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950967
大小:22.02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4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仁怀市第四中学校本研修导学案课题:8、寡人之于国也编写人潘亨分备课组长刘小萍审核人班级姓名使用日期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2)背诵课文。2、能力目标: (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2)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3、德育目标: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重点难点:
2、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背诵课文。知识链接:1、《孟子》简介:《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2、背景资料:《寡人之于国
3、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4仁怀市第四中学校本研修导学案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
4、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
5、“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方法指导: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学习内容:自主学习:一、合作讨论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 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词类活用 5.填然鼓之
6、 6.树之以桑 7.七十者衣帛食肉 8.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王无罪岁 4仁怀市第四中学校本研修导学案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1.谨庠序之教 12.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特殊句式 13.申之以孝悌之义 14.树之以桑 15.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6.未之有也 17.非我也,岁也 1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固定句式 19.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0.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7、:“非我也,兵也”? 二、请同学准确翻译课文,注意关键词,请其他同学点评指正。合作探究: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2.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 3、孟子是怎样解达梁惠王的疑惑的?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4仁怀市第四中学校本研修导学案4.孟子认为“民之加多”,就要施仁政,行王道。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5.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达标检测:(A类题全班完成,B类题部分学生完成)A、孟子为什么能
8、取得这样的论辩效果? B、追问:你估计梁惠王会不会接受孟子的主张?(可发表不同见解) 学习小结:(总结归纳学到的知识)学后反思:(对知识、方法与技能的认识)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