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336671
大小:720.50 KB
页数:65页
时间:2020-04-04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 十三沂水春风课件 语文版 新课标.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十三、沂水春风开篇记诵诗歌怡情(学生用书P62)木 棉张维屏攀枝一树艳东风,日在珊瑚顶上红。春到岭南花不小,众芳丛里识英雄。[赏析]木棉又名攀枝花、珊瑚树、英雄树。此树于春夏之交时节落叶开花,花呈金红色或深红色,攀附于枝头,远观树顶如珊瑚参差,甚为耀眼。这首诗的前两句就写出了这种情景,并把它置于春风吹拂,红日高照之中。在张维屏眼里,万紫千红的春花之中,最值得见识的就是这英雄树:“烈烈轰轰,堂堂正正。”这正是“众芳丛里识英雄”的注脚。这首短诗通过巧用花名,表现了所咏的对象,寄托了赞美之情。诗人将攀枝花、珊瑚树、英雄树等别名巧妙织入诗中,但又不将它们当作花树之名使用,而是用以描写木棉
2、花的特殊形态与光彩,以及木棉树的伟岸气度,表现了自己向往英雄气概的豪情。那么“沂水春风”中孔子师徒向往什么呢?名句赏背(学生用书P6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自主积累词句整合1.易错音沂水()皙()饥馑()摄()哂()俟()铿()撰()雩()喟然()yíxījǐnshèshěnsìkēnɡzhuànyúkuì2.通假字(1)鼓瑟希希通________(2)莫春者莫通________稀,稀疏暮,晚3.一词多义因因之以饥馑蒙故业,因遗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事出有因()()()()叠加沿袭依靠缘故居居则曰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居十日
3、,扁鹊复见佛印居右奇货可居()()()()()闲居,平常居住停留处在某个地方积蓄,囤积舍舍瑟而作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舍相如广成传舍退避三舍()()()()舍弃,放下房舍安置住宿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则居则曰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乃诸河,则在舟中矣()()()()()就那么却是原来已经4.词类活用(1)比及三年,可使足民()(2)冠者五六人()(3)风乎舞雩()(4)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形容词作使动,使……富足名词作动词,戴帽子名词作动词,吹风名词作动词,穿礼服戴礼帽5.特殊句式(1)不吾知也()(2)毋吾以也(
4、)(3)则何以哉?()(4)何伤乎?()答案:(1)(2)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3)(4)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6)异乎三子者之撰()(7)以吾一日长乎尔()(8)浴乎沂,风乎舞雩()答案:(5)(6)(7)(8)都是状语后置6.古今异义(1)如会同,端章甫(古义:________。今义:会合连同。)(2)摄乎大国之间(古义:________。今义:拍摄。)(3)异乎三子者之撰(古义:________。今义:写。)诸侯会盟夹讲述课堂探究文本探究(学生用书P63)一、文本感知1.相关成语沂水春水: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夷然
5、自若:指神态镇定,与平常一样。沂水舞雩:指知时处世,消遥游乐。2.主旨感悟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二、疑难探究1.文章一、二两节讲述了什么内容?提示:这一部分,孔子向学生问志。但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设一个轻松、亲切、活泼的环境。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可见孔子确实是一位高明的老师。同时反映了“礼乐”治国的主张。2.学生们的理想分别是什么?提示:(1)子路治理“千乘之国”。(2)冉有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小国。(3)
6、公西华更谦逊,他说自己的才能只配做个小司仪官。(4)曾皙表示不愿做官,但他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3.他们又是怎样谈的?请注意人物个性的言行。提示:子路:率直自信(千乘之国,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谦虚自信(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谦虚谨慎(非曰能之,愿学焉。愿为小相焉。)曾皙:雍容知礼(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异乎三子者之撰)4.面对学生们的个性与谈论,孔子有何反应?提示:子路:夫子哂之(哂其不让,非哂其志,含着善意嘲笑,不给子路难堪)冉有:不置
7、可否公西华:不置可否曾皙:喟然叹曰,吾与点也5.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提示: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的询问时,反问曾皙,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