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doc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doc

ID:59429978

大小:50.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25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doc_第1页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度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对132例BPPV进行临床分析,治疗组68例行手法治疗,对照组64例予口服抗眩晕药物治疗。结果132例BPPV中后半规管BPPV92例(69.7%),水平半规管BPPV36例(27.3%),前半规管BPPV和混合型BPPV各2例(各占1.5%)o治疗组1周时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0.01),两组之间1个月时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法治疗能更快地终止BPPV的发作。【关键词】眩晕;颗粒复位手法;Barbecu翻滚

2、法R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内耳半规管疾病,占周围性眩晕的17-20%[1L在国内,各种诊断和治疗本病的诱发试验及手法复位方法尚未得到普及,此病常被误诊。现将我院2007-2008年门诊及住院的132例BPPV进行分析,以增强对此病的认识。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132例患者中,男59例(44.7%),女73例(55.3%),年龄24-79(56.74±12.81)岁,病程l-14d,平均3.5d。其中门诊114例,住院18例。94例(71.2%)为特发性,剩余患者为继发性,起病前相关疾病史包括头部外伤、感染、各种耳

3、部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治疗组68例行手法治疗,对照组64例予口服倍他司汀,6mg、每日3次。1.2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为突然起病,后半规管和前•半规管BPPV患者在起床或躺下、抬头或弯腰时出现眩晕,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在平躺翻身时出现眩星,混合性BPPV在上述体位变动均出现眩晕。表现为强烈的视物旋转感,症状持续时间-般不超过60s,之后自然终止,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多次发作后眩晕症状减轻。1.3诊断依据为上述典型的临床表现和诱发试验阳性。其中诱发试验阳性为诊断的必备条件。后半规管、前半规管BPPV的诱发试验

4、均为Dix-Hallpike诱发试验。如经过短篝潜伏期,患者出现短时眩晕和眼震发作即为阳性。两侧分别进行以判断患侧。眼震垂直向上为后半观管BPPV,垂直方向向下为前半规管BPPVo水平半规管BPPV的诱发试验是平卧侧头诱发试验。如经过短留潜伏期,患者出现眩晕和眼震发作即为阳性。如平卧头向右侧转90°时出现明显眩晕和眼震,则为右侧水平半规管受累,反之为左侧水平半规管受累。1.4手法复位方法:后半规管、前半规管BPPV的复位方法为颗粒复位手法(Particlerepositioningmaneuver),亦称改&Epley法[2

5、]。水平半规管BPPV的复位方法为Barbecu翻滚法(Babecuerollingmiineuver)[3]。混御BPPV两者均做,若仍有发作,隔天再次进行复位治疗,直至治愈。1.5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眩晕和眼震均消失;未愈:临床仍有眩晕或眼震发作。1.6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2结果2.1两组之间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132例BPPV中后半规管BPPV92例(69.7%),水平半规管BPPV36例(27.3%),前半规管BPPV和混合型BPPV各2例(各占1.5%)。两组年龄、性别、分型、病程差异均无

6、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结果见表1。表1两组临床资料的比较(略)2.2两组之间疗效比较:治疗组中手法复位1次治愈51例(75%),2-3次治愈6例,4次及以上9例,2例经多次复位仍有发作。分别在治疗1周和1个月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见表2。表2两组之间疗效比较(略)其中治疗组1周时治愈率(83.8%)高于对照组(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7,P<0.01),两组之间1个月时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7.1%和90.6%,χ2=2.39,P>0.05)3讨论BPPV的

7、发病机理,现广泛认同的半规管耳石症学说,认为来自椭圆囊的变性耳石脱落并游离于后半规管的内淋巴中。当头位改变时,聚集成块的耳石沿着重力方向移动,拉动内淋巴流动导致壶腹崎、毛细胞受牵引发生偏移而出现眩晕发作。用半规管耳石症可以很好地解释BPPV的临床症状(1)变位性眩晕,只有当头位改变时,才会引起耳石移位与壶腹崎偏移,才会出现眩晕;(2)潜伏期,头位改变引起耳石移动,再带动壶腹崎偏移,克服这些惯性需要一定时间,一般经过l-5s的潜伏期才出现眩晕;⑶短所性,当头部不动后,耳石相应停止移动而使内淋巴停止流动,壶腹崎PI到原位,毛细胞放电频率

8、恢复正常,眩晕消失;(4)互换性,表现为在相反的两个方向运动时均可引起眩晕;(5)疲劳现象,多次变换头位后,耳石沉积在半规管中的位置比较分散,壶腹崎偏移程度减小,眩晕症状减轻。本组的BPPV患者均符合以上临床表现。山于半规管与椭圆囊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