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五育并重-德育为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五育并重,德育为先——大水小学德育管理纪实德育不仅占学校工作首要地位,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然而,当前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非常尴尬,德育往往是学校提得最响却抓得最软,教育效益较差的一项工作。教师们普遍反映:社会越进步,学生越难教。有人总结,现在的学生存在:虚荣心强,诚信减弱;对自己宽,对别人严;没有亲情,没有爱心,没有责任感。孩子有“四缺四不缺”即:缺志气,不缺钱;缺精神,不缺物质;缺实干,不缺愿望;缺创造,不缺享受。有“三个一”:一听就懂,一说就会,一做就错(知、行脱节)。还有“四大特点”:懒(贪玩、怕吃苦,志向虽远大,但不行动)、馋(好吃、贪欲心强,不考虑承受力)、软(意志品质薄弱,遇事易退缩)、刁(性格倔犟,好钻牛角尖)。德育教育效果不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在思想认识上:一些领导和教师存在重“智”轻“德”思想,片面认为:德育工作是德育部门和班主任的事,与自己无关。也有教师错误地认为:进行德育教育要花时间和分散教学精力。13
12、在德育工作上:存在学校德育目标抽象化;德育内容空洞化,远离学生实际,与现实生活存在着相当大的落差、错位;德育方法单一化,陈旧化、想象化:以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为主,缺乏灵活性、生活化;德育途径和手段形式化:单一、机械、照搬。3、学校德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没有形成德育教育合力,德育部门唱“独角戏”,学校各部门与德育部门工作不协调,使德育工作的效率不高、实效性差。4、在德育管理上:一是存在管理不到位;二是把德育程序化,形成“例行公事”的德育,而不是做“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的德育".(一)我校实施“三维一体”德育工作体系,构建全员德育教育模式。为了改变学校德育工作现状,我们认真总结和反思了过去抓德育工作的经验教训,在大胆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三维一体”德育工作模式和“四点一线,双轨并行”的德育工作机制,形成了人人参与德育的工作格局。1、“三维”是指“学校领导成员、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一体",即融为一个整体。“三维一体”德育工作模式,即:学校领导成员、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形成一个整体抓德育,“全员育人"的管理目标责任体系。“三维一体”的德育模式使全体教师人人都成为了育人的主体,管理的主人。无论领导,还是教师“人人都既是德育的管理者,又都是德育工作的执行者、实践者",从而实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2、“四点一线,双轨并行”。13
2“四点”,即:教导处、教研组长、班主任、科任教师组成德育教育执行线(简称:执行线)和教导处处、班干部、学生组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线(简称:自治线)。“双线”,即:执行线和自治线。“双线"同属于教导处领导,同时运行:执行线的职能是贯彻执行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落实各项德育常规要求,组织开展各项德育教育活动,实施教书育人。“自治线"是在教导处的指导下,由班干部组织学生具体负责对卫生扫除与保持、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升旗和集会、全校性活动、各班学生到校、纪律、学习及规范教育、板报宣传等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对各班和学生中的不规范现象进行督查,并督促整改。协助、配合学校落实德育常规和进行规范养成教育.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改进完善和自我管理.“双轨并行”,促进师生共同参与,实现了德育教育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密切配合,形成了和谐德育,使教育管理更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推行“四制”1、实施班主任负责制2、实施科任教师协作制每个班给科任教师明确职责要求。坚持定期考核,这样,既有利于强化班级管理,又能壮大德育骨干队伍,有效培养班主任后备力量,又减轻了班主任工作负担。3、实施德育导师制 任课教师(与学生自愿组合)各自“承包”13
