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583809
大小:442.64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5-19
《试论玄应《一切经音义》中的舌音声母.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湖北大学学报f哲学社会科学版)Jan..2015第42卷第1期试论玄应《一切经音义》中的舌音声母I磺(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摘要]关于《玄应音义》舌音的分合,诸家有不同看法。综合运用反切比较法、概率统计法和译音辩讹考察法对《玄应音叉》中舌音声母进行穷尽式研究可以发现:《玄应音义》中舌音混注比例低,端知两组应该分立;从概率统计看,舌头音和舌上音属不同类别;从玄应注音体例和实际注音情况看,舌头音和舌上音区分清楚,没有混同:玄应为“文字品”比声中上号声和舌头音代表字所作注音显示其语音中知、端组分立;译音词新译与旧译间对音用字的差异显示玄应语音中知、端二组声母有
2、别。由此可以确定:《玄应音义》中作为声母音位,舌上音已经分立.少数后世的舌上音字残留读舌头音的现象。[关键词]玄应;《一切经音义》;文字品;声母;舌音[中图分类号]H1l[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4799(2015)Ol一0082—07一、引言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中证“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i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近代学者章炳麟则进一步论证“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上古音声母只有舌头音端、透、定、泥而无舌上音知、彻、澄、娘的观点现已广泛为学界所接受。至于后来舌上音从舌头音中分化出来的时间,学界则有不同意见。我们研究了唐初僧人玄应所著《
3、一切经音义》(下文简称“《玄应音义》”)的音系,可以确定其时舌上音已经分化出来了。《玄应音义》25卷,汇总有玄应为465部佛经所作音义,是研究唐初语音的重要文献资料。现代学者周法高、王力、黄仁碹、黄坤尧、李吉东等先后对其音系作过研究。关于《玄应音义》舌音的分合,诸家有不同看法。周法高(1948:393)认为“端系和知系,玄应大体分立,但小有混淆”,但仍将端知、透彻、定澄、泥娘各并为一类,其对端、知二系的分立并无把握。王力(1980:19)认为“玄应反切巾,知系和端系混用的地方,比《切韵》多得多,而且多数是以端系切知系”,断定“舌上尚未从舌头分”。黄坤尧(2006:11)根
4、据“知系混切者多用‘都’字,澄系混切者多用‘徒’字,都是限于某一个范围之内”这一现象,认为“舌上音大体上可以分出来”,但其并未进~步论证和分析。黄碹(2006:29)则利用《玄应音义》中梵汉对音材料分析,认为“玄应音中端系和知系大体分立”,“泥、娘二纽应该分立”,“分立的过程还没有完成”。李吉东(2006:31)则只是列出了反切系联的结果,舌音分为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八类,未作任何证明和说明。从诸家论证看,周法高、李吉东利用反切系联法研究,王力则利用反切比较法研究。我们(2012a:53—56)曾分析这两种方法都有不足,它们只能“证明音类的合并”,但“无法证明音
5、类的分立”,“还不能够完全有效地发掘出音注材料所包含的全部语音信息”。黄坤尧虽然注意到切语用字的异常,但未作进一步论证,理南似有不足。黄碹的研究只限于梵汉对音材料,对于其中能够直接反映汉语语音现象的大量音注材料未加利用,亦有研究的空间。我们据以研究的《玄应音义》的底本是高丽藏本和丛书集成本,参校版本有赵城金藏广胜寺本、碛砂藏本、永乐南藏本、永乐北藏本、宛委别藏本、南京图书馆藏清陈倬校并跋本、南京大学网书馆藏清同治[收稿日期]2013-08—28[基金项目]同家礼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资助项H:12&ZD184;罔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资助项日:IOCYY025[作者简介]王曦(1
6、973一),男,湖南衡山人,安徽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义学博十,主要从事汉语语音史研究第1期王曦:试论玄应《一切经音义》中的舌音声母83八年曹籀刻本、日本弘教藏本、敦煌吐鲁番遗书所存唐写本残卷、《慧琳音义》转录部分,此外另有日本古手抄本七种:石山寺写本、天理图书馆藏冈山真之藏本、广岛大学藏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大治本、金刚寺藏本、七寺藏本、西方寺藏本。有些版本前贤未见,也曾影响了他们的研究结论。二、《玄应音义》舌音分立的五项证据我们综合运用以上研究方法对《玄应音义》中舌音声母资料进行穷尽式研究,从混注情况、舌音各声类相逢概率、注音体例、书中所载《文字品》“比声”记录、译音词新译与
7、旧译的差异五个方面考察,认为《玄应音义》中作为声母音位,舌上音已经分立,少数后世的舌上音字残留读舌头音的现象。(一)《玄应音义》中舌音混注比例低,端知两组应该分立《玄应音义》中舌音的混注情况如表1所示。(表1)《玄应音义》舌音混注情况一览表从混注比例来看,《玄应音义》中端知、定澄的混注比例都较低,透彻的混注比例稍高,而泥娘混注比例最高,在10%上下。试将其与时代相近的陆德明《经典释文》(沈建民2007:42)①、《王三》(邵荣芬2008:36)、曹宪《博雅音》(丁锋1995:13—14)和何超《晋书音义》(邵荣芬1980:1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