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161441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29
《贵州少数民族品格与王阳明龙场悟道.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贵州少数民族品格与王阳明龙场悟道 摘要:贵州少数民族的“直情率遂”的真人品格,使王阳明解决了其学说的核心问题,即成圣如何可能的的问题。那就是克制人欲,就可以成为真人,在成为真人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修养,就能努力达到圣人的境界。 关键词:少数民族;真人;龙场悟道 中图分类号:C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3-0109-03 GuizhouMinorities’CharacterandWANGYang-ming’sRealising theDoctrinesofConfucianismatLongchang ��ZHAOPi
2、ng-lue�� Abstract:GuizhouMinorities’CharacteroffranknessandaffectionfacilitatedWANGYang-mingtoresolvethekeyprobleminhisstudy,i.e.theproblemconcerninghowtobeasage.Herealizedthatoneshouldfirstlybecomeapureandhonestmanbymeansofrestrainingone’sdesire,thenstrengtheningself-cultivationunceas
3、ingly,andcanbeasagefinally. Keywords:Minorities;apureandhonestman;RealizingthedoctrinesofConfucianismatLongchanginGuizhou 只要把“贵州”与“王阳明”这两个词联系起来,人们马上便会想到,贵州是王阳明悟道之地。王阳明先生自己也反复谈到其学说形成于贵州,史称“龙场悟道”。“吾亦自幼笃志二氏,自谓既有所得,谓儒者为不足学,其后居夷三载,见得圣人之学,若是其简易广大,始自叹悔,错用了三十年气力。”[1](P36)“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乃知天下
4、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2](P120) 但是,我们特别容易有这样的结论,那就是龙场作为其悟道之地完全是偶然的,阳明先生既可以在龙场悟道,也可以在狗场、猫场或其他什么地方悟道。这其实源自于刘瑾的心血来潮,完全取决于刘瑾当时想把王阳明先生贬到什么地方。所以,当谈到王阳明与贵州的关系时,更多地想到是王阳明对贵州文化教育的贡献,对贵州少数民族的教化。而不大注意贵州的环境、贵州少数民族对王阳明思想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更多地注意了一种地域上的存现关系,而忽视了地域文化本身的巨大力量,忽视了地
5、域文化在阳明学说形成中的条件意义。 那么,地域文化构成阳明学说形成的哪些条件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龙场人、龙场的环境等多个方面着手,本文试图从龙场人,亦即贵州少数民族品格这个角度探讨阳明学说得以在龙场形成的原因。 韦启光先生认为:“少数民族的帮助和保护,在王阳明学说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王阳明创立他的学说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3]王阳明“在少数民族的文化氛围中回到方土人生,重获心性自由,吸纳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返本得道,促成其心学体系的产生。”[4]笔者十分赞同韦启光先生的分析,只是认为韦启光先生对龙场人,亦即贵州少数民族在王阳明学说中所起的作用肯定得
6、还不够。笔者认为,贵州少数民族在阳明先生的龙场悟道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多个方面促成了王阳明先生的龙场悟道。王阳明开始到龙场,生活条件窘迫,住在岩洞里,是当地少数民族帮他修了房子。有人跑到龙场找王阳明的麻烦,是当地少数民族保护了他。王阳明应当还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思维方法,道德修养方法。这些韦启光先生已经作了详细地分析的,本文不再赘述。本文将着重分析贵州少数民族品格对王阳明解决其学说的核心问题所起的作用。 阳明学说的核心就是做圣人,亦即成圣如何可能。钱德洪说:“先生之学凡三变,其为教也亦三变:少之时,驰骋于辞章;已而出入二氏;继乃居夷处困,豁然有得于圣贤之旨:是三变而
7、至道也。首与学者为‘知行合一’之说;自滁阳后,多教学者静坐;江右以来,始单提‘致良知’三字,直指本体,令学者言下有悟:是教亦三变也。”[5]学之三变是归于圣贤之道,教之三变则有一个始终不变的宗旨,就是教学习者如何做圣贤。“知行合一”是强调圣人不能光靠读书,而要有实际行动。静坐是让学习者去掉人欲。“致良知”是成圣的必要途径。可以说,做圣人是阳明先生一直的理想,而引导更多的人做圣人,则是阳明先生一生努力的追求。 阳明先生早年就有了做圣人的理想。王阳明12岁时,就问他的老师,“何为第一等事?”师曰:“读书登第。”先生曰:“恐未是,当读书作圣人耳。”[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