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薄芝糖肽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薄芝糖肽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观察【摘耍】目的探讨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薄芝糖肽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1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112例采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薄芝糖肽治疗,对照组104例采用薄芝糖肽治疗。2组治疗示观察疗效。结果试验组有效率8036%,对照组有效率63.46%o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o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薄芝糖肽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效果优丁单用薄芝糖肽治疗。【关键词】寻常型银屑病;多烯磷脂酰胆碱;薄芝糖肽银屑病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2、,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影响很大。因此银屑病的治疗是当前皮肤科领域研究的重点。我科应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薄芝糖肽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16例均为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皮肤科病房住院治疗并确诊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排除标准:年龄小于18岁;有糖尿病,严重心、肝、肾等内脏疾病者;近3个月内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或维A酸类药物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不能配合治疗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12例,男68例,女44例;年龄18〜69岁,平均3568岁;病程3
3、0d〜41年,平均1019年;对照组104例,男64例,女40例;年龄18〜61岁,平均3608岁;病程60d〜40年,平均994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临床分型和分期方面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依临床表现酌情外用硼酸氧化锌软膏、曲安奈徳尿素软膏(本院制剂)。1.2治疗方法试验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15ml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口,同时给予薄芝糖肽注射液(北京赛生药业有限公司)4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
4、1次/H。对照组只给予薄芝糖肽静脉滴注。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血脂,观察皮损颜色、鳞屑及面积。1.3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PASI评分。根据PASI下降指数评估疗效,同时观察不良反应。评分标准参照文献[1]。痊愈为皮损消退>90%,显效为皮损消退60%〜89%,好转为皮损消退20%〜59%,无效为皮损消退〈20%。痊愈加显效及好转例数所占百分比计为有效率。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2结果见表1,试验组有效率8036%,对照组有效
5、率为63.4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7,P<001)0见表2,表3,分别对两组中进行期和静止期,点滴状和斑块状皮疹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讨论银屑病的确切病因、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近年研究表明,银屑病是T淋巴细胞尤其是Thl型细胞因子介导、角质形成细胞高度增殖、炎症浸润和微血管异常为主要特征的免疫性疾病。白细胞介素2,6,8(Interleukin2,6,8,TL2,6,8)和肿瘤坏死因子a(TumorNecrosisFactora,TNFa)等多种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是银屑病发生和
6、发展的重要机制[2]。一氧化氮(NO)导致类似银屑病病理变化的皮损炎症反应,1.参与皮损内微血管形成[3]。薄芝糖肽是从灵芝属薄树芝菌丝体屮分离纯化的一种活性成分,能明显促进T细胞的增殖,使机体能有效的发挥免疫防护功能。它还具有通过调节巨噬细胞吞噬功能、IL2的分泌等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4]。目前薄芝糖肽已广泛应用于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多烯磷脂酰胆碱是从大豆中高度浓缩提取的一种磷脂,能抑制四氯化碳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并能抑制NO增加,降低炎症因子TNF、IL6及IL8、前列腺素等的生成与释放[5]
7、。在临床上主耍用于各种类型的肝病治疗。基于多烯磷脂酰胆碱的以上作用,本研究将其联合薄芝糖肽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结果发现疗效显著。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又无拮抗作用,两药合用可以从不同方面发挥作用,更有助于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多烯磷脂酰胆碱具有保肝作用,故该药对于寻常型银屑病伴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更有利。研究证明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的起效时间、痊愈时间与阿维A等传统药物疗效的比较及在疾病复发方面的比较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邵长庚银屑病临床试验的设计和实际应用中的问
8、题•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4(2):127129.[2]PerezLorenzoR,NuezOrezaLA,GarmaQuenPM,etal.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roliferationandThl/Th2cytokineproductioninresponsetostreptococcalMprote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