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380623
大小:3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12
《浅析小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小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对策厌学心理是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从而逃避学习的一种心态。小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是一种不良的心理表现,厌学心理的产生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它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急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师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因此,分析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矫正措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一、小学生厌学心理的行为表现及形成过程 研究资料表明:5~1O%的孩子经常抱怨学校,他们不喜欢学校,对学校怀有长期的害怕情绪,无法参与和适应学校的日常生活。这种看起来毫无道理的害怕会让孩子们产生一系列
2、的逃避行为。调查获悉厌学学生在学习方面大体表现有八差:即阅读能力差;写作能力差;计算能力差;思维能力差;表达能力差;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差;自控能力差;学习习惯差。他们在学习生涯中与同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跟不上大纲规定的教学进度,不能完全有效地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技能,在学习中获得的是失败感、无能感、自卑感、乏味感等。 具体表现为:1.消极应付。表现为懒惰、视学习为包袱,学习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主动性。抱着消极态度听课,缺乏独立学习的习惯。2.畏惧回避。表现为对学习的一种胆怯心理。课堂上害怕老师提问,害怕做作业,心理常处于紧张状态,想方设法回避学习,做作业时常说“不会”。3.厌倦对抗。表
3、现为厌恶学习,不专心听讲,有时好搞小动作,发展成对学习呈对抗心理。4.自卑弃学。表现为对学习丧失信心,缺乏勇气和毅力,虚荣心强,意志薄弱,稍受挫折,便情绪波动,逆反心理较强。如何看待并克服厌学心理,我认为首先是要从研究分析厌学心理的形成过程入手,才能对"症"下"药",判定疏导的措施和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厌学心理的形成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焦虑阶段 焦虑是厌学心理的起始阶段,表现为对学习产生紧张、不安、焦虑、忧虑、恐惧等不良心境。例如有的学生没有回答好老师的问题或是考试设有取得好成绩,自己的心里产生冷落和焦虑意识.但这时对学习还是有信心的,有向上的动力。 2.怀疑阶段 这是厌
4、学心理的第二阶段。有的学生经过屡次考试失利,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怀疑。但这时,他还未对学习完全丧失自信心。 3.恐惧阶段 这是厌学心理的进一步发展阶段。由于在学习上碰到了困难,产生了障碍,如计算困难、作文困难,阅读困难等,这时,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真正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4.自卑阶段 这是厌学心理的产生阶段。由于学生学习成绩差对学习索然无味,感到十分单调、枯燥,自认为不是学习的料子,因此自暴自弃,自卑的心理产生了。此时,原先"不服气"的情绪需求,改变现状的意愿,都渐渐消失了。到此,厌学心理也就潜生暗长起来。二、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
5、的、社会的、学校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一)家庭的影响 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父母不只是孩子生命的创造者,同样也是孩子心灵的塑造者。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可见,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对孩子来说,他们学习的一个主要动力是使家长和老师高兴。“我要让我的父母高兴,我要让老师喜欢我。所以,我要努力学习。”因此,孩子厌学正是对家长某些不恰当行为的一种反应。这些不恰当行为主要有:1、家长的要求过高。 当家长要求过高时,孩子会产生一种害怕失败的心理,继而导致丧失上进心。随着独身子女的日益
6、增多,很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偏重于智力开发,早在学前阶段就教孩子学外语、弹钢琴、学绘画、背唐诗。在小学阶段,他们一心指望孩子各科考高分,不顾子女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对子女提出过多的苛求,除学校作业外还要“加餐”,利用休息时间请“家教”,购买多种辅导材料等等,超越了学生的心理负荷。过重的压力,繁多的“学业”几乎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和社会影响的机会全部挤掉。而孩子的心理健康,则没有多少家长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许多家长虽然文化程度较高,但对幼儿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他们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健康如同身体健康、智力开发一样重要,甚至有不少父母压根儿就不知道孩子的心理培养问题。
7、对孩子缺乏正确的评价,在学习上过早为孩子定向,孰不知过高的、脱离孩子实际的期望会带来物极必反的后果。由于父母对心理教育的忽视和无知,导致了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智力开发严重失衡。智力开发超前,心理发展滞后,重智力轻心理的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心理素质造成严重的先天不足。2、家长的要求过低。 有些家长过低地估计了自己孩子的实力,从而对他们没有较高的期望,也就不去积极鼓励孩子认真准备,刻苦学习,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孩子在清楚地知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