。3.1.7当发现使用的检测仪器有缺陷,从而对已经签发的检验报告的结果或结论的有效性和正确性有疑问时,检测室要立即向业务室报告,业务室组织核实后,立即书面通知(委托方),该书面通知要与原报告一起归档。详见《抱怨(申诉)处理程序》。3.1.8检测报告的检测人由熟悉本项试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检测人员要对检测记录的一致性、报告的完整性、正确性负责。3。1。9检测报告审核人要对报告采用的检测依据的正确性、报告内容的完整性、报告结论的正确性负责.3。2检测报告的批准

743。2。1授权签字人负责授权领域内的检测报告的批准。3。2。2批准人主要负责报告的最终审核、原始记录与报告正文的一致性及相关信息的完整性。3。3检测报告的签发3。3.1检测室将批准后的检测报告转交给业务室,检测报告由业务室负责盖章寄发。如果委托方要求采用电话、传真、邮递等方式传递检测结果时,要在委托书上说明,并写明传递的有关约定事宜.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10第3页共4页结果报告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业务室严格按约定要求传递,以达到为委托方保密的目的。3.3。2如要求复印检测报告时,向业务室书面说明其理由及需复印的检测报告数量,经所长(主任)批准后,由业务室对复印件加盖检测专用章后发出。3.4检测报告的更改3.4.1发出的检测报告如需更改,需经所长(主任)批准,并在《报告更改记录表》上作好记录;重大更改与技术负责人商量,按《抱怨(申诉)处理程序》执行.3.4。2更改报告时,检测室负责出具更正报告,更正报告的编号与原报告相同,并应加以特殊标记或说明,发更正报告的同时要将原报告收回。3。5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说明检测

75过程中的随机效应及系统效应均会导致测量不确定度,数据处理中的修约也会导致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由多个分量组成,其中一些分量可用测量结果的统计分布估算;另一些分量则可用基于经验或其它信息的假定概率分布估算,所有这些分量均可用标准差表示.测量结果理解为被测量之值的最佳估计,全部不确定度分量均贡献给了分散性.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能力,反映了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和置信水平。委托方要求给出检测结果不确定度时,检测报告中就应标明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结果。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510第4页共4页结果报告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4.相关文件《抱怨(申诉)处理程序》PF/TIL-10—105。支持文件《检验报告的编制程序》PF/TIL—10—05《检验报告质量控制程序》PF/TIL—10-206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604第1页共1页附录4程序文件目录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序号编号名称1PF/TIL—10-01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程序2PF/TIL-10-02保证公正性程序3PF/TIL—10—03文件控制程序4PF/TIL—10-04合同评审程序5PF/TIL—10-05检测报告的编制程序6PF/TIL—10-06试剂和易耗品管理程序7PF/TIL—10-07合格供应商评价程序8PF/TIL—10—10抱怨(申诉)处理程序9PF/TIL-10—09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程序10PF/TIL-10-10纠正措施程序11PF/TIL-10-11预防措施程序

7612PF/TIL-10-12记录控制程序13PF/TIL-10—13内部审核程序14PF/TIL-10-14管理评审程序15PF/TIL-10-15检测工作程序16PF/TIL—10—16现场检测程序17PF/TIL-10-17人员培训管理程序18PF/TIL-10-18环境控制程序19PF/TIL—10—19/TIL19-2007开展新工作的评审程序20PF/TIL-10-20检测方法确认程序21PF/TIL—10—2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22PF/TIL—10-22数据控制程序23PF/TIL-10—23仪器设备管理程序24PF/TIL-10-24量值溯源程序25PF/TIL-10—25期间核查程序26PF/TIL—10-26检验报告质量控制程序27PF/TIL—210-27试验室安全管理程序28PF/TIL-10-28样品管理程序29PF/TIL—10-29检测结果质量的控制程序30PF/TIL-10—30抽样控制程序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605第1页共1页附录5检测人员一览表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质量手册文件编号:QM/TIL—10—607第1页共1页附录7质量体系要素对照表第A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010-07—20

77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质量手册对应章节章节标题章节号章节内容(标题)4.1组织QM/TIL-10-401组织4。2质量体系QM/TIL-10—402质量体系4。3文件控制QM/TIL—10-403文件控制4.4检测和/或校准分包QM/TIL—10-404检测工作的分包4.5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QM/TIL—10—405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6合同评审QM/TIL—10-406合同评审4。7申诉和投诉QM/TIL-10-407申诉和投诉4.8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QM/TIL—10-410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4。9记录QM/TIL-10-409记录4。10内部审核QM/TIL-10-410内部审核4。11管理评审QM/TIL-10-411管理评审5技术要求5。1人员QM/TIL-10—501人员5.2设施和环境条件QM/TIL—10—502设施和环境条件5.3检测和校准方法QM/TIL—10-503检测和校准方法5.4设备和标准物质QM/TIL—10—504设备和标准物质5。5测量溯源YHXT/SC—10-505测量溯源5.6抽样和样品处置QM/TIL-10-506抽样和样品处置5.7结果质量控制QM/TIL-10-507结果质量控制5。8结果报告QM/TIL-10-510结果报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