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胞囊线虫抑制性土壤及其生防因子研究进展-论文.pdf

大豆胞囊线虫抑制性土壤及其生防因子研究进展-论文.pdf

ID:57923996

大小:420.83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12

大豆胞囊线虫抑制性土壤及其生防因子研究进展-论文.pdf_第1页
大豆胞囊线虫抑制性土壤及其生防因子研究进展-论文.pdf_第2页
大豆胞囊线虫抑制性土壤及其生防因子研究进展-论文.pdf_第3页
大豆胞囊线虫抑制性土壤及其生防因子研究进展-论文.pdf_第4页
大豆胞囊线虫抑制性土壤及其生防因子研究进展-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豆胞囊线虫抑制性土壤及其生防因子研究进展-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赫一病虫昕治中图分类号:$435.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547(2012)01—0031-05大豆胞囊线虫抑制性土壤及其生防因子研究进展术宋洁,许艳丽(1.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2.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区农业生态院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O81)摘要:文章综述了大豆胞囊线虫病自然衰退现象、抑制性土壤发现、抑制性土壤中生防真菌和生防细菌等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发展和研究方向做了展望,以期对抑制性土壤的研究和大豆胞囊线虫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大豆胞囊线虫;抑制性土

2、壤;生防真菌;生防细菌AdvanceinSuppressionSoilofSoybeanCystNematodeandBio-controlFactorsSongJie。。,XuYanli(1.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Heilongjiang,Harbin150040;2.KeyLaboratoryOfMollisolsAgroecology,NortheastInstituteofGeographyandAgroec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Heilo

3、ngjiang,Harbin150081)Abstract:Thearticlesummarizedthenewresearchaboutthedeclineofsoybeancystnematode,thedis—coveryofsuppressionsoil,andfungiandbacteriaforbio—contro1.Thedevelopmentandthefuturere—searchofsuppressionsoilwerealsodiscussedinthispaper.Theobjectiveisto

4、provideatheoryforstudyofsuppressionsoilandbio-controlofsoybeancystnematode.Keywords:Soybeancystnematode;Suppressingsoil;Bio——controlfungi;Bio—-controlbacteria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CystNematode,SCN)有发生。该病最早是在中国发现,特别在我国东俗称“火龙秧子”,是大豆生产中限制产量的主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危害十分严重,已经成病害之一。在世界范围内

5、,种植大豆的区域均为仅次于大豆花叶病毒的第二大病1。1954年美国收稿日期:2012—02—17第一作者:宋洁,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大豆胞囊线虫病研究。E-maihsongjieyabaobao@163.corn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1900);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200630)通讯作者:许艳丽,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植物线虫病害、作物病虫害生物生态控制和土壤微生态。E—mail:xyll@neigaehrb.ac.cn病虫防治■首次报道此病后迅速蔓延,目前在30个大豆生产的生长发育,

6、病害发生较严重。土壤肥力高、洼州中有29个发生此病害。该病由于分布广、寄主地、雨水较多的环境中,大豆胞囊线虫繁殖能力范围大、传播途径多、危害严重等特点,已成为较低,发病情况较轻。土壤温度和pH等也是大豆一种极难防治的土传病害。胞囊线虫发病的影响因素。土壤中存在很多大豆目前常用的防治方法除轮作和种植抗病品种胞囊线虫的天敌生物,包括真菌、细菌、捕食性以外,生物防治也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方法。由于线虫等,它们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起到抑制大豆胞囊线虫抑制性土壤中存在多种天敌微生物作用。或捕食者,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展开2大

7、豆胞囊线虫自然衰退现象发现与抑制性土壤研究。由于大豆胞囊线虫病是一种定居性土传病1大豆胞囊线虫病危害及影响发病因素害,在同一地块上连续种植大豆作物会使土壤中1.1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危害的胞囊不断积累,导致病害加重。但是,1981年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病原为大豆胞囊线虫(Het—Hartwig在美国发现首次发现,大豆感病品种连续eroderaglycin~.sIehinohe),通过侵染大豆的根部为种植5年后,大豆胞囊线虫的虫口密度显著降低,害大豆,造成叶片褪绿变黄、根系不发达、结瘤原来发病严重的地块病情突然消失或者大大减少,严

8、重影响大豆的产量,感染后的大豆植株很轻。并将这种现象称作大豆胞囊线虫自然衰退。容易被土壤中病原菌侵染,引发复合病害。发生许艳丽(2o04)在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于病害后一般会造成大豆减产5%~10%,严重的可1991年设立大豆连作和轮作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发以达到30%以上,甚至绝产1。据美国1975年记现,大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