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51223
大小:3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2-12
《浅议英语教学中如何转化后进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英语教学中如何转化后进生摘要:“后进生”是教育中存在的特殊群体,一个班级里“后进生”的多与少直接关系到这个班级的整体素质,因此,作为老师要端正思想认识,切实转变观念,坚决杜绝、歧视,排挤“后进生”。关键词:素质教育;树立信心;因材施教;多元化评价《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然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加,部分学生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制力差及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逐渐掉队,形成了所谓的“学
2、困生或后进生”。可以说,“后进生”是教育中存在的特殊群体,因此,作为老师要切实转变观念,坚决杜绝、歧视,排挤“后进生”。相反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心,力促其向“中等”或“优生”转化。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才能对“后进生”进行转化呢?下面本人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具体做法。一、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习兴趣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现实的语言环境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所在,因此,英语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受到情景的感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开放式课堂教学是上课允许学生“自找对象
3、”进行自由会话,上台表演。在表演时,要求一个“优秀生”找一个“后进生”结对,进行一帮一扶贫,寻找自己的最佳搭档。合适的组合就会产生最佳效果。将“优秀生”和“后进生”进行搭配,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之中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非常高涨,效果也会非常好。2.师生之间反串角色,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学习一般现在时及其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时虽然语法讲得很透彻,也举了大量的例子,结果还是有许多问题存在,后来,我采取交换角色,让学生用这一句型向我提问题,此时他们会绞尽脑汁,提出很多问题,如:howmanype
4、opledoesyourfamilyhave?wheredoesyourhomelive?doesyourmotherloveyou?...这样一个接一个的问,一个接一个的回答,弄得大家哄堂大笑,可以说每个同学都抢着提问,“后进生”的注意力也会高度集中。二、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教师与“后进生”之间更是充满了一种敌对情绪。一直处于被遗忘角落里的“后进生”,对老师唯唯诺诺,早已习惯了老师的忽视、同学的嘲讽。实际上,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更渴望着老师的关爱。因此,作为老师必须要改
5、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把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建立在尊重、平等、理解的基础上,用老师的爱来激发“后进生”对学习的兴趣,要记住爱心和耐心是“后进生”转化的一个前提条件。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在平时教学中,经常找“后进生”谈心,研究他们、信任他们,与他们交朋友。在教学中,没有过于看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的成绩,而我更看重的却是学生的进步。三、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后进生”在原有的基上获得提高学生千差万别,同样“后进生”也各有各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把“效益”理解为单
6、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考虑。在施教过程中,对处在不同水平层面上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进行分层辅导。为了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可适当降低问题、作业等难度及要求。“后进生”由于有羞怯的心理,往往怕开口,我就尽量将难易适度的问题去问他们,每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就会毫不吝惜地说“good!verygood!great”等,多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上进心。常言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后进生”一旦意识到自己被赏识、被重视,便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四、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过去老师、家长只关心学生的成
7、绩好坏,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肯定会出现许多“后进生”。我们应坚持多元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为了呵护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自尊心,要采取多种评价机制。例如:可以绘制一张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评估表,内设词汇、句型、朗诵课文、表演对话,做游戏等多种栏目,用a、b、c等级来对学生多角度、多方位进行评价,让他们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让每个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真正做到全面发展,人人成才。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后进生”,
8、是不可避免的教育现象,但只要通过教师的努力,采取各种教育教学方法,一定会使“后进生”数量大幅减少。让我们永远记住陶行知先生的这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参考文献:[1]顾书明.心理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