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pdf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pdf

ID:55639976

大小:418.99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5-22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pdf_第1页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pdf_第2页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pdf_第3页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pdf_第4页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江苏农业科学2014年第42卷第5期~67一吴宏亚,张伯桥,汪尊杰,等.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5):67—72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吴宏亚,张伯桥,汪尊杰,程顺和’(1.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江苏扬州225009;2.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扬州225007)摘要: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是我国南方的主要麦作区。为了探讨该区小麦品种的变化趋势,对2004-2013年间参加该区区域试验的73份冬小麦新品系主要

2、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参试冬小麦新品系的主要性状存在广泛的遗传多样性,且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存在差异。农艺性状中,株高>最高总茎数>基本苗>生育期;产量性状中,有效穗数>穗粒数>产量>千粒重。从不同年度来看,2004-2005、2008-2009、2009-2010、2O10—2O11、201l—2012年度的参试品系产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高于农艺性状;2005-2006、2006-2007、2007-2008、2012-2013年度参试品系的产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高于农艺性状。从遗传多样性指数年度变化趋势来看,在农艺

3、性状中,生育期、株高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基本苗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最高总茎数的变化不明显;在产量性状中,有效穗数、千粒重、产量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穗粒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关键渝: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冬麦区;区域试验;新品种;遗传多样性指数;产量性状;农艺性状中图分类号:s512.1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o5—0067—06小麦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仅次于水稻的重要粮食作物。新试验材料来自2004-2013年间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中国成立以来,该区小麦品种经历了5~6次更换,这对保障组区域

4、试验,剔除每年的对照品种,共有33家单位和个人提我国粮食安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近十多年来小麦单供的73个品系进行区域化品种比较试验(表1)。产徘徊不前,难以实现突破性的飞跃,究其原因可能与种质资1.2研究方法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和品种遗传基础狭窄有关。为此,试验地点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苏、湖北、河南、安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育种家最近围绕增加普徽、浙江5省,2004-2005、2005_-2006、2006_20o7、2007-通小麦遗传多样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利用地方品种、利用2008、2O10—2Ol1、2011—2O1

5、2年度设17个试验点,20o8—野生种或人工合成新材料等⋯。由于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2009、2009-2010年度设16个试验点,2012-2013年度设19品种改良目标和人们对产品的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小个试验点。每年度按照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组区域试验方麦在不同区域内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了相对独特的遗传特点。案的统一要求,在各试验点进行种植试验及田间管理。研究不同区域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特点和遗传差异,有针对田间调查全生育期(d)、基本苗(万/hm)、最高总茎数性地从不同区域引进所需材料,是改良本区域小麦品种和拓(万/hm)、有效穗数(万/hm);收

6、获前取样10株进行室内宽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的有效途径。不同时期的种质资源由于考种,调查株高(cm)、穗粒数(粒/穗)、千粒重(g);收获后晒受育种目标和创造变异方法的改变及定向选择的影响,种质干、扬净,测定小区产量,并折算单产(kg/hm)。资源的性状特点及遗传基础也会发生不同变化,探明影响种用Excel2010软件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因素,有利于制定相应的育种策略,并拓数(CV)、变幅、极大值、极小值和多样性指数,并计算趋势线。宽现有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对2004-2013年间根据平均数、标准差将材料分为10级,从第

7、1级(X<一2)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组区域试验参试品系主要性状的遗传到第10级(置≥2),每0.5标准差为1级,每一组的相对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旨在了解该区小麦新品系主要农艺性状频率用于计算多样性指数。和产量性状表现,为小麦品种选育提供指导信息。利用Shannon—Weaver遗传多样性指数来衡量群体遗传多样性大小。Shannon—Weaver遗传多样性指数日计算公1材料与方法式如下:1.1试验材料日=一1印其中P为某一性状第i级别内材料份数占总份数的百分比,收稿日期:2014—03—04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编号:201203026)

8、。ln为自然对数。作者简介:吴宏亚(1972一),男,江苏宝应人,博士研究生,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