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037067
大小:96.44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4-15
《树之歌说课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之歌说课稿《树之歌》主要收录了百卺、顶果树、东北珍珠梅、东京桐、东京樱花、东北岩高兰、冬红、冬亳、冬樱花、董棕、豆梨、杜鹃红山茶、杜鹃花、杜英、杜仲、椴树、峨嵋含笑、鹅掌柴、鹅掌楸等。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树之歌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树之歌说课稿 《树之歌》这首儿歌,写了11种树木,分别是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柏树、木棉树、桦树、银杏树、水杉、金桂,并从不同角度写出了这些树木的特点。这些树木有的是学生熟悉的,有的是学生没见过或者见过不知道树名的。如此,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更好的状态进入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识“梧桐”等
2、15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桐和松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相关树木的外形和特点。 4、激发学生爱护树木,爱护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树木的特点。 教学过程: 1、出示图片,谈话导入 多媒体出示各种各样树木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图片,丰富学生对树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出课文共有几句话。 2、指名读句子,同桌合作读句子并互相纠
3、正。 3、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题,读一读,圈一圈。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正音指导,随文识字学词,朗读练习等,让学生在初读环节真正做到读好书,识好字,夯实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 3、再读课文,了解树木特点: 1、这首歌介绍了哪些树木呢?用笔把它们的名字圈一圈,再借助拼音读一读(生圈画树名,并读树名) 2、识记形声字 梧、桐、松、柏、杉、桦、枫、桂 3、猜一猜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橡树、樟树、石榴树、梅树 4、齐读:泡桐、白桦、云杉、翠柏、桂花、枫叶、松子、白果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发现汉字的结构特点,通过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
4、义”的特点进行归类识字,提高识字效率,培养识字能力并学会运用。】 5、观察图片,说说榕树和杨树有什么特点。 自由读句子,男生读句子,女生读句子,齐读句子。 6、读一、二两句话,用波浪线划出它们的特点。 理解比喻句并读好句子,识记并理解“装”字。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通过出示图片、观察交流、练习表达、拓展提升、趣味诵读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树木的不同特点,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4、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字形。 2、范写“桐、松”,提醒学生要写得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3、学生自主描写、临写,师巡视了解
5、书写情况,同时强调良好的书写习惯。 4、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书写指导提高写字效率,木字旁的字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这一点学生已经有基础了,要把字写好,还得更细致地观察,注意左右高低的不同,以及穿插笔画的位置。] 5、课堂小结 树之歌说课稿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字,会写10个字,背诵课文。 2、认识“木”字旁,了解不同树的特点。 3、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激发热爱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15个字,会写10个字,了解不同树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不同树的特点,热爱并保护大自然。 教学时间: 1课时。
6、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树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你认识身边的哪些大树呢?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认识一下这些树朋友吧。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做到一准五不。 2、在读课文,和同桌小伙伴比比谁读得通顺。 3、小声读课文,找到课文中出现的树宝宝,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三、读认生字 1、出示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2、去掉拼音检查。 3、观察梧、桐、枫、松、柏、桦、杉、桂 有什么相似点。 他们都是“木字旁”的字,都与树木有关。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木”字旁的字? 4、书写指导“枫”
7、 指导顺序:1、笔顺。2、压线。3、起笔。 5.交流识记其他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注意“熟字加笔画”、“形近字对比”、“同音字”、“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减笔画”等识字方法的运用。 四、指导朗读课文 1、看图识树朗读。 (1)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树?什么特点? 杨树高,榕树壮。结合图片理解“高”和“壮”的特点。 (2)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树?什么特点? 梧桐树叶像手掌。借助比喻句理解梧桐树叶的形状。可以说一说,你还知道什么树叶,用一个比喻句说说它的特点。 (3)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树?什么特点? 枫树秋天叶儿
8、红。明白枫叶在秋天经霜变红的特点,可以借助古诗“霜叶红于二月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