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抗滑桩设计

重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抗滑桩设计

ID:6587087

大小:406.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1-18

重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抗滑桩设计_第1页
重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抗滑桩设计_第2页
重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抗滑桩设计_第3页
重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抗滑桩设计_第4页
重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抗滑桩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重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抗滑桩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抗滑桩一.前言1.1自然条件:本滑坡位于xx市xx县安子平,设计路中线在现有公路右侧约100m,设计为大拐回头弯,设计路线起止里程为K96+030~K96+155,全长125m,设计路面净宽7.50m,设计为二级公路,设计纵坡3.50%,地面高程为720.846m~741.70m,设计起止路面高程为724.608m~729.148m,K96+080-K96+100为填方,最大填方为4.65m,最小填方为1.133m。xx县地处大巴山东段南麓的渝、陕、鄂三省(市)结合部,东接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竹溪县,南临xx市奉节、巫山两县,西与xx开县、云阳接壤,北连xx城口县和陕西省镇坪县,地跨东经1

2、08°44′—109°58ˊ、北纬31°14ˊ—31°44′。全县水陆交通方便,主干道均已硬化,大宁河东下110公里直通长江巫山港,沿奉溪东路80公里直通奉节港,沿渝巫路直通梁平机场和建设中的万州火车站、五桥机场、沿巫恩路可至陕西安康、西安、湖北竹溪、襄樊。xx市xx县安子平地图2.2设计依据:本抗滑桩的设计依据主要依据如下:(1)《K96+030~K96+155支挡工程一阶段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2)《K96+030~K96+155支挡工程一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图件》(3).有关的技术规程,规范及标准。主要有:1.《xx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2.《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4.《室外排水设计技术规范》(GB50108-2001);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7.《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8.《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9.相关教材、专著及手册。   二.工程概况2.1工程地质条件:2.1.1地形地貌:本区属构造侵蚀中山斜坡地貌,地势总体东南高西北低,地面高程为720.846m~741.70m,设计线路左侧地形较平缓

4、,为阶梯状旱地,斜坡坡向310˚~320˚,坡角10˚~20˚,局部达25˚,斜坡由上至下坡度变缓,区内见少量杂草灌木。2.1.2水文地质条件:经地表调查及民访,区内地表水类型为大气降水斜坡面流,地表水冲刷作用大,雨季时地表水沿斜坡汇入冲沟排泄,流量受季节控制。区内上覆含碎石粉质粘土,区内均有分布,具颗粒粗,孔隙率高,透水性好的特点,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残坡积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其补水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雨季时大气降雨沿孔隙、基岩裂隙下渗并排向地表低洼处。受季节控制,拟建区属地下水补给区,本次勘察未揭露到地下水。综上所述,场地内地表水类型为大气降水斜坡面流,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残坡积松

5、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受季节控制。2.1.3地层岩性:拟建段出露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筑填土层(Q4me)、残坡积层(Q4dl+el)及三叠系中统巴东组(T2b)泥岩、灰岩,现分述如下:筑填土层(Q4me):灰褐色、灰黑色,松散,稍湿,主要由碎石,粉粒、粘粒及少量生活垃圾组成,土石比3:2,该层仅在ZK64附近有分布,层厚2.50m。含碎石粉质粘土(Q4dl+el):黄褐色、土黄色,稍湿,稍密,主要由粉质粘土、碎石及风化岩屑不均匀混合组成,粉质粘土含量约80~90%,可塑状,碎石含量约10~20%,成分以泥岩为主,呈强风化状态,粒径2~5㎝,棱角状,区内有分布,层厚4.25m。泥岩(T2b

6、):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网状方解石脉发育,泥质细粒结构,薄层状构造,按风化程度可分强弱风化两亚层,现分述如下:强风化泥岩:青灰色,节理裂隙发育,大部分原生结构已被风化破坏,表面可见铁锰质氧化膜,层厚2.20m。弱风化泥岩:青灰色,节理裂隙发育,部分原生结构已被风化破坏,节理裂隙光滑平直,本次勘察最大揭露厚度0.70m。2.1.4地质构造:区内构造属朝阳官阳背斜南翼,出露三叠系中统巴东组泥岩。区内基岩呈单斜产出,走向及倾向沿公路略有变化,产状为161°∠41°,主要发育二组节理,L1:产状319∠51°,节理面光滑平直,张开度1~2㎜,充填泥质,延伸1.00~6.00m,穿层,密度1条/0

7、.8m;L2:产状为185°∠53°,节理面粗糙,闭合,密度1条/0.6m。2.2滑坡稳定性分析:2.2.1天然状态:由计算得稳定系数为1.15,安全系数拟定为1.2,计算剩余下滑力等于128.50kN。2.2.2饱和状态:由计算得稳定系数为0.93,安全系数拟定为1.2,计算剩余下滑力等于725.22kN。在两种状态下滑坡的剩余下滑力均大于0kN。故需对此滑坡进行治理。2.3滑坡形成机制:泥岩上层覆盖了含碎石的粉质粘土,形成了滑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