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941725
大小:176.35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02
《《灵枢》针灸脉诊之管窥.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荫伸匡2010年第23卷第12期GansuJournalo/TCM,2010Vo1.23No.12《灵疆灸脉诊2曹囊习振文,李娟,郭应强甘肃省人民医院康复理疗科,甘肃兰州730000摘要(便枢》的许多针灸篇章中都蕴藏着一个诊脉原则.通过正确察脉,可以准确判断经络脏腑之气的虚与实,从而指导临床针灸治疗。关键词便枷);脉诊;针灸中图分类号:R2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852(2010)12—0001—02《灵枢》亦称针,是针灸医师必读的经典著作,其查证必须诊脉,凡脉与症相逆者,应倍加注意,不宜贸然用中阐述
2、的针灸治疗原则,在今天仍有临床意义和实用价值,针。另外《灵枢·逆顺》篇中描述到“无刺之热,无刺浑浑之尤其是脉诊,其指导意义日益明显,笔者在导师指导下重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也是告诫医者临床中查证必须诊读很枢》,获益匪浅,现简述如下:脉,脉症不符应慎用针,以免导致失治、误治。1用针必先诊脉2人迎、寸口对比诊法及平人不病《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日:“凡用针者,必先诊脉,视气很枢·九针十二原》篇日:“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之剧易,乃可以治。”医者在针灸临床中,必须通过诊脉来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
3、了解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的盛衰,以及所涉平,天道毕也。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及的脏腑、经络、病位、邪正力量消长,为治疗指引方向,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据此确定针刺治疗穴位、选择针具、针刺的深浅、留针与否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及时间的长短,而后才施用相应的针灸补泻手法等。至于人迎俱少而不应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具体的补泻原则,则依据虚实所涉及的内容不同而有不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同,如《
4、灵枢·终始》篇日:“正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脉口即是“寸口”,医家又称之为“气口”。气口一属手徐者则补之”,此即脉学总纲。用手指切按动脉,如果脉象太阴肺经一候阴经之气,人迎一属足阳明胃经一候阳经之跳动有力且快者,一般多为实证,用泻法,使脉象平和;如气,如《灵枢·禁服》篇云:“寸口主中,人迎主外”;《灵枢·四果脉象虚衰无力且慢者,一般多为虚证,用补法,使脉象充时气》篇云:“气口候阴,人迎候阳。像以胃气为本,肺为百实。如《灵枢·终始》篇中:“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脉之宗,所以切人迎、寸口脉,衡量二脉脉象协调与否,可阴
5、”是据阴阳的盛虚而定的补泻原则。医者若能精通脉理,以测定人体阴与阳,脏与腑,表与里,相对而又统一的动态熟识脉象,就可以圆机活法,洞悉病机,把握疾病的动向。变化情况来诊断疾病,测病之轻重,预后吉凶,通过诊其寸《灵枢·经脉》篇中的:“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口、人迎脉,对比二者从而知道阴阳脉气的盛与衰,这是最虚实”及《素问·三部九候论篇》记载的脉诊法,都把它提到根本的道理,因此阴阳之气平和,没有盛衰的人,是没有病很高的地位并指出:“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的,这就是人迎、气口脉的临床价值。故《灵枢·禁服》篇
6、说:百病。”《灵枢·刺节真邪》篇日:“凡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日平人。”如之。”《灵枢·经水》篇亦日:“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日:“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调之。”《难经·六十一难》说:“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其虚实,以知其病在何脏腑也”。后世《景岳全书》日:“脉者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
7、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有诸中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正,有病者脉必乖”亦是强之精气,则死矣。’,类似的论述,在《黄帝内经》中并不少见。调脉诊的重要性。同时针灸的治疗原则在《灵枢·禁服》篇通过比较寸口、人迎二处的脉动程度,可判断阴阳盛衰及有以下论述:“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紧则灸刺且饮药,病变的经脉,进而决定补泻方法。《灵枢·终始》篇对此做出陷下则徒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从以上不难看出,针具体阐述:“人迎脉气盛于寸口,
8、则阳气过盛而阴气不足,灸治疗大法的提出是在脉诊的基础上确定的。《灵枢·热人迎脉盛一倍于寸口,则病在少阳,二倍则病在太阳,三倍病》篇也提到“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告诫临床上则病在阳明,针刺应泻阳经补阴经;寸口脉盛于人迎则为荫呻匡2010年第23卷第12期GansuJournalofTCM,2010VoL23No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