3若干名学生,成为学生的成长导师,在学习、生活、品德、心理等方面为这些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由学生认可的德育导师,做学生的“学习引路人”和“心理临床医生”,对帮助他们摆脱学科学困、矫正行为偏差和恢复心理信心有明显效果.4、实施“学科渗透德育"制落实备课“三渗透”即:一是“目标渗透”;二是“内容渗透”;三是“方法渗透”。上课“四渗透”,即:一是“师表渗透”;二是“语言渗透”,教师一句关心、鼓励的话语,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甚至一生的影响;三是“教态渗透",教师课堂上的每一次期望的目光,每一个甜蜜的微笑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以鼓励。四是“内容渗透”。(三)坚持“四抓”1、抓德育观念更新我校树立“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和“抓德育就是抓质量、抓安全"的观念。落实了德育观念“四个转变”,即:一是变管理为“引导”;二是变规章为“常规”;三是变“说”为“做”;四是变“虚”为“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增强了德育工作实效性.2、抓德育载体创新13
4校园内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工作阵地,事事是德育工作内容,项项活动是德育载体。我校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①让德育走进生活-—实施规范教育生活世界是德育魅力的源头。回归生活是当前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更是学生形成主体德育的源泉。德育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现代的教育越来越开放,“德育已不可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给学生灌输一种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际的思想价值观念”。丰富的校内德育活动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对话的舞台,是促进品德发展的动力。例如: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现在相当部分孩子的行为不规范,学习习惯差,学校、老师和家长都难管理。为此,我们开展了——《植精神,养习惯,塑人格》规范养成教育系列活动,通过指导学生勤学习、严训练和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怎样当主人、怎样接待客人,见了长辈、老师要问好,饭前便后要洗手,以及学习常规等行为规范实践体验和展示,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规范习惯。我们在抓规范养成教育中,通过实施“三步走”策略,实现了“要我做,我要做,我会做”和“学习知行、训练导行,规范植根、体验树魂"道德升华。其主要操作过程是:第一阶段:“要我做”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新生入学集中训练,“逼”着做(一般为一周)一是“学”,把规范植入脑海。抓6个环节:①“学”13
5:分集体学、分班学、小组学和自学,与家长一起学,学规范教育要求和考评扣分细则;②“讲",听领导讲、教师讲、同学讲;自己讲,讲学习收获体会。③“看”,看相关影视录像,寻找自己身边的学习榜样,同时发现自己和身边存在的不规范现象。④“记”,通过学、讲、看,在理解基础上达到熟记。⑤“测”,自测,同学互测,小组测,全班测和年级、学校随机抽测,查找不足进行“帮扶”,不过关的进行“补课”。⑥“赛”,开展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进行评比,表彰先进,激励后进。使规范熟记心中,为内化为行动奠基。二是“练",把规范变为行动.抓三个环节:①集中“示范",如:红领巾的规范佩戴。②集中“训练",根据学校实际选择重点项目进行规范训练,如:上下楼梯,升旗和集会、课桌上的书本摆放等。③分班、组训练和自我训练:抠细节,严要求,勤督导,确保训练到位(这是关键的一环),使学生明确具体做法,初步体验由知到行的转化.三是“评”,营造规范为荣氛围.训练结束时,组织汇报表演和相关人员进行全面考核评比,对考核不合格的继续进行训练,直到验收合格为止。在集中训练阶段,全体教师必须人人参与,兼任有其他年级课的,除上课外其余时间,都必须按统一安排到班参加组织训练和辅导,否则按旷课处理.实践体验,由“知”到“行”,“牵"着做(1—2学月)各班科教师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规范养成教育训练和指导,学校领导、教导处、教研组13
6把重点精力放在新生规范实践体验训练落实督导上;指导班干部进行督查评比,对不规范行为进行扣分,每天一公布,每周一小结,对达不到合格要求的班实行停课训练,达不到“底线"要求的学生落实专人强化训练,在规定时限内仍不合格的,请家长配合训练。在这期间,“严"和“细”是两大关键,“严",就是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不合格的必须纠正并从做,这样,才能纠正学生以前的坏习惯和不良行为,使规范在脑海里植根,行动上体现;“细”,就是在每项规范的细节上要求到位、指导到位,学生行为到位.如:打扫清洁卫生:前几次,班主任要亲自示范,使学生掌握扫工地、拖地扳、擦玻窗、讲桌的技术要领和达到的标准要求。“先扶后放",实现由知到行,逐步内化.这个阶段要十分注意抓“重点",做好“不规范"生的转化工作。展示风采,初露雉形,“扶”着做(1—2学月)这个阶段各班要在学生中挑选骨干,为他们提供展示风采的平台,发挥其引领作用.班主任逐步把规范要求的常规管理工作转移给学生干部去做,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对个别“不规范生”上,让大多数学生逐步做到在无教师监控下,由学生干部管理和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展示规范风采(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可有意识“躲”在背后操作,观察情况);学校则逐步把管理的重心移交给学生会。这个阶段的重点:一是培养骨干,使他们在学生中起好引领作用;二是建立信息系统,配备“千里眼”、“顺风耳”13
