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414617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16
《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融历史、地理、日常生活等知识于一体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主要特点是:使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品德与社会》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加强教材的启发性和趣味性。《品德与社会》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内部驱动力,而将学生变为知识观点的容器,将明理的过程演变成枯燥乏味的说教过程,因而也不可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而当前新课改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已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品德与社会学科更加提倡创设鲜活、有趣、全新的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
2、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来,从而突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特色。一、激发“参与”兴趣小学生的兴趣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出发点,既是学生学习后的喜悦结果,又是他们如饥似渴求知欲的起点,有了参与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学生的学习将是进取的、主动的、高效的。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并以此为动力,推动学生不懈地、积极地参与教学。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从种植到收获》一课时,首先创设情境,把同学们引入回忆:“以前我
3、们曾学习过一首古诗《锄禾》,谁还记得?”“谁能说说这首古诗里讲的是什么意思?”当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后,我不失时机地又说: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吃的粮食是农民辛勤劳动换来的,我们应该爱惜粮食。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一粒粒大米又是怎样来的呢?(学生思考发言)“大家说得很对,但不够完整,现在我们听听‘小小一粒米’是怎样讲它的成长历程的吧!”这样,一开始抓住学生爱听新事物的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本课内容上,使学生兴趣昂然,学习劲头鼓起来,情绪调动,使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引发学生极大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二、创设“参与”氛围多媒体以它
4、真实、形象等特点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渲染,会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激起情感的体验,唤起参与的意识。如教《我的家乡》一课时,首先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歌曲录音,然后利用幻灯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我们的家乡——南阳的风景名胜:卧龙岗、白河游览区、医圣祠、汉画馆……然后让学生思考:我们的家乡还有哪些迷人的景色?有哪些著名的特产?哪些英雄人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既了解到了有关家乡的知识,同时也能唤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长大后立志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如果这时再放一段关于家乡南阳改革
5、开放巨大变化的录像,学生的情感会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三、教给“参与”的方法成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越高。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实际上就是不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不应仅满足于学生能“学会”,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会学”。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应该从怎样讲知识,转向怎样引导学生提出来问题和思考问题上来。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通过引导,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呢?第一、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学看书。事实上,学生阅读《品德与社》会课的习惯和能力,普遍比阅读语文课要差些。因此,我们在
6、教学中必须有计划、有步骤、一环套一环、持之以恒的抓好《品德与社会》课本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对不同的品德与社会课提出不同的要求,或设计阅读提纲和思考题,指导学生自学或让学生在自己看书时提出问题,把握重点,并坚持对学生阅读的效果进行检查。这样,通过读、议、讲,使学生既能透彻地理解知识,又能提高阅读能力,在学生探求和理解新知识的同时,精读和深钻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第二、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动手操作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也占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手段和方式。教学中适当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充分参与实践活动中获取新知。如
7、教学《通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要求课后让学生给自己最想念的人写一封信,按要求写好信封寄出去,并且比比看,谁的信没被退回来。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的自觉性充分得到了提高,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作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意识得到了提高。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来,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充满活力,缩短知识与技能的过程,达到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南阳市第七小学周胜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