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325636
大小:3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6-11
《读懂学生有效教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读懂学生有效教学灵武市二小朱燕冰《课程标准》上说要读懂学生,作为老师,我们为什么要读懂学生?不读懂学生会有什么影响?如果不读懂学生依然可以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仍然能够达到我们的教学要求,我们又何必要搞认知心理、认知发展水平和数学化的研究呢?实际上,如果你认真思考就会发现因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读懂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读懂学生的认知心理过程是教育教学的根本。只有读懂学生,我们才能找准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教与学的起点、支架,才能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落到实处。一.读懂学生的学习基础,找准教学的根
2、本目标,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新课程的价值体系看,新课程以学生为本,当然需要我们研究学生、读懂学生。从学生的学习与认知发展看,学生原有的认知是发展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每位学生在来到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带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观点、看法。这种已有的经历、经验和对待社会的观点,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为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找准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1.读懂学生的学习基础,找准教学的起点6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获得的知识与即将获得的知识是密
3、切相关的,常常是前后密切关联的。要做到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平,是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如果学生对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好,就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备课时,我们要根据所教内容,找出新旧内容之间的关联,寻找学生的现实水平,明确未来要达到的水平,以便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如:在学习四年级“确定位置”时,老师先通过前测了解学生描述位置的经验基础:“请你说一说你的位置
4、”学生的说法有:1.我在第排第个。2.我在行列。3.我在从门这边数第行第列。从学生的表达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知道要用两个元素来描述位置,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学习经验,这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2.读懂学生的“现实生成”,调整教学的新起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成常常会偏离教师预设的现象,这时教师应该先要贴近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真正读懂学生的“现实生成”,根据学生的生成及时调整教学预设,确定教学的新起点。在“认识方程的意义”教学中,老师出示了呈现不同状态的天平,然后让学生抽象出等式,再引导学生对式子进行
5、分类,分类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分法是老师有所预设的,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情况又是不同的。有一位老师教学中,学生出现了“加减乘除”时,老师没有纠缠其中,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巧妙地将学生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在生成性教学中,我们应该追求自然、真实、有效的动态生成6,使这些“生成”在“合乎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总之,了解学生的知识、方法和经验基础,为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二.读懂学生的学习困难,因生施教,因需施教,科学合理地确定数学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张丹副教授说:读懂
6、一个学生,就走进了一个世界。是的,我们要读懂,要读学生过去已有的,要读学生学习过程中思考的,要读学生通过数学应用的,要读学生学后留下的。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通过多种手段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且在学生的想法中寻找错误的原因及可能的生长点。只有这样,才能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的实际困难,因人施教,因学生的需求施教。1.从学生的个别差异中获取教学信息,引导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发展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不同的学生会在思考角度、分析水平、解题策略等方面体现出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真实流露
7、,也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在倡导个性化、尊重多元化的当今时代,我们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要细心观察并充分估计。要打破传统教学的“一刀切”的教学观的束缚,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都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教师要因人而异地设计教学环节,做到扬长避短,分类指导。课堂的提问,新旧知识的迁移,新知识的讲解等方面,都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了6兴趣,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了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提高。如:教分数乘除法时有这
8、样一个问题“一本书120页,已经看了2/5,看了多少页?”两位学生的算式都是120÷2/5显然两位同学都有困难,可他们的困难一样吗?通过交流发现第一位同学对2/5不理解;第二位同学觉得看了的页数应该小于120,而乘法越乘越大,所以用除法。经过老师的引导,第一位学生明白了2/5就是把120平均分成5等份,看了的页数占总页数的2份;第二位学生明白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他们最终都解决了自己的困难,加深了对数学的理解。2.、从学生的内在需求中获取教学的信息,引发学生思维的深入在以往教学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