7。班主任要逐步做到人不“在",但信息“灵”,使个别“不规范生”不敢“违规”。三是防止“反弹",这个阶段是学生“规范”形成的过渡期,防止“反弹”是关键,校领导、教导处和班主任要注意在逐步“放”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会、班干部工作的督导,“该出手时就出手”。规范植根,净化心灵,“放”手做(2-3学月)这是规范形成习惯的稳定“维护期"。在这阶段的重点:一是要大胆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各方面进行规范实践快乐体验,在实践中,体验成功、体验成长,感受言行规范给自己、给他人带来的快乐,使规范在学生脑海里“生根",学生的心灵在规范体验中逐步得到净化。二是要“放手"把规范养成教育的日常检查评比交给学生会干部去做,树立他们的威信、培养能力,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使规范从不稳定期过渡到稳定期.从“要我做”过渡为“我要做”,三是领导和班主任要当好“幕后指挥",“该出手时才出手”。第二阶段:“我要做”通过第一阶段的教育,绝大部分学生的言行规范已成为习惯,已不再是被动的“要我做",而是“我要做"。这个阶段的重点:一是要用学生群体的规范去教育、影响和规范学生中的“不规范”现象。二是要进一步放手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进行规范自我体验,并在体验中实现由植“根"到树“魂”的道德升华.三是要充分利用学生会和班干部做好规范教育日常工作,不定期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督导;对他们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解决.四是班主任要注意对个别“掉队生”进行帮扶、指导。13
8第三阶段:“我会做"通过前两阶段的规范养成教育,学生普遍已达到“我要做”和“我会做".这个阶段的重点是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实现由植“根”到树“魂"的道德升华和指导学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发奋学习,拼搏进取.在生活中我们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我们用力拉着猪耳朵要猪向前走时,猪总要拼命争扎不肯前进,即使用尽力气把猪拉到了目的地,一放手,猪却又跑了,结果是白费了力气;如果用力拖猪尾巴,猪反而争扎着向前走;如果手里有一把猪喜欢吃的苕腾,猪就会乖乖地跟你向前走,你可以轻松地、毫不费力气地把猪赶到目的地。从这一生活体验,我们可以总结出管理中的“赶猪理论”:“拉耳模式”、“拖尾模式"、“诱饵模式”。我们在规范教育的第一阶段的第一步,就是采用“拉耳模式”,以后逐步采用“拖尾模式"和“诱饵模式”,到第一阶段后期和二、三阶段则主要采用“拖尾法"。如:每周星期一升旗后的规范教育评比,对扣分超过3分的班进行“亮黄牌”警示等.“三步走"规范教育策略,用一周时间“拉”,1—2月时间“牵”、1—2月时间“扶”,虽然“拉”得累,“牵”得苦,“扶”得也不轻松,但却用不到一学期的时间争取到了以后五年半的“轻松”时间,教师们都感觉值得。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由“拉"、“牵”、“扶”、“引"到“放”的过渡;实现了由“要我做"、到“我要做"再到“我会做”的转化;实现了由“植根”到“树魂”13
9质的升华。这样,学生上了高年级教师基本上可以不愁课堂纪律和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这就使师生有时间和精力抓教学质量提高。这也就是我校学生的学习成绩成正上升的原因所在,也是我校教学质量年年实现新突破的秘密。②让德育走进学生心灵——实施“孝敬教育”、“感恩教育”针对现在的许多孩子由于家长过分溺爱,成了家里的“小太阳”、“小皇帝”,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对人不感恩,对物不爱惜,根本不懂得如何去理解、关心他人,导致许多家庭最基础、最重要的“孝敬长辈"的道德规范都严重缺失等现状,我们开展了“走进学生心灵-—孝敬教育”系列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在家中做到:为父母长辈尽一份孝心:1)、为父母长辈沏一壶茶,削一盘水果,送一条毛巾,盛一次饭,为父母端一次洗脚水,捶一次背,洗一次自己的衣服,整理一次房间,买一趟菜,做一回厨房和卫生间的清洁工作,上学时向父母说一声“再见”,每天放学回家后向父母道一声“辛苦了”。2)、在父母生日时为父母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唱一首生日歌,自制贺卡、合影留念等表达自己对老人的孝敬之心。3)、每周向父母介绍一件发生在学校或身边的有意义的事;与父母推心置腹的交流一次。在学校:13
