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好课.doc

我最喜欢的好课.doc

ID:56118123

大小:3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6-19

我最喜欢的好课.doc_第1页
我最喜欢的好课.doc_第2页
我最喜欢的好课.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我最喜欢的好课.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最喜欢的好课关于什么是一堂好课,众说纷纭。的确,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在不同的人心中,也有不同的好课观。查阅了资料发现: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有以下几个标准: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在听课时发现:有的老师的课堂能让学生心灵得到震撼,让学生豁然开朗,甚至连听课的老师都觉得意犹未尽,这时大家会在下面议论这样的课确实是一堂好课。面对今天的孩子、今天的课堂,对于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我也还有个人的一些感悟

2、,浅谈如下:一、有效作为一堂好课,我觉得首先是要有效。不管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手段、还是学生的学生方式都应该是有效的。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学生们会“畅所欲言”了,会“自主探索”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也异常活跃。然而,反思让我们清醒,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课堂是不是有效,我有两点认识:1、合

3、作学习就一定有效吗?一直以来,我觉得合作学习和教学的有效性是不矛盾的。但现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是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合作学习呢?比如,我现在所教的四年级下册《统计》单元中,上课教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看到这组数据,你想到了什么?这时我们看到90%的同学齐刷刷地举起了手。教师还是要求学生先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再请小组派代表交流。由此我想到:这样的教学环节,应该是学生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因为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大部分学生几乎是张口就会,这样还有必要进行小

4、组讨论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小组合作应该是在学生个体无法完成,或个人无法有效完成任务,或者是受到外在条件限制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或者是学生对自己产生的想法和做法有待与他人讨论以确定自己的意见是对还是错时才有必要、有价值。因此,设计的合作内容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能产生积极的态度,对合作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如“大数的认识”教学片段,让学生在复习了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后,让学生创造出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这时,有很多同学在冥思苦想,发现单凭自己手中的一张纸片已无法得到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此时学生

5、把眼光瞄到了同桌的纸片,自然会想到要与同桌合作,用两张纸片才能合作表示出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这时,他们才有了合作的需要,这样的合作才是有价值的,对教学大数的认识也是有效的,同时学生也尝到了成功的快乐。有时我们看到合作学习中,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好好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论,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从上述现象中可知,我们尽管重视并提供了孩子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但对孩子合作与

6、交流的学习方式显然重视不够,指导不够。对于合作学习的方式,应该是一个长期指导的过程。对于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可以在平时分配好交流的方式:比如哪个人是组长,哪个人负责记录,哪个人负责上台交流小组的想法,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小组里的人进行重新分工,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只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准备、有次序地进行合作学习,才能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2、学生听懂了就一定有效吗?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比较多地关注学生听懂了没有,那是不是听懂了这堂课就一定有效呢?听懂了学生就一定会做了吗?就一定能做对吗?在教学中,我们认为不一定学生听懂了,这节课

7、就有效了。实际是:学生听懂了不一定会做,会做不一定能做对,做对了下次碰到类似的题目不一定还会做。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能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到办公室订正错题时,你只要轻轻一点:请你再读一读题目,他会一下子说出:“哦,我知道怎么做了!”或者老师把题目读一下,有的同学立刻就能醒悟。我们不能说没有其他原因的干扰,但是学生确实不是很会思考。有这样的一道题目:“学校举行书画比赛,获得一等奖的有12人,获得二等奖的人数是一等奖的2倍,获得三等奖的比一、二等奖的总人数少10人。获得三等奖的有多少人?”数学文本的表述是十分简洁的,却包含了“倍数

8、““比较”和“组合”的三层数量关系,而这些数量关系又有些隐蔽,学生在理解中往往因此而犯错误。在批改作业中我发现,我的其中一个班的学生中,有13名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有6名学生将获得三等奖的人数“12×2+12-10”列为“12×2-1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