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影响因素分析_以上海为例

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影响因素分析_以上海为例

ID:5338342

大小:597.6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7-12-08

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影响因素分析_以上海为例_第1页
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影响因素分析_以上海为例_第2页
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影响因素分析_以上海为例_第3页
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影响因素分析_以上海为例_第4页
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影响因素分析_以上海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影响因素分析_以上海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为例王桂新武俊奎提要:缩小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促进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社会,是建设和谐城市、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如何缩小城市农民工和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则成为目前面临的巨大困难。本文以上海为例建立了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发现社会资本有助于缩小本地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社会距离,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广泛丰富越有利于消除群体之间的偏见并改变农民工对自身的身份认同,缩小本地居民和农民工的社

2、会距离;同群效应则可以强化城市农民工和本地居民群体价值判断的趋同性,从而对二者之间的社会距离有双向作用。如同群效应强化群体共同的偏见,则有扩大二者社会距离的倾向。关键词:城市农民工本地居民社会距离社会资本同群效应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快速发展,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告别赖以生存的土地迁入城市,在城市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群体。这个群体具有二重身份,他们在城市工作、生活却没有城市户口,对城市本地居民来说是外地人;他们拥有农业耕地却大多不再依靠种地为生,相比那些依旧终日耕作的农民来说他们又具有城里人的一些特点。这些背

3、井离乡进入城市寻找更美好生活的农民工成了城市中的“边缘群体”。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以及土地改革不断深化,城市农民工群体不断增大。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一直是全国各地外出农民工的主要流入地区,到2008年底上海以农民工为绝对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已达642.27万人。主要受“户籍制度”等二元社会体制的制约,我国的城市化主要表现28论文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影响因素分析为“集中(形式)城市化”或“半城市化”。在这一城市化阶段,农民工迁入城市只是实现了由农民向农民工的转变,但还没有实现转变为城市居民的“本质城市化”。这样,在同

4、居一市的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两大人口集团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距离”(socialdistance),这一社会距离体现了农民工在所居城市的社会融合程度和他们的市民化、城市化水平(王桂新等,2008)。“农村流动人口不论在劳动技能及相关的收入上,还是在生活方式和习惯上,都不能马上与城市社会相适应、相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半城市化’几乎是普遍的现象”(王春光,2001)。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缩小、融入城市社会才能实现完全城市化。社会距离的缩小不仅有助于强化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性偏好强度,而且有助于改进互利协调效率以及社会规范的执行,从

5、而提高自愿合作的效率(李英蕾、夏纪军,2009)。缩小本地居民与农民工的社会距离既能够使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完全市民化,又能够提高本地与外地劳动力之间的合作效率,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使经济增长更有效率。因此,考察和分析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的社会距离及其影响因素,是缩小社会距离、提高农民工社会融合程度及市民化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对建设和谐城市、推进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城市农民工的社会融合状况,一般可从两个角度考察:一是考察其市民化程度,看其市民化“达到了什么水平”;二是考察其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看

6、其距离市民“还有多大的差距”。王桂新等(2008)曾根据第一种视角考察了上海城市农民工的市民化水平,发现2006年上海农民工总体上已达到54%的市民化水平,尤其是其社会关系、心理认同等非物质维度的市民化都已接近60%。本文将根据第二种视角,从社会距离角度研究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的社会融合。社会距离体现的是群体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是通过群体成员之间的社会交往体现出来的。本文选择从群体同质性和个体异质性角度分析造成社会距离的因素。群体同质性通过同群效应(peereffect)实现,个体异质性表现为个人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

7、的差异。阿克洛夫(Aker-lof,1997)认为,传统经济学方法论基于个人主义,假设人都理性地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因此经济学研究方法也可以拓展到研究个人之间的交往决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接触不仅影响交往双方的价值观和偏好,而且其行为产生的外部性会影响其他人的交往决策。费斯汀格认为人们在评价自身行为时,如果缺乏现成的客观标准,一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29社会学研究2011.2属性类似的群体进行比较(Festinger,1954)。同一群体成员间相互交往会影响彼此的决策,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从众心理使得群体内部成员更倾向于选择趋近群体内大部分人

8、的选择。这时个人社会决策的效用函2数是u=-d

9、x珋-x

10、-ax+bx+c,个人选择的x与群体内其他人的选择x珋差距越大,给个人效用造成的损失就越大,均衡时群体内部所有成员都选择,这产生的是同群效应;如果不同群体成员相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