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21课 “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1课“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教学设计第21“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讲述的有关祖国统一大业的问题。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和遗留下的港澳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而港澳回归后的事实也证明,这种构想的正确性,虽然现在台湾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但是两岸统一是民心所向,是历史的必然,不是一两个人的意志可以改变的。教师可以在本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对学生情感教育、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从香港、澳门被侵略者割占,到新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被中华人民共过政府收回,从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
2、可以培养学生爱党情感、反对台独的思想观念。建议教师可以把大量真实、清楚的图片资料、本资料展示给学生们,组织一些堂讨论,以启迪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思考,教师给与一定的、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了解香港和澳门区旗、区徽及含义,主权的含义;掌握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况。【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分析、理解“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研究、合作
3、学习的能力。从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与其他程资,证明台湾自古以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从而激发爱党、爱国之情。中共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树立起
4、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教学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讲述法、分析法、影像辅助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时安排1时教学结构与过程【新导入】(放《七子之歌》音频,讲述)同学们,我们听到的歌曲是闻一多先生192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七子之歌》中的首篇。其余六篇分别为《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
5、顺,大连》。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写作这组诗篇的时候,正值闻一多在美国纽约艺术学院留学期间。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将近三年的他,多次亲身体会到种族歧视的屈辱,他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都激发起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加上三年背井离乡的经历,使他更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也使他更加深了对民族传统化的理解和热爱。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一方面怀念和赞美祖国,一方面控诉对帝国主
6、义列强的罪行。而这组《七子之歌》就是在这种背景中诞生的。1999年11月24日是闻一多百年诞辰纪念全国各地及港台、海外都在举行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活动。12月20日,是全国人民喜迎澳门回归的日子,《七子之歌•澳门》也唱出了它旋律中的最强音。这不仅是闻一多个人几十年宿愿的实现,也是以闻一多为代表的几代爱国知识分子梦想成真的一天对于那些与祖国人民患难与共、风雨兼程,为理想的实现付出青春乃至生命的人们说,这两个纪念日碰在一起决不仅仅是个巧合,其象征意义远远超出了事本身。[:学科网]今天我们学习
7、关于澳门问题以及香港、台湾的具体内容。【讲授新】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讲述)在20世纪末的时候,我们国家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有两令人振奋的大事。大家能说一说是那两事吗?(回答)(讲述)香港、澳门的回归对于我们中国人说是极为自豪的是大事。大家能不能回忆过去学习过的有关香港、澳门的有关知识?(学生思考后,回答)(讲述)香港自古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英国在19世纪中叶通过同清政府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先后强行割占和租借去的。这三次分别是: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强迫清政府割占香港岛
8、;1860年的《北京条约》中强迫清政府割让九龙司地区一方;在1898年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规定,英国租借新界时限为99年。澳门历是中国领土。13年,葡萄牙人贿赂广东地方官吏,取得在澳门码头停靠船舶和进行贸易的权利。13年,葡人以曝晒水浸货物为由上岸居住,并于17年起在澳门定居。鸦片战争后,葡于181年和1864年先后侵占凼仔岛和路环岛。1887年葡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北京条约》,塞进了葡“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