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读后感.doc

《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读后感.doc

ID:54953623

大小:15.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25

《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读后感.doc_第1页
《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读后感.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读后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读后感我最近学习了《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现在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新课标,用好教材,改进课堂教学,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与大家分享。(一)在整体把握上关注“四基”,强化“四能”新“课标”与“试验稿”最大的不同就是将“双基”改为“四基”,一线数学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把握好。1.关注数学基本思想,上出“有思想的课堂”。数学基本思想是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方式习得的,在数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支撑作用。数学的产生,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一个由现实需要提出问题,再把这个问题表示成数学问题,并通过

2、提出新概念、得出新结论、发现新领域来解决问题。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离不开抽象、推理、模型,抽象、推理和模型始终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这种过程往往不可能一次完成,而要反复进行,直至问题得以解决。所以,学生习得思想的途径离不开重复数学发现的过程,学生对抽象、推理、模型的理解和把握必须经由这一过程才有可能实现。关于这个过程中各要素的叙述可能会显得有些复杂,而实际上这个过程又是一个自然、平稳、有序发生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理解数学的学科特点,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关注思维,那么我们的教学一定是“有思想”的。2.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积

3、累基本活动经验,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认识过程,构建比较全面的数学现实,对于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提升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经历活动过程(这里的活动并不一定都是直观的操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用数学知识技能,根据实际解决数学问题。在过程中学生有了体验和经历。其次,活动经验要不断积累,这里关键是“积累”,不能指望一两次活动学生就有数学活动经验了,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为学生提供机会。其三,活动所达到的是过程性目标,不能用常规的方式评价。3.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

4、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称“四能”)。而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提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时代的要求。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基于此,新“课标”将“实验稿”课标总目标中的“解决问题”改成了“问题解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计适合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5、题,切实培养学生的能力。(二)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走进学生的生活、着力于学生的共情点”1.设计数学情境要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新知识的接受纳入,取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都应该确保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使学生在“既陌生,又似曾相识”心理驱使下,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2.创设数学情境要走进学生的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是生活中数与形经验的提炼与结晶。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

6、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这样,不仅有利于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更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情境创设绝不是简单的文本重现,而是教师与学生对文本的新认识、新创造。3.创设数学情境要充分挖掘共情点。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让学生身临数学环境,自然地生发学习的需求;二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三要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联系:解决问题和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数学与生活联系等,科学的思考,寻找

7、解题途径;四要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视知识技能,不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三)数学课堂“问题引领”要“设台阶、展过程、示学法、预生成”新“课标”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提问时,应有意识地将问题分层次,在全体学生中平稳分布,教室内不应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要鼓励所有的学生认真思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愿望。1.提问要有思考价值,能启发学生思考,达到调控教学情境、巩固知识的目的。2.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提问的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

8、使引导启发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3.课堂提问要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生成”。“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并不是不要预设,而是要合理地改进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