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096245
大小:40.4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3-06
《图形的全等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图形的全等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在引入上利用生活事例引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突破了难点全等图形识别要全等必须重合。由于全等的图形一定是经过平移、翻转、旋转得到的,在讲解三种运动时,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画出任意两个全等图形,然后再分出那类是通过平移、翻转、旋转得到的,并且经过怎样的运动得出,效果很好,在这里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思考来发散自己的思维,更加展示了以人发展为本的科学理念,这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2、讲两个图形可以通过旋转、平移、翻折运动变换能够重合时,我说将点B做什么运动可与B点重
2、合,实际上应是将A图形进行怎样的变换能够与B图形重合(课本79思考题),大多数同学也都是这样认为(将A图形进行怎样的变换能够与B图形重合),回答是将A进行旋转就可与B重合,但是李国栋提出老师你不是说将点B做什么运动可与B点重合,所以只做平移不是就可以吗?一句话点出了我数学语言的不严密,发现了我的错误,我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并在同学面前表扬了李国动能够大胆的指出老师的缺点,值得全体同学学习,即使是一节公开课也不例外(因为这是一节数学引导课听课的教师很多)。我认为作为教师能够大胆的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首先给学生起了表
3、率作用,也体现了数学思维的严密性;其次能够给学生证实自己的机会,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充满自信。所以这一点可以说是本节课的点精之笔。第5页败笔之地在讲两个图形全等时,魏金鑫同学画的有点像,但是不能够准确的判断是否全等,我问他怎么办,他回答说把他们放在一起看是否重合,方法是很好,怎样让他重合,同学们让他剪下来,由于他手中没有剪子,也就没有进行,但是这是一个教学环节上的错误,若让他剪下来效果一定会更好,更能体现数学思想的严密性,两个图形全等不仅形状相同,而且大小也一定相等,这才是重中之重。这可以说是本节课的败笔之地。反思二:
4、图形的全等教学反思1.本节课采用探究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探究活动中,实践、探究、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集体的智慧,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在实践中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特别要从身边生活中的例子入手,激发起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从熟悉的几何图形,、实物图形入手,让学生对图形全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快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探索欲,为实践活动做好充分的铺垫。教师只要创造机会,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自然会有新的突破。2.本节课的另一特色是
5、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利用课件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一次使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还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探索,使更多的同学有更多的锻炼机会。第5页3.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整个过程中还要注意发挥评价的作用,不论是探究活动、创作活动都采取自评、互评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使教师认识到;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装的生活和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兴味盎然,乐于探究。教师最精彩的表现应该是高明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而不是舞台的主人演员。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创新
6、意识与实践能力。反思三:图形的全等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不足之处:1、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热情,及时引导,使之更好地表达和交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2、要关注个体差异。在牛刀小试环节进行成果展示时,应对画对1个或2个的同学也予以及时地鼓励和表扬,而不能留于形式,切实做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面向全体学生,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3、学生是检验教学成功与否的镜子,在做一做环节中,我巡视了学生的画图情况:有部分同学画错,而当时并没把存在问题的及时让大家一起来发现和解决。通过对这一系列教学过程的
7、总结和反思,使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探索出更好的教学之路。反思四:图形的全等教学反思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探索能力,求知欲强。借助于学习卷的优势,能使脑、手充分动起来,学生间相互探讨,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一、教法和学法:第5页让学生通过作图,观察体会全等图形的定义,自学全等图形的特征,通过练习总结和强化对应边、对应角的寻找方法。首先,本节课我本着学生为主,突出重点的意图,结合学习卷使之得到充分的诠释。如在全等图形的定义总结中,我让学生自己动
8、手,通过平移、翻折和旋转的作图,为体会重合的图形全等这一定义提供了分析、思考、发现的依据,把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而全等图形的特征及对应边对应角的寻找这一难点,我通过具体练习让学生总结,并带领学生寻找快速寻找对应元素的方法,练习的设计采用由易到难的手法,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一气呵成,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