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分子配体的合成分子识别及应用新进展.pdf

超分子配体的合成分子识别及应用新进展.pdf

ID:57743707

大小:274.47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27

超分子配体的合成分子识别及应用新进展.pdf_第1页
超分子配体的合成分子识别及应用新进展.pdf_第2页
超分子配体的合成分子识别及应用新进展.pdf_第3页
资源描述:

《超分子配体的合成分子识别及应用新进展.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45卷第2期应用化工Vo1.45No.22016年2月AppliedChemicalIndustryFeb.2016超分子配体的合成分子识别及应用新进展张来新,陈琦(宝鸡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陕西宝鸡721013)摘要:简要介绍了超分子化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详细介绍了:新型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新型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分子识别及应用;超分子配体齐墩果酸的修饰与抗肿瘤活性。并对超分子化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关键词:超分子配体;合成;分子识别;应用中图分类号:TQ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206(2016)02—0337一o3Recentresearchpro

2、gressonsyntheticmolecularrecognitionofnewsupramolecularligandsandapplicationsZHANGLai—xin,CHENQi(Chemistry&ChemicalEngineeringDepartment,Bali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Bali721013,China)Abstract:Thegeneration,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sofsupramolecularchemistrywasinvestigated.Emphasesarep

3、utonthreeparts:synthesisandapplicationsofnewsupramolecularcompounds;syntheticmolecularrecognitionofnewsupramolecularcompoundsandtheirapplications;modi6cationandantitumoractivityofoleanolicacid.Futuredevelopmentsofsupramolecularchemistryareprospectedintheend.Keywords:supramolecularligands;

4、synthesis;molecularrecognition;application超分子化学是一门处于近代化学、物理学、生物研究,从个别、细致研究发展到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材料化学和生物科学交叉研究,从分子内原子排列发展到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汇点的新兴热门边缘学科,是“超分子化学之父”法研究。因之,超分子化学作为一门植根深远的新兴国化学家莱恩教授在1987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热门边缘学科,不仅促进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演讲时提出来的,被认为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方息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生物化学、配位化学、向。超分子通常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分子通过

5、分生物物理、大环化学、仿生学等所有自然科学的形成子间非共价键弱相互作用力(如氢键、金属配位键、和发展,而且在工业、农业、国防及医药学等领域彰范德华力、静电作用、积作用和疏水作用等)结显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即超分子化学的形成发展对合在一起、组成复杂的、有组织的聚集体,并保持一化学发展有里程碑意义,它将比计算机带来的技术定的完整性使其具有明确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特性。革命更伟大。基于共价键存在着分子化学领域,分子间组装和分1新型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子间键弱相互作用而存在着超分子化学。即超分子1.1间位二碳十硼烷二甲酸有机锡超分子配合物化学是基于分子间的非共价键弱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6、的合成及应用分子聚集体的化学。超分子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近年来,硼烷化学十分活跃,其在药物化学、功三类:(1)复杂有序的分子聚集体;(2)环状配体组能材料及生命科学中的研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成的主客体体系复杂有序的分子聚集体;(3)由两景⋯。为此,聊城大学的李士帅等人以1,7一个或两个以上基团用柔性链或刚性链连接而成的超(HOOC):-1,7-CB。。H。。与有机锡(Ⅱ)金属盐作用分子化合物。现代的超分子化学与18、l9世纪以共形成了二碳十硼烷羧酸有机锡(Ⅱ)配合物。结构价键连接原子的经典分子化学相比较,其显著特点分析表明,配合物中锡(Ⅱ)原子在空间上呈六配位是从宏观研究

7、进入微观研究。从静态研究进入动态八面体的立体几何构型,二碳十硼烷羧酸根通过两收稿日期:2015-09-23修改稿日期:2015.10-27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04JK147);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科研计划项目(2010JS067);宝鸡文理学院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zk12014)作者简介:张来新(1955一),男,陕西周至人,宝鸡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大环化学研究及天然产物分离提取。电话:0917—3364129,E—mail:zhan出1215@sina.corn338应用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