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受教育——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习有什么重要性?一、学习可以提高品德修养。二、学习可以增长才干。三、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复习提问受教育--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学习目标1.增强在受教育问题上的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自觉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2.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提高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的能力。3.理解受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如何珍惜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一)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1.为什么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2.为什么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二)珍惜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怎样
2、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自主探究一、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1.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我国《义务教育法》第15条明确规定:“除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外,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送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国家用法律的形式来确认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意味着什么?陈章良,1961年生于福建省的一个农民家庭,9岁时才迈进学校的大门。由于家境贫寒,陈章良靠学校减免学
3、杂费和发给生活补助读完了小学和中学。艰苦的生活从小就造就了他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性格。1978年,陈章良考入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栽培系,毕业后留校工作。1983年他又考取了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生。1985年,陈章良在欧洲的分子生物学报上发表了他的成名之作。后来,他又在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1987年,陈章良学成回国,来到北京大学工作。当年,他参与承接国家“863计划”中的科研项目,并取得了国家A级成果。1989年陈章良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课本41页)陈章良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
4、家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五四青年奖”“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工作者金牛奖”。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全球100位青年人才。荣誉称号1、结合陈章良的事例谈谈享有受教育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为什么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个人发展角度:受教育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命运,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所以受教育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事例分析:期中考试结束后,初一某班开家长会后,一名女学生未到校,班主任问其家长.家长说:孩子学习太差,让她回家帮忙,不上学了.班主任说:你不让孩子上学,这是违法行为.家长说:上不上学是我们的权利,
5、是我们自己的事.更何况女孩读那么多书有啥用.1.班主任说的是否太严重?为什么?2、上学仅仅是个人的事吗?为什么?(为什么说受教育又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对国家来说,教育不仅能改变个人的命运,而且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从国家发展对公民的要求来说,受教育又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为什么说受教育既是我们的权利又是我们的义务呢受教育(个人)(国家)更好就业发展自己权利国家繁荣社会发展义务为什么说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答:1、对个人来说,受教育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命运,是每个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
6、本权利。2、对国家来说,教育不仅改变个人的命运,而且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从国家发展对公民的要求来说,受教育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知识改变命运在这里,学生却只能在这样晴天四面风,雨天八方水的教室里苦苦求学……我们的教室曹会龙,八岁,贵州省峨嘎村小学学生她最宝贵的:“一个布书包”原因:她没有回答,只是微笑。会龙没有布书包----为了拍照她向同学借来一个。她自己的书包是一个四百克洗衣粉塑料包装袋。曹会龙的一天:六时起床,吃早饭,八月至二月吃粟米或三月至七月吃薯仔(小孩一般一顿吃十个薯仔,成年女性十五至二十个,成年男性二、三
7、十个),做家务,回到只有一个课室的学校,午饭吃粟米或薯仔,照料家里的两条牛、三头猪和十八只鸡(她对家里有甚么了如指掌),跟小朋友追逐或玩其它游戏,八点晚饭吃粟米或薯仔,偶尔还有红豆,然后上床睡觉。求知这几幅图给你的感受珍惜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马燕生活在宁夏同心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学习非常刻苦.看着身边的伙伴因贫困而辍学,马燕心中一直忐忑不安,她在日记里一再提到对读书的渴望和害怕离开校园的担心.终于,日益窘迫的家境还是使马燕不得不退学了.马燕不服气,开始和妈妈进行艰苦的谈判.她哭着哀求,一遍遍地讲道理给妈妈听,可妈妈就是不
8、答应.谈判不成,马燕并没有气馁.她把厚厚的4本日记塞给妈妈,又给妈妈写了信,希望能打动母亲的心.她在信中说:“妈妈,如果我不上学,我一辈子的眼泪都流不干。”妈妈再也忍不住了:“我的心里苦死了!我就是借钱也要让马燕上学。”后来,一位法国记者偶然看到了马燕写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