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066167
大小:465.71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21
《“观象悟书”说的原型与流变——从逸少换鹅到怀素师峰-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基l“—观—从象逸悟少换书鹅”到1说.不素的师峰原型⋯与⋯⋯流⋯变⋯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此李白送贺知章归越诗也。诗中言王羲之写《黄庭经》换鹅,与《晋书》所载微有差异:“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后世书学多有争论换的是《黄庭经》还是《道德经》,宋洪迈《容斋四笔》卷五、清王琦《李太白集注》卷十七已辩之详矣。王羲之何以爱鹅?除陈寅恪以为解五石散之毒,独出新古人,一般多认为是观鹅颈之
2、运动以悟笔法意蕴,如陆游祖父陆佃《埤雅》:“鹅颡如瘤,今鹅江东呼长腥,善呜,又善转旋其项,古之学书者法以动腕,羲之好鹅者以此。”又如黄庭坚的诗《吴执中有两鹅为余烹之戏赠》:“学书池上一双鹅,宛颈相追笔意多。皆为涪翁赴汤鼎,主人言汝不能歌。”清人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有更多联想:“其要在执笔。食指须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使食指如鹅头昂曲者:中指内钩,小指贴无名指外距,如鹅之两掌拨水者。故右军爱鹅,玩其两掌行水之势也。”《晋书》“往观焉,意甚悦”这句话为羲之观鹅悟书提供了充分的理据,若仅仅为解读这一实用目
3、的,一般鹅血足矣,似乎不必因见“好鹅”而兴奋。在中国古典书学的叙事和批评中,处处都显示了羲之观鹅的影响,只不过这只鹅仿佛有孙行者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以斗蛇、秋鹰、云峰、舟楫、蓬沙、垩帚等面目出现,汇集在一起并观,十分有趣.累累乎如贯珠:蔡邕见役人以垩帚成字,心有悦焉,归而为飞白之书。(张怀瑾《书断》)张长史观“孤蓬惊沙”之外,见公孙大娘剑器舞,始得低昂回翔之状。(陆羽《僧怀素传》)张旭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李肇《唐国史补》)陆彦远日:“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迹不至殊妙。后问于褚河南,曰:‘用笔当
4、须如印印泥。’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怀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乌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陆羽《僧怀素传》)文与可云:“余学草书凡十年,终未得古人用笔相传之法.后因见道上斗蛇,遂得甚妙。”(苏轼《跋与可论草书后》)山谷在黔中,字多随意曲折,意到笔不到。及来焚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意志所到,辄能用笔。(黄庭经《跋唐道人编余草稿》)鲜于枢公早岁学书,愧未能如古人,偶适野,见二人挽车,行泥淖中,遂悟
5、笔法。(苏天爵《滋溪集》)释如晓独栖古庙十余年,深山月朗,见竹影在地,豁然有省,折桂枝画炉灰,遂善书。(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三)余每见秋鹰搏兔,先于空际盘旋,然后侧翅一掠,翩然下攫,悟作书一味执笔直下,断不能因势取妍也。(朱和羹《临池心解》)以上摘出十则最具代表性的,书学史料中尚有更多相似事例可供爬梳。这些观象悟书的叙事,不能简单以轶事趣闻视之,其中实贯注着中国古代书学的精神特质,可从三个层面予以探析:首先.在观象悟书过程中发生了移情活动,审美意象因主体情感投射以涵容深意幽蕴。正如辛稼轩《浣溪沙》所云:“自
6、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便无梅”,我们也可以说,正因为有了王羲之、张旭、怀素和文同,鹅、蓬沙、云峰和蛇才成为书法审美对象。若主体不是书法家,若没有对于书法艺术的精搜髓索、苦心孤诣,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物象就不会自然凑泊,从而生成一个受到主体生命灌注的有力量能活动的形象,此后观象悟书的结果也无从发生。“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其次,观象悟书虽是一种顿悟,然关键仍在于此前的自我修炼功夫,自然界诸般物象只提供了一个契机。苏轼曾嘲讽观象悟书说的虚妄,《书张少公判状》云:“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
7、以剑器.容有是理。雷太简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亦言见蛇斗而草书长,此殆谬矣。”而在另一篇跋文中,苏轼则对文与可所见斗蛇提出新解:与可云:“余学草书凡十年,终未得古人用笔相传之法。后因见道上斗蛇,遂得其妙.乃知颠素之各有所悟,然后至于此耳。”留意于物,往往成趣。昔人有好草书,夜梦则见蛟龙纠结,后数年,或昼日见之,草书则工矣,而所见亦可患。与可之所见,岂真蛇耶?抑草书之精也。予平生好与与可剧谈大噱,此语恨不令与可闻之,令其一捧腹绝倒也。(《跋与可论草书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日间所见,未尝不是长久思绪所
8、致。“留意于物,往往成趣”一语.已道出此种现象发生的心理原因。卫恒说:“睹物象以致其思,非言辞之所能宣。”宋代理学家曾以观象悟书作为教学案例。《二程遗书》云:“问:张旭学草书,见担夫与公主争道:又公孙大娘舞剑而后悟笔法。莫是心常思念,至此而感发否?日:然。须是思,方有感悟处;若不思,怎生得如此然?”江西诗派大家吕本中也对此阐释甚细,将书学与文学打通,《诗人玉屑》卷五:“张长史见公孙大娘舞剑顿悟笔法,如张者专意此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