10(1)、要求教导处每期组织办一次以孝敬教育主题的橱窗,组织一次关于母爱(或父爱)的征文比赛.2)、要求各班办一期以孝敬为主题的的黑板报,开展一次孝敬主题的班队活动。3)、要求学生学习一首献给父母的歌,朗诵一首歌颂母爱(或父爱)的诗,收集一句孝敬格言,讲一个孝敬故事,阅读一篇赞美父爱(或母爱)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让教育活动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尊重老师、不接受老师教导,老师难当等现象,我们开展了《浓浓恩师情,款款学子心——谢师恩系列活动》通过指导学生讲学生尊师和老师爱生的动人故事,讲教师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组织学生唱歌颂教师的歌曲;引导学生观察老师为了教好同学们每天忙碌、操劳的工作,观察老师们的头发和额头上过早布满的皱纹,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敬仰、热爱之情,营造尊师氛围。同时,学校开展了谢师恩主题班队活动和争创尊师模范生及示范班活动;各班设置尊师台,开展每天为老师敬上一杯水、送上一句感恩的话、完成老师交办的事等系列活动。通过营造浓厚的尊师爱师氛围,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过去不理解老师和后进的学生也在活动中受到了很大教育,他们领悟到了教师的良苦用心和纯真爱心。他们变化了:自发给老师写感谢信,为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他们学会了感恩。感师恩、感父母恩、感社会主义大家庭之恩,把对老师、对父母、对祖国的感恩之情化作了巨大的学习动力,他们学习更自觉、更刻苦了,成绩进步更大了………。3、抓德育常规创新德育常规是学校德育的基石。没有基石的德育就象“13
11无根豆芽”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我校十分重视德育常规工作的落实,总结出“抠细节,重配合,抓落实,勤小结,广借鉴,常改进”常抓常新管理模式。如:佩戴红领巾这样一件事虽小,但对养成学生规范的行为习惯,培养爱校情感和保护学生安全意义重大。因此,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必须天天坚持佩戴,而且对佩戴的位置,佩戴的规范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并坚持进行督查指导和每周公布评比结果,使我校学生的红领巾佩戴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学生以规范佩戴红领巾为荣,以是一名大水小学学子为荣.又如:规范养成教育。我们坚持从学生课桌上的书本摆放、学生上下楼梯、升旗活动等每件事的每一个细节抓起,教导处、后勤处等部门齐抓共管,严格要求,指导学生会坚持每天一小评,每周在校会上公布各班本周规范养成教育考核扣分结果.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使学生养成了规范的行为习惯。几年来,我们坚持以“培养性格开朗,言行规范,有爱心,知感恩,有志向,勤学习,善创造的现代中学生”为目标,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规范为主,坚持德育工作“七有":即培养有目标,工作有计划,训练有内容,过程有督导,考评有方案,结果有奖惩,奖惩有依据。坚持德育工作“双轨并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生会组织在德育工作常规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强化德育常规管理,注重在常规中体现特色,在特色中展示亮点。4、抓德育表彰常态优化,增强磁吸力。13
12开展学校德育表彰活动,评选每班“德育之星”,是进一步深化我校规范教育的有力举措,它将过去的“强行纠正"变为“正面引导”,有效实现了单一的惩罚式、扣分式、打压式的核办法的成功转型,变堵为疏,变惩罚为激励,变打压为引导。实现了“三大转换”,即: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从过去的规约者、监控者、评价者变为指导者、参与者;实现了德育方法的转变,由听命德育向智慧德育的转化,由群体化向个性化转化;实现德育目标的转化,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和作主,不学作戏、作假和盲目顺从,充分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学生更乐于接受,更热爱班级,更团结同学,更尊敬老师,更喜欢学习……我们把“德育之星"的评选贯穿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让每一个学生以对自己负责为起始点,学会修身;以对家庭负责为基本点,学会孝敬;以对学习负责为支撑点,学会求知;以对他人负责为出发点,学会合作;以对集体负责为凝聚点,学会关心;以对社会负责为制高点,学会感恩,开创我校德育工作新辉煌!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